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化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2017-08-13冯志华程智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7年12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化学科学

冯志华 程智

[摘 要] 科学素养是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实施的核心内容。实际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充分利用教材之外的科学素材,渗透化学前沿知识,拓展相关知识面,紧密结合专业与日常生活,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观,树立科学价值观,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化学课;科学素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5-0064-02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基础文化课,化学知识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养成利用科学方法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化学知识几乎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各个方面,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中职学校的化学课教学,相较于普通高中教学有很大不同。首先,由于不存在升学率等压力,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去钻研难题、偏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注重实用性。其次,学生普遍认为,我是来学习“技术的”,导致化学课似乎被边缘化,课堂教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其实不然,虽然没有直接服务于专业课,但是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化学课可谓大有所为。

一般来说,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对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近年来,经过各方努力,课改不断推进,教学现状虽有所改进,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下面就中职化学教学与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我求知欲望

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有一些厌学情绪,其中表现尤为明显的就是对一板一眼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看到老师仍然坚持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马上失去了兴趣。加之基础较差,一部分学生干脆放弃了课堂学习,对学生个人、教师、课堂教学秩序来说都是莫大的损失。尤其是对学生个人来讲,这种学习上的困惑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辐射面扩大,造成学习上的惰性,最后的结果就是彻底厌学。再往后即使是看似“重要”的专业课学习,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果往往也并不理想,惰性的“惯性”导致的后果是难以预计的。

针对以上情况,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手段、课堂组织、课堂氛围、语言表达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当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积极起来,从而将教学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外化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时,除了观看教学视频之外,安排学生走进实验室,按照实验流程亲自操作一遍。学生看到金屬钠在水面上打转,放出气体,并且溶液变成红色时,分外好奇,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自然而然会询问反应的原理,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求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晦涩难懂的书本知识转化成生活化的语言,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记忆。例如,在讲解过滤的操作要领时,要求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口要紧靠烧杯内壁,液体沿烧杯内壁留下。对初学者来说,一下全部记住这些要点似乎并不容易。如果将所有的操作要领总结为“两低三靠、杯壁下流”,学生记起来就很方便。再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时,仅根据教材上的指导,学生很容易出错。如果把氧化过程比喻成“被提拔,职位升高”,还原过程比喻成“被贬职,打回原形”,学生感觉整个概念立马生动起来,再去判断的时候,出错率也大大降低了。

二、不局限于教材,积极拓展课外知识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线,教材也意味着权威,课堂知识讲解紧紧围绕教材似乎并没有问题。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不可能将与之相关的所有实用的知识罗列出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除了按照教学大纲,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将课本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之外,还应该尽可能拓展与之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使所学知识“落地”,而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事实上,在“快餐时代”,马上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正好符合现代人“急功近利”的心态。

在学习完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点之后,学生感觉这个知识点生活中好像并没有接触到,其实不然。课堂上,可以扩展到人的衰老就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被氧化的过程。生活中常见的抗氧化剂有哪些?举例说明,如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学生基本上都听过,但是SOD的作用是什么并不清楚。可以告诉学生SOD是用来抗氧化的,可以将具有很强氧化性的物质转化掉,从而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属于“进攻型”抗氧化剂。还有一种抗氧化性很好的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Vc(维生素C),由于它十分容易被氧化,因此补充Vc可以对身体产生很好的抗氧化保护,不同的是Vc通过“自我牺牲”实现对机体的保护,属于“防御型”的抗氧化剂。通过对这两种生活中常见的抗氧化剂的了解,学生对氧化还原的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入,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不会觉得课本知识离生活很遥远。拓展相关课外知识点,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激发出来,面对一些不实网络传言时,有了自身的理性判断,自觉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堂上针对课堂知识提出一个问题,但是不急于公布答案或者结论,让学生互相讨论、争论之后,总结归纳,最后得出统一结论。例如,高一的第一堂课上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学生一回答就出错,存在着广泛的争议。课堂上,学生争论了好长时间,各自阐述着自己的理由。通过提问,将两种答案的观点和理论支撑进行了总结,两组学生仍互不相让,都觉得自己的答案有充分理由。这时,让班里的学生将手里面现有的不同品牌的饮用水塑料瓶拿到讲台上来。这些包装瓶上分别印着“××饮用纯净水”“××饮用矿物质水”“××饮用天然水”等。教师拿着瓶子依次讲解之后,学生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理解得更加直观和深入,对之前存在的认知上的误区也进行了修正,结论得到了统一,变浅显的认识为深入的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探究性学习,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知识点呈现出来,一改以前枯燥乏味的记忆,学生可以真正做到将知识内化于心,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由于氯气是有毒的,不便于实际操作,但是可以观看氯气相关的实验视频。在了解到氯气的性质时,氯气在生活中究竟有哪些应用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有的学生会想到自来水消毒等方面的例子,但是马上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氯气本身有毒怎么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通过查看资料、讨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氯气的日常应用,如自来水消毒、工业上制造漂白粉、消毒液等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观点:合理利用化学反应成果,会给人民的生存和生活带来很多利益。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和物质第一性的科学观点。

四、敢于提出质疑,利用所学知识自主提升科学素养

经常收集各种与课堂知识相关的生活常识,在化学课堂上,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或者辟谣。例如为了防辐射而盲目抢购碘盐事件。事实上在正常情况下,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碘盐量只有6克,但是每千克碘盐中只含有碘(以碘酸钾记)20到30毫克,而如果要起到阻断放射性碘被吸收的话,就需要一次服用100毫克的碘,并且要每隔24小时服用一次。这样算来,一次要吃7~8斤盐,所以说通过补充碘盐来防辐射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再比如“棉花肉松饼”事件,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放入嘴里一咬就会融化,口感松软。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虽然看上去也很松软,但咬不烂。也就是说,如果真用棉花冒充肉松,只要一吃就会被识破,根本行不通。如此简单的常识性判断,居然能够在朋友圈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当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受不实报道的影响,相关产品“躺枪”,不断被退货、下架,给相关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此外,“塑料大米”“塑料紫菜”等不实信息的传播,结果搞得人心惶惶,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请问还有什么可以吃”。其实,稍微具备化学常识的人就可判断出,这完全是谣言,化学成分相差十万八千里,根本不可能实现。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普通大众不只作为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还可以作为发布者,发布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极大地丰富了个体大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但是,人人可以自主成为“媒体人”的后果便是良莠不齊的信息发布者往往随心所欲的编辑,或者通过简单的“移植”,发布各种未经证实的新闻或者所谓的“常识”。

以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为例,总有一些朋友分享一些所谓的“常识”“偏方”等不实信息,其实,只要保持理性的立场,不要人云亦云,利用常识就可以判定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可是这些信息能够大行其道,占领朋友圈,转发量惊人,说明我们普通大众的科学素养还远远不够。

国民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而科学素养又是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的重大问题。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国民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因此重视并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显然势在必行。中国科协下属的一个机构十几年来做过几次抽样调查,根据这个调查结果,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2010年为3.27%,2015年调查结果这个比例上升到了6.2%。这说明,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正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中职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要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观以及进行科学价值观教育。通过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科学的看法,利用所学知识,认识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共同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而努力,发挥在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中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廖燕萍.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与对策[J].职业教育(下),2013(4):240.

[2]杨敏.中职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2(14).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化学科学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