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衔接中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研究
2017-08-13张春玲刘丹
张春玲 刘丹
[摘 要] 在分析高职“生物制药”专业和本科“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认为专本衔接“3+2”分段教学模式既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高职—本科“3+2”衔接模式,制订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能更好带动高职教育教学的提升,确定高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类型、规格及目标定位,有利于提升专业优势,实现专本衔接,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关 键 词] 高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5-0020-01
高职—本科育人模式是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是在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这种协同育人模式整合了专科与本科的教学资源,能积极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本科“3+2”协同育人,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新的层次,在教学体系上也让课程设置更加完整,更注重了理论的完整性,高职—本科两者合二为一,更注重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高职—本科教育比普通本科更突出技能训练和实践操作;它与高职专科相比,更突出理论的完整性和理论的深度。目前,高职—本科依然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很容易把高职—本科科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版,而没有突出高职自身的技能型、应用型。如此一来,高职—本科就非常容易走上普通本科的路子,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不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和技能,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就业企业还需要对学生在此进行培训。同时,高职—本科教育也不能片面地、局部地强调高职特色,而不注重知识和理论的完整性。
高职—本科联合育人应该让毕业生具备趋向于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二、高职—本科“3+2”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内容及整体思路
(一)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高度统一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各有特点,但是当两者合二为一时,新的协同育人模式就要求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也应该有新的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本科教育应更加注重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注重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具体做法是各个专业负责人应该走出办公室,请来各行业专家,对相关企业所需人才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调研,了解企业不同岗位所需的技术和技能,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
(二)优化高职—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结合高职—本科衔接体系建设,研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规律;摈弃普通本科教育课程的部分内容和顺序,将课程设置得更加灵活,适当综合采用项目化课程和任务型课程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实践操作覆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注重实践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高职—本科的另一特性,即教育层次高于高职层次的教育,要让开设的理论课程在深度和宽度上都能满足学生日后的工作需要,同时注意理论课程应该紧密结合实践课程,让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层次高、动手能力强。
(三)切实落实实践教学
高职—本科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思想不拘一格,主观上也更愿意参与实践类课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实践类课程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但是实践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室资源有限、实验设施不足、指导教师水平有限等;而本科教育的弱点就集中在不能把课堂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联系在一起,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因此高职—本科协同育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重视课堂理论基础教育和一线生产实践教育的有机相结合,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切实开始实践课程。加强高职—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根据高职—本科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本地区的相关行业进行调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参照相关企业相关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有针对性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技术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指导实践,随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高职—本科“3+2”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方法
在高职院校、应用本科院校和企业育人方和需人方的共同参与下,以制订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探讨和讨论如何让高职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有效衔接。
大学生的就业难是高校长期面临的问题,而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短缺。所以,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手,从生源源头上锁定具有较强专业潜能和一技之长高职学生,再加以本科教育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市场匹配度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辉.新形势下工业工程专本衔接专业[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4):37-39.
[2]刘洋.“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