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反转”:媒体的自净功能与新闻真实性的确证
2017-08-12向淑君周艳敏
向淑君 周艳敏
【摘要】“新闻反转”是近几年常见的新闻现象,学界和业界对此大多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新闻反转”是新媒体“先传播,后过滤”传播模式的必然产物,是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纠偏过程。“新闻反转”可以说是媒体自净功能的发挥,有助于新闻真实性的达成。我们比以往具有更多的接近事实真相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闻反转;媒体的自净功能;新闻真实
一个世纪以前,沃尔特·李普曼曾经这样描述报纸新闻编辑部的工作:“到达报纸编辑部的当日新闻是事实、宣传、谣言、怀疑、线索、希望和恐惧的混合体,其杂乱无章令人难以置信。”[1]混乱的信息需要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把关”,通过严格的筛选、深入的查证和巧妙的编排使新闻事实条分缕析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报纸编辑部”,直接面对汹涌的信息洪流。传统新闻生产“先过滤,后传播”的生产模式让位于新媒体“先传播,后过滤”的新闻传播模式。于是,“新闻反转”便成为近几年来常见的媒体现象。对于该现象,学界和业界持否定的态度居多,认为其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消耗了受众对社会公共议题的关注和热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2]属于一种“新闻失范”现象,甚至把反转剧中的网络群体定义为“群氓”。本文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赞同个别观点所认为的“‘新闻反转并非都是‘狼来了”,新闻反转的过程说明了新闻真实得之不易,是对新闻事实不断探寻、追问,接近“真相”的过程。“专业记者和理性网民对真相的探求,形成了一套应对‘谣言‘谎言的纠错机制,在这个‘观点的公开市场上,它给了公众更多接近‘真相的机会”。[3]本文从具体的“新闻反转”现象入手,引入“新闻的自净功能”这个概念,来具体论述“新闻反转”的过程就是新闻真实性实现过程的机制。
一、“新闻反转”的几种情况
“新闻反转”作为一种媒介现象,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构成新闻的事实发生“反转”,二是围绕该新闻的舆论发生“反轉”。“舆论反转”是新闻事实发生变化的结果。有学者把“新闻反转”定义为“新闻事件从最开始的事实爆料到后来的真相揭露,内容上呈现出巨大的反差……最后的真相较之最初来了个180度大逆转”。[4]“新闻反转剧就是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5]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新闻反转”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一般而言,“新闻反转”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虚假新闻容易出现“新闻反转”。比如2016年春节返乡记中的“上海女跟男友回江西农村过年被一顿饭菜吓跑”“东北记者返乡见闻:礼崩乐坏,村妇‘组团约炮”。前者是一个网络热帖,后来被《华西都市报》官微转载;后者是《财经》记者发表在《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后被各大网站和社交媒体转载。两篇网文的作者尽管身份不同,但是话题均指向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乡村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过程中社会秩序的混乱等现实热点问题,所以引发了网络舆论的巨大关注。但是,这些所谓的事实(图片、文字)都是无中生有、杜撰编造的虚假新闻。
二是部分性新闻失实的新闻容易反转。部分性新闻失实一般是由于新闻要素的部分缺失或有意隐瞒,或者事实描述的不准确。比如“中国游客泰国吃自助餐疯狂铲虾事件”、2015年5月黑龙江的“庆安枪击案”。图片和视频都是截取的片断和瞬间,而且前者事发于一两年前。由于新闻要素不完整,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完整过程缺乏清晰的交代,公众对事件的全过程缺乏了解,往往仅凭自己眼见的瞬间和局部“想象”事件发生的经过,但了解的内容是“假象”而非事实。在经过深入调查的后续报道跟进以后,这样的所谓“新闻”理所当然地会出现“反转”。
三是事实本身的复杂性或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媒体急于定性或表态带来“新闻反转”。如2015年底“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新闻来自作为当事人的淮南女大学生袁某的微博,称扶了摔倒老太太被赖上要全权负责,因此发微博“寻找目击证人”。在跟进的媒体报道中,“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和“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分别成为不同媒体的新闻标题。在关键证据缺失的情况下,由于2006年“彭宇案”(南京小伙子彭宇扶了一个摔倒的老太太被讹反被判赔偿)的错误导向,网络舆论更倾向于同情女大学生,正如2013年出现的大妈讹外籍小伙的新闻反转。这一过程中不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主观偏见与刻板印象都使得“新闻反转”过程变得更为复杂。
