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结构体系建设
2017-08-13胡燕锋
胡燕锋
(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1)
[摘 要] 从人才培养目标结构角度出发,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结构体系建设要点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議,并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9-0070-01
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结构,按照系统化科学理念得以构成,其要素众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需要准确规定,从而实施的教学方案才能与之吻合。终身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遵循具体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学原则,在此前提下去进行深度的外部资源挖掘,通过此种形式完成优质人才培养,因为在高职教学中,课程本体具备基础性特点和操作性特点以及专业性特点,只有从实际角度出发,在确立人培养目标前提下及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助力学生未来就业。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分析
布鲁斯教育目标分类中,很早之前就将学习目标进行了分类,主要涵盖了认知领域内容和动作技能领域内容以及情感领域内容,上述三种内容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借鉴性意义明显。在专业学习目标结构上,要具备职业态度目标和职业知识目标以及职业技能目标。
在阶段性目标结构上,有毕业初期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因为从实际角度而言,现代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型教育模式,确定培养目标,其需要对学生终身发展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不能只是满足毕业就业的局限。从就业导向角度加以分析的话,那么就是说不能仅仅将其理解为达到毕业一次性就业的目标设定,正确思想就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毕业后岗位基本需求。在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内,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所以应在教育过程中为不同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层次性目标涵盖了职业目标和课程目标以及教学目标,专业化的人次培养目标是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二者的深度研究和概括,上述两类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微观表现和深度落实,所以只有将人才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由点及面地划分,在此基础上形成树状结构,那么才具备教育科学性,目标培养也较为合理。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结构体系建设要点
(一)立足根本,课程升级
高职教育工作执行过程中,学生是高职教育主体,与此同时,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性所在,所以需要合理把控学生心理变化规律。还有就是充分了解学生职业生涯基本规划章程和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设计出科学性、创新性的课程。
课程优化升级方面,应该在立足于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基础之上,逐步进行课程结构体系设计和构建,因为此类基础课程十分重要,主要分为政治课程、外语课程和法律课程以及数学课程和经济管理课程等,不仅如此,还有上述课程内在教学准则,这些都需要找寻合理的操作切入时机,把握好关键点,逐步进行高等教育方位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优化与课程升级。
(二)就业促进,课程优化
从行业办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专业课程在设置操作和专业课程优化操作,两者均需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要在此阶段内不断地进行专业调整和优化更新等,目的就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做到人才培养方向调整,有力彰显出学校办学特色,凸显出区域特征以及实际诉求。
若从岗位设置角度分析,那么重点就在于和新课程设置操作,也同样需要考虑各方需求和岗位变化现状,应该将实践和理论相互结合起来,不断进行情景教学方案、理论教学方案、案例教学方案的融入和整合,之后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教学有效性和教学针对性。根据岗位工艺情况和工作流程信息以及发展情境等进行优质的课程教学结构体系创设和调整,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式教学,做到学用一致。
(三)技能提升,适时转变
高职教育特点的存在,证明了教学具有职业性特点,要从一线岗位上进行问题思考,对高职校内学生专业技能予以强化,大力加强一线岗位设置的对应教育,注重学生群体的自主实踐能力提升。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就是目标,所以在进行课程结构体系构建时,要与专业性考试相互联系起来,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都要与岗位实际所需、行业企业实际所需的技能操作证书相互联系,随之认真地进行教学活动安排和训练模式安排以及考核安排。技能操作以技能培训为主,使课内学习和课外训练相互融合,使得教、学、练三者统一为一个整体,稳步提升高职学生群体的技能及水平,使课程结构体系构建效率和质量不断攀升。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前社会的大众群体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重视起来,因为高职人才培养关乎祖国的未来。需知,人才培养目标是现下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与此同时也是高职教改阶段的核心问题。但是高职教育结构体系较为薄弱和单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未能作出准确恒定,仍旧存在诸如内涵不清问题和定位不准确问题以及描述模糊问题等,并且评价乏力问题更为突出。所以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结构体系完美构建,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高职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汪丽.从制度分析视角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3).
[2]孙平.高等职业院校“文理交融”教育的建构[J].现代教育论丛,2016(6).
[3]杨彦如,吕倩娜.高职院校融合发展探析: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