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教育与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初探
2017-08-13马昕
马昕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服装人们也提出新的要求,所以服装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服装产业的繁荣发展也促进着服装技能人才供给量严重不足,如何能够培育出适合服装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操作技能强的专业型人才是教育机构在服装行业发展方面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服装教育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为服装行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提供意见。
[关 键 词] 服装教育;产业背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5-0015-01
现今是我国服装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服装行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必须有市场导向进行协调,对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问题,服装教育行业应该找到需求的方向,在市场信息不断冲击的今天,服装教育院校应该不断进行自身调节,以适应现代化市场需求,为服装行业培养出专业的实用型人才,并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沟通,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了解现今服装市场的实际动态。
一、服装教育行业的基本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在20世纪我国的服装先后出现了很多国民品牌,比如:“七匹狼”“杉杉”“红豆”等,也由此确立了世界服装产业加工大国的地位。伴随着服装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服装教育行业在经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在服装行业发展和繁荣的背景下,需要大批服装专业人员的加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服装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只是单一讲解服装理论知识,对于服装设计的灵感、服装实用性技能和服装美学等教学内容都相当缺乏,导致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审美能力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许多院校在服装教育中依然采用美术教学模式,只重视设计灵感,不重视实践能力,所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缺乏市场意识,对服装工艺、服装生产和服装销售等相关产业流程不了解,不适应现代化服装行业的发展需求,也不能满足服装企业对于知识能力全面、操作技能扎实全面人才的需求。
二、服装行业专业人才应该如何培养
(一)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目前,对于我国服装教育行业来说,形势非常严峻。因为我国的服装教育行业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度不足,与现今服装行业急需的综合性实用人才要求来说存在很大差距。在服裝教育产业背景下,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首要工作是提高更新教育理念。要经常与国际化的服装领域人才沟通交流,加快教学培养中的国际化进程,提高学生的多元化素养和国际化的审美能力,为打造国际化专业服装人才努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加深,我国的服装行业也在不断向着多元化的目标前进,所以我国的服装教育体系也要不断努力帮助学生提高国际化潮流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只有不断与服装行业衔接才能够确保国内的服装教育行业的发展。
(二)根据服装企业的定向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低的状况已经是我国服装教育行业的普遍现象,这样非常容易导致服装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与用工单位之间出现专业差异。鉴于这种境况,各大院校应该认真思考,加强教育变革,增加与用工单位的沟通,为服装产业所需求的专业人才提供专业培养计划,就像我国现阶段服装教育行业应该走产业化道路,加强实践训练,增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并且紧密联系服装企业,确立合作关系,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自身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并聘请企业工作人员为学校教师,增强学生的实际服装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服装教育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
(三)调整传统教育环节
一直以来我国的服装教育行业都是采用艺术院校的传统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艺术赏析等,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加强自身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教学环节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要积极增加实践课程,保证艺术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课程的相互平衡,学习中可以经常性地与服装企业相互联系、沟通研讨,增加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平台,通过学校不断地努力,使服装行业毕业生能够达到服装企业的用人标准。
在服装行业不断变化的基础上,服装教育行业也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环节,与服装企业做好完美对接,为企业培养有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同时注意经常讨论并总结不足,吸取其他国家服装教育行业的优秀经验。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改革,才能为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提供大量优质的专业型人才,积极推动服装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胜兰.服装教育与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初探[J].职业,2015(21):61.
[2]钟朝玲,彭轶.我校服装教育与当地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J].华章,2012(22):145.
[3]王秀芝.現代产业背景下服装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4):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