从以上几种“新闻反转”情况中我们可以发现,“新闻反转”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它并非新生事物,而是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纠偏过程的体现。传统新闻由于机构的垄断性、渠道的稀缺性和专业人士的把关倾向于“结果式的报道”,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纠偏主要囿于传媒组织的范围之内,是一种“结果性纠偏”,媒体往往只呈现最后修正后的事实和结论。而且大量的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由于传受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未能揭露出来。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新闻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丰富,传受双方的互动更频繁,“过程性的报道观念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主导性观念”。[6]因此,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及其纠错的过程出现的频率更高,展现得更为充分,引发的社会舆论更强烈,影响的社会效果更深刻。在这样的环境下,“新闻反转”作为一种新闻的纠错机制或者新闻的自净功能的发挥,体现了新闻真实实现过程的复杂性。
二、“新闻反转”与媒体自净功能的实现
“新闻自净(纠错)功能”指新闻媒体具有自己发现新闻报道中的错误并修正错误的机制,从而保证新闻媒介所呈现的真实和现实真实尽可能相符合。在传统媒体时期,报纸的“新闻的更正与答辩”就是一种微观层面的媒体内部的自净(纠错)机制。从宏观层面来说,它包括各社会力量以及不同传播者、不同媒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媒体错误的纠错和修正。它有两个理论源头:
一是从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出发所形成的现代“观点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利用报刊充分地、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通过各种观点、意见和思想的公开辩论及自由竞争,真实的、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必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虚假的、错误的思想就会被大多数人所抛弃,真理通过这种自我修正过程而被人们获得和保存。在这一过程中,正确的认识和真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试错,以错误换取真理。二是马克思报刊“有机运动”的思想。马克思指出:“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被完整地揭示出来”,[7]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各类媒体的声音和视角以及报刊持续的追踪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把握比较复杂事实的完整面貌。它说明了新闻真实呈现的过程性和整体性。“由于一件事实总是由片断、部分事实构成的系统或整体……考虑到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性、媒介容量的有限性以及新闻报道的及时性要求等,那么,对一些新闻事实整体的完整再现,就必然要通过连续再现不同片断、部分的方式来实现,或通过连续再现不同事实侧面来实现”。[8]前者对人们在思想观点上的错误(舆论反转)持一种包容的态度,而且认为它是获得真理的必要条件;后者从媒体层面揭示获得新闻真实的过程性和复杂性,这一过程需要不同媒体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纠偏。在这两种观点基础上认识新闻真实,可以发现新闻真实包括由新闻事实引发的社会舆论都具有过程性的、连续性的特点,过程中的曲折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而“反转”亦是一种正常现象。囿于当时的传播现实,马克思把对新闻真实的揭示过程主要局限于传媒组织内部,需要不同媒体、不同记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但是在媒介容量无限巨大,所有人都可以参与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中,新闻的即时性、事实本身的复杂性、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性和主观性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屡屡出现“新闻反转”反而是一种正常现象,它是新闻报道成为真正的“新闻”并最终在整体上反映事实的最佳路径。每一次反转,都是质疑、争论、确证,再质疑、再争论、再确证的过程。新闻事实不断“去伪存真”的过程反映了人们通过新闻手段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的复杂性及曲折性。是否定之否定哲学规律的体现,表明了新闻真实和真相并不是简单明了、随到随取的,而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新媒体“先传播,后过滤”的模式,核实工作在新闻发布以后再进行,这种新闻真实观被称为“真实与准确的纯粹市场观”。[9]它指出了这种观念的两个问题:一是真相的最终显现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对新闻话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但是新闻对新奇和速度的追求使媒体和公众对大多数新闻的注意力非常短暂;二是在新闻自净的过程中,不实信息会扩散开来,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也正是新闻自净机制存在的问题。新闻的自净功能实现需要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客体条件:在言论自由权利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有足够丰富的渠道和足够多元的媒介;二是主体条件:富有理性的公众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追问事实的真相和寻求真理;而富有专业精神的媒体也秉承客观、公正的新闻真实理念对新闻话题进行持之以恒的关注和调查。
鉴于言论出版自由已经成为一种法定权利,新媒体也提供了普通公众能够参与新闻传播的多种媒体平台,本文主要讨论后者的情况。
三、媒介和公众在“新闻真实性确证”中的角色
(一)“新闻反转”事件中的公众
