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非洲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因素分析
2017-08-13曾玮
曾玮
[摘 要] 汉语学习是留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必修课,也是他们更快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以武科大2016级非洲留学生为例,从三个方面分析影响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因素,为今后的汉语教学作为参考。
[关 键 词] 对外汉语;汉语学习;文化;非洲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5-0083-01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扶持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求学发展。对初次来中国的留学生而言,汉语学习一方面为他们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使他们更快地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汉语尤其是汉字,由于其特殊性,与世界上其他文字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作为零基础的留学生如何在预科一年当中有效快速地学习汉语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而分析影响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我校2016级招收非洲留学生为例,分析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过程和最后水平高低产生的原因,对今后教学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
一、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激发人们采取行动、做出一定努力的心理愿望。学习动机是由发展、个性、态度等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内驱动力。教育学家Jakoboits曾指出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中动机占33%、能力占33%、智商占20%,其他占14%,由此可见学习动机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我校留学生在被招录时明确被告之所学专业一律英文授课,但是第一年需要学习汉语,便于学生生活和交流。笔者针对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64%的学生学习汉语仅仅是学校HSK三级的要求,仅14%的学生学习汉语希望一定的持续性,一年以后继续学习,能在中国找工作和生活。95%的学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其中16%的学生并不想系统地学习汉语,尤其是漢字。学生学习动机的不同影响其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汉语提高的速度。
二、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对语言的影响
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首先要适应中国的居住环境和文化习俗,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无论是生活或是学习中都会面临许多的变化和挑战,一个人的文化适应能力决定他能否自如、愉快地生活学习。加拿大文化心理学家Berry(1990)指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个人改变自我的过程,而个人处理跨文化适应的策略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1)个人对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传统和身份的态度。(2)个人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模式。部分留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更乐意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主动想融入的意愿成为学习汉语的最大动力。汉语知识的积累,对中国文化更深入的了解,加速了汉语学习的进度,更容易克服文化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部分留学生喜欢在自身小的社会环境中接触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人,相对排斥新的朋友,这样虽然相对感到轻松但有碍于汉语的学习。在受到挫折、迷茫时不会主动接受、思考来自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安于同和自己文化相近的学生交往。长期下去,不主动积极适应新的文化语言环境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弊大于利。
三、留学生的思维模式,汉语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中国与西方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多种差异。中国多以语言结构为中心教学,强调讲解和练习语法与词汇,多采用演绎法来教授语言,学生通过大量练习和翻译来掌握知识点。教师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师生之间缺少真实的交际性活动。西方多采用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多将学生引入真实的语境,精心设计目标,让学生参与其中,逐步解决问题而达到交际和语言实现的结果。
针对非洲留学生的特点,来我校留学之前都接受了高中教育,并且大多数学生在本国的私立中学接受西式教育,英语基础良好,善于思考、提问,喜欢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汉语学习的持续兴趣和动力。考虑到学生的汉语基础为零,学习汉语的时间有限,教师开始时必须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并进行语法的解释和反复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对枯燥,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尤其是学生有初步了解后要通过配对练习、小组会话、游戏活动以及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的任务,设置场景来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合理分配讲解和活动的时间,控制学生活动的进程、节奏,不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文化学习深入语言技能学习的各个方面,能使课堂既有趣味,又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的效果。
综上所述,影响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汉语学习的动机、文化适应的程度以及教师是否根据留学生的思维方式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师应时刻关注留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变化,从开始就创造与中国学生多交流的机会,以自身的努力以及对学生真挚的责任心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从而调动学生的正能量面对留学生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4]曹润宇.中西思维形态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观察[J].学术探索,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