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手札书法研究

2017-08-13邹宇豪李思航

参花(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风格苏轼影响

邹宇豪 李思航

摘要:苏轼是文学史、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位列宋四家之一。手札在他的书法作品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他留下的手札墨迹里,可以体会到高超的技法和潇洒的风骨。《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一夜帖》《覆盆子帖》《江上帖》《啜茶帖》等是其手札书法的代表作。

关键词:苏轼 手札 代表作 风格 影响

一、苏轼的风骨和手札的意义

苏轼,字子瞻。提到苏子瞻很多人可能会闻言一怔,但如果说起苏东坡那便是耳熟能详的。宋人不昧唐之法度,挹尚意之新风。苏轼也符合那个时期文人的意向追求。所谓“潜神对弈,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贤者的思想从来都是大体一致的。苏轼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的精神财富。第一层面,“尚意”书风,苏轼当推首位,所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第二层面,诗词曲赋,苏轼能作“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气磅礴,能叹“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尽愁思,能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期许。其诗作朗朗上口,扣人心弦。第三层面,生活上苏轼融会贯通于美食、建筑、品茶等。

古往今来,书体幻化多变,唯一恒久的是寄托在笔墨之间的执笔人的思想活动与散情逸乐。再者,万里经年别,亦是愁思心生。如此,与人交流书信来往,成为了一种习惯,也成了一种期盼。手札至今已传承两千多年,说其意义为亲笔信,言简意赅。魏晋以前古人将写在薄木片上的信件称为“尺牍”,试想受书人手持薄木片细细品读,犹见千里面目,或喜极而泣,或愁上眉梢。魏晋以后纸代替木片,书信格式也逐渐形成,文人墨客寄情点画,手札、信件、书启大行其道。一封手札写的是书法家走过的路,闻过的事,这里体现出的实际是人格层次。从手札书法中散发出来的历史感、艺术感、真情实感,是别的形式不能代替的。

二、苏轼具有代表性的手札作品

苏轼在其作品《黄州寒食诗帖》中写道:“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又在《临江仙》中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好似将自己比喻成沧海遗珠,无人问津,形单影只,故潜兴作赋,多涉手札与友成书。《东坡集》中手札来往频繁,提名最多的便是陈季常,他在黄州谪居时作十六封手札与陈氏来往,可见两人关系非比寻常。陈季常是苏轼的终生挚友,钟情山水,和苏轼一见如故。另有一人杜沂,字道源,及其子杜孟坚同与苏轼交往甚密,多封手札中相互慰问互托诸事。现论六件苏轼手札作品,分别为《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一夜帖》《覆盆子帖》《江上帖》《啜茶帖》。

(一)《新岁展庆帖》

《新岁展庆帖》是北宋元丰四年春苏轼于黄州所作致季常。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新岁为新年之意,展庆为致贺之意,由帖名所知仅以为是新年致贺之信,读上片也只想是,公择来访,邀三人相聚,赴去年之约。然苏轼另有所指,且看原文:“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故于大年初二就写信与季常约之前来。寥寥数语,一气呵成,言简意赅。用笔上主要取二王、颜体一脉,行气之间婉通流畅、笔断意连,尽显清雅秀逸。结体之中,笔势微妙、姿态各异、轻重错落,由于取颜体笔法,又横竖斜直,矫健挺拔,随意自然,不受法度所困,洒脱率真。此帖是苏轼46岁时所作,秉承他一贯的书写风格,虽然处于人生转折阶段,却显得十分坦荡和挥洒。

(二)《人来得书帖》

此帖是苏东坡写给陈季常的慰问信函,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安歧将《人来得书帖》与《新岁展庆帖》裱于一卷并称“坡公杰作”。此贴是苏轼书法风格转型期间的杰出代表作。陈季常之兄陈伯诚与苏东坡素来交好,因伯诚早逝,苏轼以表悲痛关照、忧愁哀悼而作此手札。此帖與王羲之《姨母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兴所作,情真意实。对这件作品而言,跃然于纸上的情感流露更显光芒。在内容上,苏轼恐其沉溺于哀痛不能自拔,劝其死生聚散乃常理,及时勉励。《人来得书帖》笔法流畅,情致淋漓,不类东坡诸名作,其结体生动,淳厚之间古质毕现,即兴之作行气自然疏通,结字大小分布各异,字形多欹侧,骨挺肉丰随型布势,意在笔先。

(三)《一夜帖》

《一夜帖》又名《致季常尺牍》,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苏轼信件、作品一度被大批量毁坏,所存留的这件作品与苏轼其余作品相比略有清秀之姿。众所周知,苏轼作书毫不矫揉造作,无所顾忌,本作品乍一看来,秀美恬静之貌让人不禁怀疑是否苏轼所作,可文末极大的季常两个字无论从用笔结字,还是这种忽大忽小的书写风格都断定出自苏轼之手。《一夜帖》内容大致为苏轼托季常转告王君,黄居寀画龙在半月前借给曹光州摹塌,是自己忘记此事,并非不想借,待曹光州归还,就把画送过去。就文章内容而言,有两点,“一夜寻”和“寄团茶一饼与之”,先突出自己苦寻未果,又奉团茶以致歉。虽说小用心机,却不难看出苏轼尊友惜友的待人之道。《一夜帖》是苏轼艺术创作高峰时期的优秀作品,帖中前三行,书写稳重,意连笔断,字字不相接,有饱满安详之态,后段书写时心境有所不同,笔画连带加剧,迅疾跌宕,飞扬敏捷,更彰急切之心。此作品将心境与书写相结合,颇有东坡意味。

