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双创”教育是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切入点

2017-08-12陈楠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4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双创

陈楠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急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应把加强“双创”教育作为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同时要把握好“六个关键”。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创”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从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表明这项改革即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作为‘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发挥巨大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速度變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复杂转型过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由依靠投资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需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新形势下,国家“双创”战略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等教育急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增加投资4万亿,到2010年投资了30万亿,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然而,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留学热潮高烧不退、高端教育需求严重外溢和大量民众到国外境外抢购智能马桶盖、化妆品、婴幼儿奶粉等商品的现象可看出,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精准供给、有效供给是实质,供给侧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是手段。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增加高素质人才精准有效供给,为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

首先,高等教育存在供给不匹配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供需矛盾突出,好一点的大学就业率也就90%左右,有些学科专业已经被淘汰,社会不认可,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我国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认为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四个“脱节”:一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脱节,难以承担起科技创新的重任;二是大学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脱节,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三是大学校内、校外之间存在脱节,难以快速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四是大学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脱节,学生难以融入教师科研实验之中,所学知识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背景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对这“四个脱节”的积极回应,而且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不仅是中国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而且更是高等院校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动担当。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高等职业教育为适龄青年提供了进入高校学习并掌握就业技能的机会,对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全年为社会提供技术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高职院校已成为高素质产业大军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契合产业升级、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很多高职院校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办学需要,特别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生产性实训条件不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没有很好地进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分析,专业设置不合理和专业设置雷同,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不对接;人才培养标准滞后于产业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精神与岗位需求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迟缓,导致用工荒、技工荒现象频频出现;培养模式不符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但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还很不够,校企合作呈现“一头热”现象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事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供给侧改革思路和行动。

二、加强“双创”教育就是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国务院在“国办发[2015]36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到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双创”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本质是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因此,学校各级领导、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

首先,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的理念,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要树立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一是要在学校领导层面达成“双创”理念的高度共识,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学生成才的大事来抓,不断加大对“双创”教育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力度。二是要在各教学单位和教师层面落实“双创”教育的主体责任,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体制机制。政府和学校要大力营造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向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和家长灌输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使大家都认同“双创”教育,主动参与“双创”教育,最终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协同育人合力。

其次,各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所有人的大众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建企业的教育,也不等同于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更不只是“创业教育”,不单是开展创业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即可,不能只停留在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简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校园小店铺,从事营销练摊活动等基础层面上;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加“创业教育”,其本真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思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在于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和生存能力,核心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双创”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把握好“六个关键”

综观近年来积极开展“双创”教育并取得较为显著效果的高校,虽然在具体的做法和模式上会有所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把握住了以下“六個关键”。

(一)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实施“一把手工程”

必须把“双创”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学校党政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双创”统筹机构f创新创业学院或办公室等),形成校长或书记主抓、多部门协同、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相互支撑、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部门负责、院系落实,校院联动、齐抓共管,在体制机制上确保有效整合校内资源、聚合校外资源,顺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精心编制规划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必须在“一把手”的主导下,由“双创”统筹部门牵头制定和组织实施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质、激发学生激情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和符合本校实际、思路清晰、分工明确的“双创”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做到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层层落实、确保实效。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以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为主线,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确立“双创”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将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其次,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大一普及“双创”通识教育,激发创意;在大二开始实施分类培养,对有创意和创新想法的学生集中培训指导,产生创意点子;在大三以后组织跨专业领域的“双创”精英班,培育创新开发和创新设计,形成成果申请专利和商品化运作,实施创业孵化。第三,建立“双创”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设置创新创业奖励学分,将学生技能竞赛、创新实验、发表论文、专利获取、自主创业和从事小制作、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开发实训和创业实践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实行创业计划书与毕业设计(论文)、创业实践与毕业顶岗实习等转换替代制度。第四,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体系,既量化考核奖励学生创新成果,又对参与“双创”实践的学生在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参与“双创”实践取得成绩的学生优先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并在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等方面予以倾斜。第五,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措施,试行创新创业个性化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延长放宽修业年限,或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为学生离校创业提供便利。

(四)充分调动内外资源,着力打造“两双”师资团队

首先学校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创”师资,遴选专业教师、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组建“双师双能”型的“两双”导师团队。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发挥绩效考核制度的引导作用,定期对教师从事“双创”教学科研、实践平台、课程开发、团队建设、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绩效考评,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切实有效地激发广大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多方参与构建立体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编写“双创”特色教材

学校必须注重“双创”课程建设,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着力促进专业教学与“双创”课程交叉融合,形成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同时,要把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组织专业带头人会同行业或合作企业的专家,按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联合编写针对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

(六)整合资源,不断完善“双创”实训教学体系和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投入建设校内的仿真实训中心,大力整合各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场所,打造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有条件的可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园;二是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把有条件的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三是建设“双创”导师库,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四是主动对接、运用地方政府政策、社会资源和市场要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并协调当地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提供创业孵化一站式服务,助力大学生创业的“最后一公里”。逐步形成“虚拟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校内实践校外实习+成果生成及项目孵化”的立体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及社会服务、自主创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