在“新闻反转”事件中,虽然不乏非理性的声音,但从积极方面来看,公众打破沉默,表现出对公共生活积极回应和参与的姿态。“新闻反转”的话题往往都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反映了当前的社会问题。从“新闻反转”到“舆论反转”,事实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社会目标与价值观也得到呈现和阐明,社会各群体的意见和态度得以传递。网络空间成为真正的“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寻找真相的过程成为一场对话”。[10]这种对话不仅在媒体和公众之间,而且在公众与公众之间来进行。这要求公众有更多的理性与宽容,努力克服自己的先入为主、主观情绪和个人偏见,学习一些新闻职业的基本技能,对信源的权威性、事实的真假,以及是片断还是全面、是事实还是谎言、是断言还是描述、是蛊惑还是客观理性的分析有基本的判断。对于眼见的或被传播的事实和观点要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面对奔涌到眼前的新闻信息,原来仅仅为专业工作者掌握的职业知识,至少部分地要转变为全民知识。[11]
(二)“新闻反转”事件中的专业媒体
在“新聞反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依然有负责任的媒体对新闻事件拨云见日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泰国铲虾事件”中,经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多方调查,还原了其真相;“江西农村上海女”事件由于澎湃、界面新闻、国家网信办的调查最终真相被揭示。优秀媒体正是在对这些热点事件的调查中以严谨、认真、求实、专业的态度和表现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公信力和主流媒体的地位。如果没有专业媒体和专业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还原和释疑,事件最终可能在真假莫辨的众声喧哗中不了了之。网友的爆料、信息的转发、质疑、求证和补充、修正,舆论领袖的发声,专业媒体调查的“多重合力作用”形成了“新闻反转”。
信息愈是芜杂、超载,我们愈需要依靠提供可靠内容及质量的未来媒体。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观念需要转换。它需要“首先从错误信息、误导性信息或自吹自擂的信息中剥离出有用的信息,接着观察社群的反应,然后再完成去伪存真的过程。”[12]专业媒体从对事实的发现者、议题的设置者、独家新闻的采集者成为事件是否真实和可信的“鉴定者”、分析新闻意义的“释义者”“揭露黑幕的调查者”、为公众梳理和提供有用信息的“聪明的聚合者”、组织公共讨论的“论坛组织者”以及成为那些愿意从事公民新闻报道的人们学习的“新闻榜样”。[13]这些角色反映了当今社会新型新闻消费活动对新闻的基本需求,而这些需求,普通的公众、社交媒体难以满足。
新闻真实“是一个复杂的、甚至有时相互矛盾的现象,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的话,新闻能够做到真实”。[14]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反转”现象就是这一过程的形象体现。如果持一种动态、持续的新闻真实过程观,把寻找真相的过程理解为“一场对话”,对屡屡出现的“新闻反转”也应该理解为一种“新常态”,并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一认识过程中,需要媒介和网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运动的过程中随着事实本身的发展变化去不断接近事实的本来面目。
[本文为廊坊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LSWB201505)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BXW02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Bill Kovach、Tom Rosenstie.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
[2]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介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5).
[3]陈瑶.“新闻反转”并非都是“狼来了”[J].中国报业,2016(6).
[4]王超群.舆论反转事件中的污名化反转现象与网民群体身份认同危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5(6).
[5]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介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5).
[6]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11.
[8]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9.
[9]Bill Kovach,Tom Rosenstie.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6.
[10]Bill Kovach,Tom Rosenstie.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3.
[11]Bill Kovach,Tom Rosenstie.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
[12]Bill Kovach,Tom Rosenstie.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3.
[13]Bill Kovach,Tom Rosenstie.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80.
[14]Bill Kovach,Tom Rosenstie.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3.
(向淑君为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周艳敏为北京印刷学院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