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本土环境下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探索
2017-08-13王泳辉王卉
王泳辉 王卉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摘 要]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职业教育跟企业岗位的融合越来越密切,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迫在眉睫。针对当前英语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双元制”本土环境下培养英语“双师素质”的三种途径,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关 键 词] 双元制;双师素质;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9-0008-01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整个培训过程在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简称BBS)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大学英语教师要适应目前我国引进的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双元”不仅指企业和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指企业和学校的管理模式。
“双师素质”英语教师作为公共課教师,虽然在“双师素质”上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也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其中以下两个方面被认为是必备的素质:(1)要具有较高英语语言学理论知识和教育学基础;(2)在教授不同专业学生时要有主动学习相应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进行相应语言实践的能力。
一、英语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国内外政府、专家对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视。为帮助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各国政府和高校都实施了各种激励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培养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国内外学术专家也对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国内,近几年有很多研究成果主要就是针高校英语教师存在的现状,提出岗前培训、考核机制、送培机制、培养骨干教师来培养英语教师,或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师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等。为了让英语更好地为学生的专业或工作服务,很多学者提出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是我国高职院校推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其次,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契合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能灵活运用英语应用型人才的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发展迫在眉睫。
二、“双元制”本土环境下,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双元制”本土化环境下,通过“定岗双元”培养“双师素质”
学校和当地企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在互相调研、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计划,确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共同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材、开发试题库,整合并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软硬件资源,产学结合,共同培养英语“双师素质”人才。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岗双元”的培养计划,按照岗位配置,在校培养教师和学生,按照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行业规矩做遵纪守法的好老师、好学生。在授课内容上,按照企业行业岗位要求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入企业实习后,要严格遵守企业各岗位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人事工作的安排;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在技能上精益求精,使自己成为能吃苦耐劳的工匠人。
(二)“双元制”本土化环境下,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英语教师“双师素质”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动手能力,要能在自己会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要教会学生应用ESP英语,首先自己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根据英语教师实际授课情况,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合同。和学生去企业实习一样,教师也应进入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在企业一线了解外贸程序,跟国外的技术员在一线交流技术知识,了解英语在一线企业的用途等。
(三)教师通过自我提升、学校培训、听评课等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高职英语教师绝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到高校工作,其专业知识缺乏实践应用和系统培训,口语交际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制定激励政策,如参加培训颁发证书、学历提升报销部分学费等,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出课堂,听听别人的声音,借鉴好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自己、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总结
“双元制”本土环境下,高职大学英语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推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改革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研究结合本地的区域经济情况,提出让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外贸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外企一线学习专业英语知识,解决了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培养途径问题。通过定岗双元、校企合作,教师在实践中能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及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丰富了实践教学经验。若“双元制”本土化环境下高职英语“双师素质”培养途径能成功培养出学深艺高的教师队伍,不仅解决了高职院校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反过来英语“双师素质”队伍的壮大促进了“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的更好开展,也增强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海霞,姚蕾.专业英语与专业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術教育,2008(1):37-39.
[2]刘益青.高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现代职业人培养路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