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
2017-08-14张丽娜
张丽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定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其自身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实现了一元和多元的有机统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就业前夕暴露出职业价值观方面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领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渗透能力和影响力。
高校毕业生在经过系统的高层次教育之后,在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临近毕业,处于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他们意气风发却又犹豫徘徊,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强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走出迷茫,顺利走入新的就业岗位,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是值得高校工作者们努力探寻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趋利性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是他们衡量某项职业优劣的标尺,对他们的择业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很多大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社会提供的职业与他们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他们对薪资、福利等物质条件的要求。很多大学生非大公司、大国企不去,非热门地区不去,导致许多大公司的招聘条件逐年苛刻,而一些小城市、小企业则无人问津。
(二)求职时的诚信问题
当前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失信现象,而这些现象也切实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群体。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就业或选择的机会,不惜牺牲自己的诚信,作出有悖于自己诚信的行为。比如在制作求职简历时刻意夸大自己在校期间取得的成绩、伪造各种荣誉证书、编造各种社会实践经历,甚至给自己虚构学生干部的头衔,以充实自己的求职材料。还有部分毕业生早早地和用人单位签了协议,却又继续寻找待遇、条件更优越的单位,一旦找到就提出要和原签约单位解约,觉得大不了赔一点违约金,完全不在意诚信二字。这种行为不仅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指标的浪费,也给学校的声誉造成了影响,更是给其个人的信誉度打了很大的折扣。
(三)缺乏独立自主意识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方向选择上缺乏决策能力,迷信所谓的热门专业,特别容易受到社会舆论或者身边亲友的影响,并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能力来选择未来的方向。与此同时,不少学生依赖心理严重,被动地等待着家长、老师给他们提供各类信息和帮助。出现了诸如求职前还不会做个人简历、面试时不知道基本求职礼仪等现象,与其受过高等教育的背景很不相符。如此缺乏独立意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在脱离了校园、家庭的保护伞之后,势必会无所适从。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观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是先进性,这种先进性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是随着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高度概括,随后是人民对于社会发展共同诉求的价值目标,最后是对实现目标所需作出努力的概括。三个层次自成一体,具有内在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能够帮助教育者占领道德的高点,保持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上具有主导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一般的价值体系,要求人民树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对社会主义体系所需精神的一般概括和总结。在人民对崇高的思想道德进行追求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引领的作用。这些表述在中国当代的发展中具有主导性,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别于其他价值体系的地方。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最高的人生价值追求,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其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人生追求,避免他们在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出现差距时产生消极、失落的情绪,造成就业观、择业观的世俗化。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结合实际开展就业形势和政策教育,结合现实案例以及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解决实际就业问题当中,同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鼓舞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医科院校而言,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以“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为职业信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就业道德观教育
道德作为调节公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行为准则的功能。社会给予了大学生无比宽泛的职业选择,他们也在积极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但是在这一追求的实现过程中,必须坚持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恪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高校教师在进行就业道德观教育时,要引导大学生坚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明礼守法,塑造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这不仅仅有助于大学生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取得满意的职位,更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与人和谐相处,实现自身价值。作为医疗行业的学生,更是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履行他们在入校时许下的誓言,增强道德感和使命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加强工作机制的改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不是一个主体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该对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同时进行教育,使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能够共同作用、协同带动,发挥整体效力。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改革内部的引导机制,增强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构与解读,通过对学校师资力量的培训与完善,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对于家庭来说,家长要不断地了解社会上出现的新观念、新名词,和学生保持交流和沟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保持学习和了解,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对于社会来说,全社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整合好、發挥好不同的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设施,促成全社会最广泛的参与。
(四)开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高校应该开辟一定的就业、择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首先,努力开拓就业市场,帮助大学生就业。高校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校园就业市场的优势,主动和社会上的一些公司、企业、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与沟通,继续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战略,发挥校园招聘会的优势,为企业用人单位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引导企业进入校园就业市场,帮助大学生就业。其次,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对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帮助用人单位招聘到适合的人才。再次,高校还应该主动走访公司以及用人单位,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使更多的企业能够了解到高校的育人成果,加强合作,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最后,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普及创业知识,鼓励大学生入驻创业园区,给大学生提供创业的渠道,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创业公司的各方面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切实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
(五)培养务实创新精神
如今的高等教育早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如果大学毕业生还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抱着一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去求职,势必会吃尽苦头。因此,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转变他们的错误观念,培养他们务实创新的精神,增强其独立自主意识。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更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国家建设的号召,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将“小我”发展放入“大我”发展,在提升自己综合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高等教育学府有责任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行为,传播先进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更加成熟的创业就业价值取向,促进其创业就业行为的有效规范。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