(四)《覆盆子帖》

《覆盆子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信札是写给何人,因年代久远而有待考证。徐邦达先生推测此信是写给杜道源,因信札内容太少,受书人信息模糊,无法断定。另有说法称此信是写给季常而托杜道源所代传。且不论此信札是写给谁,杜道源也好,陈季常也罢,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此帖留下的艺术价值才是更为珍贵的。《覆盆子帖》释文大意为覆盆子熟了,烦请帮忙采寄。合计六行,行气交错,相互辉映,妍态横生,点画丰腴,敦厚内敛,拙而不呆,巧不献媚。段末笔锋一转,笔力加大,用墨繁多,创新之意,别出心裁。这是苏轼作品的故有风格,如《寒食帖》《延平郭君帖》《获见帖》《春中帖》等都是这样,必是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之作。

(五)《江上帖》

《江上帖》又称《邂逅帖》,是苏轼泛江至金陵时写给朋友杜道源的信札,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苏轼性情豪放,诗词和美食是他的最爱。既然到长江,不写些东西便有愧自己的才华,因此有了这传世精品《江上帖》。邂逅原意指偶然相遇,此帖开篇邂逅二字贯穿全文情感基调,苏轼回忆起与杜道源在此初遇是八年前,而今自己颠沛流离,不似從前,又有今非昔比之感。八年之交何尝不与季常之交一样惦念牵挂,帖中“余以面莫既人回,忽忽不宣”传达当时写信时间紧迫,但从字里行间并无体现,苏轼将多年笔法、自身才华融于短短数句之中。其落笔端庄疏朗,似不以为意又致情其中,自然随意,很是坦率。结字大小相差悬殊,整体看来却是协调一致。纵情纸笔,行与行之间相聚甚密,又不与相交,恰到好处,文末,笔尾拉长,更显情畅之意。

(六)《啜茶帖》

历代好书者皆好茶,以茶悟道。唐有怀素《乞茶帖》、宋有蔡襄《精茶帖》、明有徐渭《煎茶七类》,谈到茶就不得不提及苏轼的《啜茶帖》。《啜茶帖》是苏轼写给挚友杜道源的信札,故也称《致道源帖》,又有称《致杜氏五札之三》,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大意为邀道源来饮茶及议事。此帖是苏轼行书手札代表作中的佼佼者,写于北宋元丰三年。苏轼不仅在诗词歌赋上有卓越成就,在别的领域也毫不逊色,既能修建苏堤又能烹调东坡肉,但这些都是他在生命里的某一阶段的爱好,唯独饮茶是跟随苏轼一生的至爱。苏轼不仅在与季常、道源的信中提到饮茶,在与他人的信札中也多次提到茶,从这一点看来,苏轼的内心是孤独寂寥的,能与他饮茶的人何其多,可志同道合的人又有几个。《啜茶帖》寥寥几行,轻松自在,潇洒俊逸,用笔精道,骨力通達,墨满不肉,纸墨相发,字形各具姿态,行气连贯起伏,与其说落笔漫不经心,倒不如说落笔即是。苏轼提笔就像煮茶一样,一笔笔,一字字,无不是一层层,一次次,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三、苏轼手札书法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学书者,必将取法古人。苏轼说的“不践古人,自出新意”并非自己独创,而是学古人,但不为其所缚,独树一帜。若不取法,每个时代的书法风格就成了断代,那就会古今阻绝。元代赵孟頫提倡“复古”思潮,回归魏晋,轻唐法宋意,但赵孟頫怎么会不懂由宋入唐,由唐入魏晋,此为一脉相承。可以说,苏轼书法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若无苏轼,那后世便会少了许多被他所影响的优秀的艺术家。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受苏轼书风影响颇深,他是苏轼的学生,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书法风格左右开张明显,字形扁而倾斜,明显有一部分取自苏轼。其手札形式也有学苏的成分。黄庭坚多次为苏轼作品题跋如《黄州寒食诗帖跋》等,他的成就除自身才华、后天努力外,与苏轼密不可分。同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也曾学苏,但米芾乃集古字之大成,不能考证他到底是学苏轼多一些还是学其他书家多一些。米芾世称“米颠”,晚年不可一世,譏讽苏轼书法不能入法眼,却偷偷收藏苏轼作品,无人知晓时偷偷拿出来临习,想必是不想为他人所学超越自己。最终自成一派,佳作流传甚广。元代赵孟頫,成就多在楷书、行书,其对苏轼十分推崇,他有行书长卷作品《苏轼古诗卷》,可见其对苏轼的学习赞美和崇尚。清初四僧之一石涛,以画作出名,书法亦可观。他在性情上与苏轼极为相似,其言“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发,乃为至法”,推崇自用自法。不仅如此,在诸名画题跋上,也取法苏轼。可见苏轼艺术、文学思想,包括其手札的艺术成就,一直影响着后世艺术家的创作。

(作者简介:邹宇豪,女,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书法学;李思航,男,艺术学硕士,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书法史、艺术传播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风格苏轼影响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