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专业课程的设置探讨
2017-08-13祖海燕
祖海燕
[摘 要] 现阶段,中职教育的大纲趋向于人文素质教育,但中职教育要能够以专业为主,人文教育为辅,因此,对中职专业课程的设置成为中职教育者探讨的热门话题。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中职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更好地发挥中职教育的功能。
[关 键 词] 中职;专业课程;人文教育;设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5-0038-01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往往被长时间地提倡,而且成为中职教育中的重点。但是,中职教育过程中学生生源往往是后进生,而且后进生对于人文教育的接受程度不高,其在人文素质教育环节得到的生存技能的学习相对不足。因此,在中职教育课程设置中,要以专业教育为主,人文教育为辅。
一、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课程设置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促进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信息化的今天,中职教育承接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专业的学生,并且应用型专业的课程设计要能够与时俱进,适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问题。首先,在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的课程上过于集中。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具有广阔思想的教育。一些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往往设置了多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比如,语文、思想政治、音乐等课程。这些课程往往是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更好的应用型技能无法直接教授。这些课程设置在一些中职教育中课时占比较大,这就使学生学习其他应用型技能的课程较少。因此,学生尽管学到了一些人文知识,但是对于就业和技能的培养作用不大。其次,一些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较为老套,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时代的标志,尽管许多信息化教育相关课程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重点课程,但是许多课程的内容却相对陈旧。比如,有的学校还开设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课程,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在中职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许多应用型课程盲目扎堆,使许多课程不精,无法真正地促进学生技能方面的掌握。
二、中职教育课程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对于中职教育而言,生源相对较差,而且许多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的最终目的就是就业。因此,中职教育课程设计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密切。对于中职教育课程设置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都需要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就业,但是,也不能完全偏离人文教育的要求,因此课程的设置要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课程设置要能够不断地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进步,让整个课程的设置满足社会的需求,让学生能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真正地掌握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要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注重实用性。所谓实用性,指的是课程设置要能够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相匹配。中职学生整体上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符合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使学生在中职阶段真正地掌握技能。
三、中职课程设置模式
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要遵循科学的模式。课程设置者要加大調研力度,通过走访、与学生座谈、与企业座谈等方式了解课程设置如何能更加科学有效,要对已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对能够给予学生更多发展空间的课程进行保留,对于一些不能满足用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要进行修订。总之,中职课程设置模式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要为基本原则,以兼顾人文素质教育为依托。对于中职课程设置而言,教师要能够重视教学反馈,通过教学反馈检验课程模式的科学性。对于每个专业学生就业的情况、學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度等,及时弥补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使课程设置更加有效。
中职教育是中国教育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的作用,课程设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教育面临的教育对象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如何将其更好地通过这个教育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一定的技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是值得研究的。因此,中职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将这些精髓融入进去,通过科学、实用的课程把教学的对象——“后进生”更好地培养,使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让他们感受到中职教育在其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在中职教育过程中,要融入人文教学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海生.关于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2]余金通,连翔,黄刚辉,等.以专业错位发展为抓手 整合福建中职教育资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5).
[3]肖小红.中职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