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前置性学习如何体现“简单根本开放”
2017-08-13陈群英
陈群英
摘 要: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有效的前置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郭思乐教授对前置性学习提出了“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简单”即切入点要小,环节要简洁,要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根本”即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体现教学的重、难点;“开放”即问题的设置要有思维的空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思维的碰撞,深化学习内容。思品教学的前置性学习体现在如何设计“简单、根本、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人教版七上第三课《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为例来说说如何理解。
关键词:思品课;前置性学习;简单;根本;开放
一、初稿
我最初设计的前置性学习任务是:
1.寻找我们身边的生命个体,并进行归类。
2.分小组讲述我们与身边生命个体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选取1个最感人的故事全班分享)。
3.探究各生命之间有什么联系。
4.人类有哪些不关爱其他生命的表现,带来什么后果。
“寻找身边的生命个体”“讲述自己与生命个体的故事”问题设置简单,具有生活气息,人人都能说,参与性高,最初也认为体现了“根本”的原则,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精彩。
“探究各生命之间的联系”“列举不关爱其他生命的表现”,设想是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展示生命之间的联系,感悟每种生命存在的价值,体验生命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觉得也是体现了“根本、开放”的原则。
但这份前置性学习任务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确未能达到预期设想,尤其是第1、3个问题,更谈不上精彩的生成。问题在哪里呢?
二、反思
经过生本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重新审视这份前置性学习清单,仔细分析,我发现其实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寻找我们身边的生命个体,并进行归类”的设置确实简单,但却不够“根本”。为什么说没有体现根本呢?因为学生自学、展示时主要采用文字、口述的方式罗列了我们身边大量的生命个体,表达了生命个体的存在,感受到了生命的丰富,却没有展现出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精彩”二字体现不够,没有体现“根本”。“并进行归类”甚至让许多学生纠结于列举的生命如何归类,更是偏离了重点,搞成了生物课。
“探究各生命之间有什么联系”中的“探究”过于抽象,不够简单,如何探究,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大多总结了“息息相关”“相互依存”,但却对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缺乏体验和感悟。过程的缺乏让结论就变成纯知识的东西。
这些问题的存在体现了我在设计时对学情了解不够,只想到作为老师我如何好教,而没有体现学生如何“好学”,所以对学生的自学指导是不够充分的。
三、修改
如何修改这份前置性学案呢?
第1个问题“寻找我们身边的生命个体,并进行归类”变为“收集有关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的实物、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这样改动仍然是简单的,学生人人可做,但却能更好地体现“根本、开放”。一来形式更多样,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大,更具开放性。图片、视频可以是学生自己拍摄的,也可以是网上搜集的;实物,学生可以直接带到学校。二来图片、实物、视频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形象直观得多,学生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突显“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三来可以让学生在“收集”的动态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也能增强收集、整理、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能力也是教学的根本。
在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修改之后,学生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有了充分的感知与认识,对“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顺理成章地过渡到第2个问题——“讲述我们与身边生命个体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从正面体验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爱。
第3、4个问题“探究各生命之间有什么联系”“人类有哪些不关爱其他生命的表现,带来什么后果”,直接舍弃第3个问题,把第4个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从反面分析人类的破坏行为所带来的恶果,感受地球上各种生命存在的价值,懂得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延伸,让学生写一写自然界的生物链,增强对自然界各种生命“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的认识。
舍弃第三个问题,把第四个问题作为一个切入点,从具体行为中探究自然界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学生来说更为简单,而且生活化的问题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引導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探究其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四个问题变三个问题,节奏更紧凑,线索更清晰,每个问题既简单,又围绕核心,体现根本。同时,学生又有选择性,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碰撞,体现开放,学生更好学。
参考文献:
谢春华.思品课堂:实施“崇善”教育[J].江苏教育,2015(38).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