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2017-08-14李伟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赤眼蜂虫口茎秆

李伟

(辽宁省锦州市松山新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辽宁 锦州 121013)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李伟

(辽宁省锦州市松山新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辽宁 锦州 121013)

玉米是锦州市松山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左右。玉米螟是危害当地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玉米螟以幼虫为害为主,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咬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状;之后蛀食茎秆,造成茎秆折断,对产量影响更大;直接蛀食雌穗嫩粒,导致玉米籽粒霉变,降低品质。据调查,不采取控制措施,一般发生年春玉米可减产20%,大发生年可超过40%。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中,摸清了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和影响玉米螟发生的主要因素,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供广大农民参考。

1 玉米螟发生规律

玉米螟在当地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或根茬内越冬。春季幼虫化蛹,蛹羽化为成虫。成虫交尾后,雌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粒,雌成虫可产卵400~500粒/只,卵期3~5 d,幼虫生育期17~24 d。幼虫孵化初期群集在心叶及雄穗中为害,之后向下转移,蛀入茎秆及雌穗,影响到茎秆的坚实度、雌穗的正常发育和籽粒灌浆。幼虫老熟后,在玉米茎秆、苞叶、雌穗或叶鞘内化蛹,蛹期6~10 d。玉米螟越冬代幼虫于次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第1代玉米螟卵始见于6月上旬,盛发于6月中下旬;第2代玉米螟田间落卵始期为7月底~8月上旬,8月上中旬为2代卵盛期。

2 影响玉米螟发生的主要因素

2.1 虫口基数。上一代虫口基数特别是越冬代基数的多少是影响玉米螟为害轻重的重要因素,虫口基数大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玉米螟大发生。

2.2 温湿度。高温、高湿的外界条件适于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各个虫态生长发育的适温为20℃~30℃,相对湿度60%以上。冬季低温、春季干旱均利于越冬代玉米螟的越冬和繁殖。6~9月温度适宜、雨水调和,玉米螟的发生会严重。

2.3 玉米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不同。在当地常见的玉米品种中辽单127、锦玉28、新单007等对玉米螟的抗性较强,明玉2、晨玉528、石玉9等抗性较差。

2.4 天敌情况。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但对玉米螟危害作用较大的主要是赤眼蜂。赤眼蜂将卵产于玉米螟卵中,赤眼蜂卵孵化后,幼虫取食玉米螟卵黄,使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孵化。

3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3.1 应用性诱剂诱杀成虫。性诱剂(性信息素诱杀剂)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雄成虫进入诱捕器,影响其交尾,从而减少其种群数量。在越冬代或1代玉米螟成虫羽化的始期安装性诱捕器(当地具体时间为5月中旬),这几年当地选择浙江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玉米螟专用诱芯和干式诱捕器,效果很好。在玉米螟成虫活动场所(如玉米秸秆垛等地)放置诱捕器,每隔20 m放置1个诱捕器,与墙、玉米秸秆垛应间隔2 m以上,以利于诱芯散发气味,提高诱捕效果。如在田间使用诱捕器密度1个/亩。诱芯需按要求及时更换。

3.2 应用赤眼蜂防治1代玉米螟。现在当地应用的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是松毛虫赤眼蜂。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始期,向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寄生,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释放时间: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 d(或田间百株卵量达到1~2块时)为第1次放蜂时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间隔5~7 d放第2次,共放2次。释放蜂量:每亩2万头,分2次释放,即第1次1万头,第2次1万头。释放方法:以距田边15步,边行15垄为第1放蜂点,并以此放蜂点依次间隔30步、30垄为下一个放蜂点;在放蜂点处选1株玉米的中部叶片,将叶片下卷成筒状,用木质牙签将蜂卡卵面朝外别在筒内叶脉中部,如操作不便,也可将蜂卡别在叶片的背面中部,蜂卡卵面朝外。注意别蜂卡时一定要使用木质牙签,不能用大头针、竹牙签等,以防收获时扎伤玉米采收人员或玉米秸秆做饲料时扎伤家畜的胃。放蜂前10 d至放蜂后20 d,玉米田不能施用化学农药特别是杀虫剂,避免杀伤赤眼蜂,影响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赤眼蜂虫口茎秆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水稻茎秆接触物理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标定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赤眼蜂培育及防治玉米螟概况简析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基于离散元的柔性作物茎秆振动响应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