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万杰:耕耘中原大地的农业科研人

2017-08-14

农家参谋 2017年7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农科院新品种

马万杰:耕耘中原大地的农业科研人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马万杰

有这么一个人,他扎根于中原大地,带领科研团队实现了农业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河南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了河南农业的发展、腾飞和突变,用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力地回答了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这个世界性命题。

他,就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马万杰。

无悔选择: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作为校学生会主席,1981年毕业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现更名为河南省科技学院)植物保护系的马万杰,是众多用人单位眼里的“香饽饽”,但他却毅然选择农业,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做起了一名普通的农业科研人员,很多人不理解。那时的省农科院位于郑州市郊,周围不通公路,院里经费短缺、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是省里比较艰苦的单位。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农村有多苦、农民有多难,我想用我学的知识让他们过得更好一些。”马万杰回答得很率真,很坦诚。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马万杰就一直从事小麦病害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30多年来,他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小麦叶锈病菌生理小种分析及小麦品种抗锈性研究”、国家“十五”重大专项“食品安全”“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等研究工作并承担省重点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主持完成的“河南省一二五科技兴农示范工程”等成果转化项目获得了巨大成功,增产粮食10多亿千克,获河南省星火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200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的大发展。

回顾这几十年来的工作,马万杰觉得最庆幸的事就是选择了农业科研工作,最高兴的事就是通过努力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一点贡献,为广大农民朋友做了一点实事。从事农业科研工作成就了他一生幸福的注脚。

日日思量:如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如何保持河南粮食生产这张优势王牌不丢,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河南省农科院。省农科院作为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如何发挥它在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始终是萦绕在“班长”马万杰心头的一大命题。马万杰坦言,从2003年年初担任河南省农科院院长的那天起他就感觉身上的担子从来没有这么重过。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马万杰与班子成员一道为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选准了突破口: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和河南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重大需求,集中全院优势科研力量大力开展原始创新,实现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发的重大突破。

“十年磨一剑。”“十五”以来,河南省农科院先后选育出一大批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高产、稳产、优质新品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新品种“郑单958”,到我国第一个国审种间杂交花生新品种“远杂9102”;从连续两年创我国强筋小麦高产纪录的小麦新品种“郑麦366”,到世界上第一个芝麻杂交品种“豫芝9号”;从目前全国优质小麦亩产最高纪录的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到连续六年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的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目前,在河南年种植面积千万亩以上的四大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中,河南省农科院培育的品种均占主导地位,并在周边省份大面积推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河南粮食生产“十一连增”提供了可靠的品种保障。

在良种繁育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马万杰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农业高新技术领域。河南省农科院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疫病及食品安全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构建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在应用技术研发上,发明了“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

春天的辛勤耕作终于在秋天结出了累累硕果。2000年以来,该院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7项;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215个,其中国审(鉴)品种80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131个,获农业部授权65个;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94件,获得授权95件,实现了国家奖获奖数量和国审(鉴)品种数量在省级农科院中排名的“双前茅”。“班长”本人也因成绩突出,于2012年荣获了“全国十佳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永远牵挂:科技服务“三农”

位于商水县练集镇朱集村的“葡萄与小麦套种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基地,马万杰每年都要来上一两次。他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在葡萄行间套种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366”,夏茬小麦亩产达到400千克,秋季葡萄亩产1000千克,按照小麦每千克2.40元、葡萄每千克15元的价格计算,平均每亩综合收入可达15960元。应用该技术,可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幅增加农民收益,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双丰收。类似朱集村这样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在河南还有很多,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的名字——“521工程”。

马万杰(左二)在田间查看玉米长势

谈到“521工程”,马万杰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实施‘521工程’以来,通过建设综合性示范基地,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示范推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等措施,我们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521工程”是河南省农科院2012年年初实行的院县合作项目,即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业产区,创建5个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和100个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基地与企业衔接,通过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大联合、大协作,组织各级各类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到场、到田,指导农民依靠科技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据统计,“十五”以来,河南省农科院常年组织2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全省80多个县(市、区)农业生产一线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累计示范推广种植农作物新品种80多个,推广新成果、新技术150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

“踏破青山人未老。”站在新的起点上,这位已在中原大地辛勤耕耘30余载的农业科研人依旧豪情满怀,信心不减。推动河南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科研持续创新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是他一直坚守的诺言。马万杰坚信,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河南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快速发展期,河南省农科院在这场新的革命中一定会大有作为!

【本文转自《河南科协蓝皮书·人物卷》】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农科院新品种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青菜新品种介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助推西藏农业科研发展”座谈会成功召开
以“五化、五融合”理念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