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2017-08-13郭徽
郭徽
[摘 要] 积极心理學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积极人格,注重关注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将之运用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上,能帮助中职生关注自身的积极人格和心理潜能。这不单只能改变以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与修复作为研究和疏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主流形态,还能为探索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注重培养中职生的积极人格;注重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中职教育教学体系。
[关 键 词] 中职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5-0172-02
近年来,教育部投入了许多努力积极开展针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升他们的情绪控制力、挫折承受力等心理品质,成绩斐然。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形态仍然是以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与修复作为研究对象,是为了防范并消除心理疾病,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并且也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隐喻性的信息:你们都是问题人群。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积极人格,重视研究人的生活幸福感,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因此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从积极心理学的方向去开展充满阳光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应注重培养中职生的积极人格,切勿过于关注消极层面
长久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为主。这种以解决心理问题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个体发展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方面,过分关注个体心理的消极层面,偏离了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一目标。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和指导,在中职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训练,可释放出学生因负面因素造成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感受积极的情感和情绪,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和习惯。[1]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和感受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在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中,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协助学生正面评价自我,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营造积极环境,使学生在新的良性循环中形成积极的情绪和感受,焕发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充分发挥其潜能,能应对更大的挑战。[2]
二、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形成和谐关系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实施者的水平,实施者除了专职心理教师外,还应包括学校的全体教师。近年来,很多教师踊跃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如心理健康教育“A级培训”“B级培训”和“C级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等。这些培训的目的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涉及深度浅。学校应多举办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的培训,帮助教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促使其调整教育心态,使积极心理学在学校的应用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契机。这种自我发展能使教师重视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还会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自尊、自爱、团结、自信、进取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互为主体的,两者在互相积极影响下易形成共同成长的良性局面。因此,教师不但是实施者,更是受益者。
传统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着重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这样容易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产生对立关系。然而积极心理学却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它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并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影响学生的同时也受学生积极的影响;学生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也是主体,在被动地受教师的影响时也通过在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的、积极的品质的过程中对教师施加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每个个体而言,他们都是有潜能的主体,又是待开发与认识的客体。因此,积极心理学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生的主观性与积极性,促使两者共同健康成长。
三、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中职教育教学体系
当今社会强调要帮助人们提高生活幸福感,人们也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和讲究生活愉悦感,积极心理学无疑是最顺应这种社会发展的心理学流派。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探索出的《幸福课》成为美国名校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这让社会看到了人们对积极心理的渴求以及积极心理学对人生的影响。学校可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学校管理,探索出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中职教育体系,以此为基础帮助师生提高自身的生活幸福感,完善其积极人格,以更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人生。
(一)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形成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中职教学教育理念
很多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和心理活动等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完全割裂开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其他教师无关。这使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受到了严重限制,也难以建立更完善而有效的支持系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应体现在教学的每一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手段、科任教师授课时关注学生的方式、教师处理学困生的态度……只要是面对学生,无论哪一门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尤其是班级管理中,逐渐形成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运用积极心理学来调整管理班级的方法,在课堂上和班级生活中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更有利于良好教育效果的呈现。
(二)融入学校各方面工作中,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中职德育体系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包括学生和教师、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学校……就目前的中职德育状况来说,学校更多地将目光放在“问题学生”的层面上,成为只关注消极心理的教育。但“问题学生”毕竟是少数,以大部分精力关注“少数”而忽略了“大多数”,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学校各方面工作中,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使校园生活中的师生都感受到满足、乐观与希望,“问题学生”在这种充满信任、积极的环境中良性生长,原有的“问题”品行也会趋于减少甚至消失。
积极心理学重視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保障学生的主体性与发展性,从而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学校应以积极心理学作为指导理念,将其融入学校德育方针的制定以及各部门的方案落实中,创建如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学生活动体系、教师评价体系、班主任工作体系等有特色的德育管理模式中,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中职德育体系,这必然能使学校的教育工作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推行,形成阳光局面。
教育一直提倡创新与求变,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积极心理学如同明光般提供了一个适用的新视角,为探寻适合中职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了出路与理论支持,而我们则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范爱华.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中的探索[A].第二届中部心理学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92-95.
[2]尹秋云.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心理健康课堂的定位与特质[J].高教论坛,2011(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