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2017-08-13刘美斯
摘要:本文主要是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所得,提出高校教育中对舞蹈进行改革的一些新思路,为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 舞蹈教学 改革 思路
在我国各大高校的艺术教育中,舞蹈专业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不过,很多高校的舞蹈专业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了高校舞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作为高校舞蹈教师的我们,必须明确高校舞蹈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以促进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做好课程设置的优化工作
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舞蹈理论和舞蹈实践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学习舞蹈的相关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课中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讲解示范性动作,达到理论性启示的作用,进而帮助他们对舞蹈的各种艺术规律进行更好的探索,最终为他们的舞蹈创作、舞蹈编导以及舞蹈表演等提供良好的指导。因此,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时,我们应该努力地缩减某些公共课的比例,安排一些时间给《舞蹈创编》《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名作赏析》和《中外舞蹈简史》等理论课程。要特别重视《中外舞蹈名作赏析》这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中外舞蹈家们的舞蹈语言、演说方式和发展历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舞蹈表现。在加深他们对舞蹈的理解的同时,也提升他们的舞蹈素养。
二、做好教学思路的改变工作
傳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口传身教为主的,这种方式的课堂主体是老师本身。而在新时期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选择具有启发性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进而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在对古典舞的各种身韵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观摩一些经典的舞剧(如《丝路花雨》《长恨歌》等)。在欣赏和了解的基础上加以教师的示范性动作讲解,解析一些基本动律元素(如沉、提、靠、冲、仰、移和拧等)在舞蹈动作和表演过程中的独特审美效果以及作用,然后,结合所学的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们对这些身韵元素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及运用。例如“如何才能通过身韵元素来實现舞者对‘若来若往造型以及情韵的表现”等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们大胆地去想象和创造,让他们的教学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舞蹈教学
现如今,科技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在高校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舞蹈教学才能达到丰富舞蹈教学手段、增强舞蹈教学效果等目的。历年来,有许多的经典案例都可以作为我们如今的教学鉴赏素材,例如著名的舞蹈大赛和大型的舞蹈表演等,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观摩这些赛事的影像资料,并且对它们进行案例解析等,使学生的舞蹈艺术视野得到拓展,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舞蹈艺术修养。此外,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舞蹈教学还具有另外的优势,就是方便舞蹈教学等影像资料的储存和播放。例如在进行电视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慢放功能键和快进功能键等让学生们反复观察一些难度较大、比较复杂的舞蹈动作,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主性得到增强。这样还避免了教师由于反复示范而出现的体力透支的情况。通过摄像,学生还可以看到自己所跳的舞蹈,从中发现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进,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做好舞蹈艺术实践的安排工作
我们进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没有实践的学习始终是纸上谈兵。所以,在对高校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我们必须注重安排舞蹈艺术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参加,并且通过实践过程增强自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培养自己的舞蹈编创能力以及舞蹈表演能力。例如高校的一些校园表演活动、街道的宣传活动、社区的舞蹈演出以及各种舞蹈比赛活动等,我们都应该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跟教师请教,做好自己作品的改进和完善工作,使自己所学到的舞蹈知识得以实践,同时也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此外,做好舞蹈艺术实践的安排工作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竞争,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他们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的舞蹈人才。
五、结语
对于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做好其课程设置的完善工作、理论知识学习的强化工作、教学的启发和引导工作并且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实现学生学习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旋.论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途径[J].黄河之声,2013(19).
[2]梅湘屏.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发展思路研究[J].才智,2016(07).
[3]王智慧.我国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研究[J].青春岁月,2014(16).
[4]范燕华.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师学前舞蹈教学改革[J].艺术科技,2014(02).
(作者简介:刘美斯,女,沈阳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改革)(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