中原油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探析
2017-08-14刘兴
刘兴
[关键词]中原油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中原油田是我国最后一个以大会战形式建设的油田,老区整体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气资源接替不足,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人力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在当前推进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人力资源优化形成了更大的倒逼压力,要解决好人员优化问题,依靠传统的计划安排和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改革精神,通过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将人力资源作为资本进行经营管理,才能激发其内在活力。
一、推行“三个优化”,显化富余人员
中原油田现有用工4.98万人(含原派遣制用工1.3万人),其中,分公司3.5万人、勘探局1.48万人。人力资源要优化,必须先显化。老油田普遍存在油少人多、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以变革性思维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手段,让多的人显现出来,是做好人力资源优化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优化管理体制。在厘清油田、直属单位、基层单位三级管理界面的基础上,对机关管理层面,重点是压扁管理层级,精简机构设置,优化管理流程,油田机关部门从34个减少到27个,内设科室从189个减少到124个,分别压减20%、34%;采油厂机关科室从126个减少到97个,压减23%;社区机关科室从131个减少到57个,压减56%。对基层单位层面,按照注、采、输一体化原则,调整重组采油管理区,将采油厂63个基层单位整合为27个采油管理区,压减57%;按照专业化服务、区域化管理的原则,将社区系统134个科级单位(项目部)整合为85个,压减37%,并将122个四级基层单位全部撤销。对整合后的机构,坚持按需设岗、按岗选人,科学编制“三定”方案,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在解决保障能力过剩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显化富余人员。
二是优化生产方式。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对联合站、计量站、集气站、油气水井及重点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生产数据的采集和传输,由原来的人工录取变为信息自动化采集,设备管网的检查与维护,由周期性巡查改为实时监控,形成以生产指挥中心为核心的数字化采油管理区运行模式,实现自动采集、无线传输、视频监视、遥控指挥、无人值守,使一线直接用工需求大幅下降。目前,完成信息化建设的6个采油区,用工总量由2090人减少到986人,显化富余1104人。
三是优化管理方式。全面推进车辆管理体制改革,将油田机关和基地各单位车辆,统一归口到机关车辆管理中心,取消各单位(部门)机关日常固定车辆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相对固定用车,人员由1218人减少到737人。对一线单位车辆实行区域化管理,将分散在基层单位的工程车辆和生产辅助指挥车辆调整到专业化管理单位,用车单位与管车单位之间按照市场化方式付费,在提高车辆使用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调整社会化服务单位缴费模式,分区域设立缴费服务大厅,推行“一门式”服务,按照满负荷工作法优化岗位设置,并将居民供水、供电、燃气、供暖、通讯等费用归并为一个账户,实行“一卡制”集中缴费,减少收费结算等岗位用工350人。
二、落实“三项措施”,盘活人力资源
竞聘上岗后,妥善安排好富余人员,使他们各尽所能、各尽所愿,是人力资源优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中原油田坚持以人为本,多措并举,积极稳妥做好富余人员安置工作,不仅实现了职工队伍稳定,而且有效释放了过剩人力资源价值。
一是统筹配置“动起来”。搭建油田层面一体化人力资源统筹配置平台,优化人员配置运作流程,完善外部项目人员借聘费用支持政策,实现用人单位“自有他养”与用工单位“他有我用”双赢互动,进一步打破单位之间的行政壁垒,形成举油田之力服务外部项目的优秀人才快速汇聚机制。引导各单位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对自然减员、人员优化以及外部项目拓展而产生的用工需求,全部通过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采取人员竞聘选拔、项目对口支援等内部调剂的方式加以解决。至2016年底,累计统筹配置各类人员5916人次,有效盘活了人力资源存量。
二是培育优势“走出去”。厚植油气管理技术与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油气藏勘探开发研究、采油采气管理、油气水井作业测试、天然气集输净化管运、公用工程等技术服务能力,组织优秀人才走出“石油庄园”,承揽系统内外的工程项目。2016年外部项目用工7606人,创效11.8亿元。发挥油田在天然气开发、集输、处理、酸性气体净化、深加工等专业领域优势,已有2000人经培训考核走到外部市场,形成储备一批、选拔一批、派出一批的常态化人才配置机制。
三是落实政策“退出来”。按照“尊重贡献、自愿为主”原则,加大政策支持和救助帮扶力度,采取提前退休、内部退养、离岗休息等多种措施,畅通人员出口,优化队伍结构。积极协调地方社保部门到油田一线调研、现场办公,推进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因病退休(职)人员应退尽退,进一步畅通人员岗位退出渠道。目前已办理退出岗位手续3228人。
三、实施“三大工程”,提升队伍素质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调整资源的布局、流向是一方面,培养和提升员工的素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油公司改造,是老油田的一次“革命”,管理理念、组织方式、岗位要求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无论是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还是技能操作人员,无论是对继续从事原岗位工作人员还是走上新岗位人员,都有一个重新适应、胜任、提升的塑造过程。中原油田坚持把员工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着力实施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力求做到人岗匹配、人盡其才。
一是实施岗位适应性培训工程。针对油公司管理机制、用工模式和岗位职责变化,分类制定员工岗位能力标准,研发培训课程体系和技能考核题库,对油气主业“留下来”的员工严格施行培训考核,做到“先培训、后上岗”,较快完成对“老石油”向“新员工”的转变。
二是实施岗位胜任力培训工程。根据富余人员转岗的实际,组织实施转岗培训需求调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开展集中性、系统性培训3881人次,重点培训安全教育、岗位能力、资质取证等内容,补齐转岗人员技能短板,确保“转岗能上岗、上岗能胜任”。
三是实施人才储备培养工程。以服务市场创效为目标,研究制定人才储备与培训工作规划,采取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方式,重点培养天然气净化、集输、仪表维修等业务骨干,拉长油气服务技术优势,为抢占市场制高点做好人才储备。目前,中原油田已建立涵盖8个专业工种3600余人的人才“蓄水池”。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