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的历史渊源、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2017-08-12李勇华洪千里
李 勇 华 洪 千 里
“四个自信”的历史渊源、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李 勇 华 洪 千 里
中华民族之所以达致“四个自信”,其历史渊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5000多年的传承之中,是中华民族探求现代化和文明转型道路的结果。“四个自信”高度自洽、强力自证、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逻辑体系;中华优秀文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四个自信”根源于在新的成功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重塑。“四个自信”具有超越国界和时代的价值,它重振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华民族自信与自豪,坚定了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决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并探索更好的道路,将在引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复兴方面凸显中国贡献。
四个自信 历史逻辑 内在逻辑 时代价值
一、“四个自信”的历史渊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三个自信”,明确指出: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①参见《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又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①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
我们之所以可以达致“四个自信”之境,其历史逻辑在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文脉承接、思想承替、传统承继之中。中华优秀文化包括相互承继、内在联系的三种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起来的。二是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伟大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斗争中凝练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植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而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因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土壤、重要依凭,因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也即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它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命脉、精神根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③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依凭,它是党领导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它赋予其当代的生命形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中华民族孜孜探求现代化和文明转型道路的结果。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积极探寻现代化之路的结果。它“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鸦片战争以后170多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现代化道路的结果。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⑤《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1年7月1日。。 中华民族才开始走上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⑥参见《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⑦《习近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人民网,2016年11月11日。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浴血奋战、艰辛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结果。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曲折探索、顽强开拓的结果。它“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全人类价值的成功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艰难探索的根本成就,而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全人类价值的成功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为人类500年来对美好社会制度的不息探求提供了中国方案与样板。它“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
很长一个时期,“世界上凡先进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凡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落后国家”,“只有西方道路可以救亚非”,“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导致落后”几乎成为“铁律”,但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打破了这一“魔咒”。中国的发展表明,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中国不仅可以在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行,而且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走得更快更好。短短60多年,中国共产党就引领中国从接手时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到今天令全球各国惊艳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热议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创造”。中国发生的变化,就其广度和深度,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它终结了称霸一时的“历史终结”话语。中国的成功还表明,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作为具有13多亿人口的东方落后农业大国的中国尚且可以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出如此成果,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完全可以选择社会主义作为自己民族、国家的振兴之路,发展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⑤《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二、“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
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之所以能够在短短30多年里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优秀文化之间具有高度自洽、强力自证、具有严密内在逻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逻辑整体。这一相互支撑、紧密相连、浑然一体的严密逻辑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从三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障。从三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统领,它是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直接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合理性与正当性依凭;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决定了必然要建立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开辟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制度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制度支撑,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因为没有落脚点而成为“空中楼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实践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综合集成,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必然会有这样的与之相辉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样的与之相辅相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失去了践行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魅力。它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是历史的结晶,又是逻辑的抽象。
(二)中华优秀文化及其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四个自信”构成高度自洽的逻辑体系,显示出强大的自证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①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这就把“三个自信”与更深层次的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联系了起来,揭示了两者之间内在的规律,使“三个自信”有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支撑。
一个民族的道路、理论、制度的合理性、正当性,说到底,都要靠这个民族的文化来支撑、来证明。文化的厚度,限定了这个民族所走道路、及其与之相配套的理论与制度的成熟程度,文化的魅力和征服力,限定了这个民族所走道路、及其与之相配套的理论与制度被世界认可的程度。因而,光有“三个自信”还不够,还要进行具有中国特点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能为世界所信服的学理性论证,讲清楚其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揭示出其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与世界文明发展相融合的必然产物,为“三个自信”奠定深厚的民族文化与精神根基。
事实上,从古代到当代的中国优秀文化,也牢牢地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如前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直接沃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因而,它必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思想渊源、精神支撑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之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思想渊源。
习近平同志反复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析现实与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一,“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新华网,2014年10月13日。。“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新华网,2014年10月13日。第二,“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新华网,2014年10月13日。。第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④《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新华网,2014年10月13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⑤参见《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新华网,2014年2月25日。第四,“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
(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根源于在新的成功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重塑。针对党内和社会上流传的马克思主义似乎过时了,共产主义似乎不灵了,只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虚假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因而不再具有社会号召力与感染力了的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⑦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古今中外事例不穷。因此,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世界性新成就的基础上,重塑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重培我们党的信仰和理想之元、重固我们党的精神骨钙之基。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
习近平同志多次批评了那种认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的观点。他指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而,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永远实现不了了。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⑨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⑩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理论上彻底,才有行动上自觉。“四个自信”根本上植根于在新的成功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重塑。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动工作》,新华网,2013年12月4日。这种一般规律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规律。
三、“四个自信”的时代价值
第一,“四个自信”重振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豪。鸦片战争以来,曾经“泱泱大国”的中华民族自信心被列强打击成“一地鸡毛”。随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迅速重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距离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过;中华民族对自己近代以来艰难探索所形成的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以及作为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心理支撑的中国文化,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第二,“四个自信”坚定了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矢志不移的信念。首先,它拂去尘埃,扭转困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怀疑、质疑、否定声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四个自信”告诉我们和世界,在中国已经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任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怀疑、质疑、否定都是已经过时的,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已经发展到该中华民族“四个自信”的时候了。其次,坚定信念,推动前进。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并推进中国道路、中国探索、中国创造,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②《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第三,“四个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推向一个新阶段。首先,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总体上局限于“理论、运动、制度三者统一”的大框架内,而“四个自信”突破了这一逻辑框架,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③参见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并列提出的重大价值》,《红旗文摘》,2016年第18期。其次,“四个自信”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升华到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价值理念”,民族文化的“独特创造”、“鲜明特色”的精神和哲学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至高境界精神力量。再次,“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归结和精神浓缩。“四个自信”浓缩、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核心内涵,并赋予它信念与信仰的精神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四,“四个自信”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并探索更好的道路。“四个自信”不仅具有民族的意义,而且具有开辟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世界进入后现代化时代,各类全球性问题困扰并威胁人类的命运。20世纪70年代,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对人类各种文明进行比较后得出,人类不能再像过去的帝国那样依靠武力来统一,也绝对不可能依靠西方的民主制度来实现统一,人类的希望在东方,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①参见刘涛:《汤因比的预言:中国文明将照亮21世纪》,《社会观察》,2013年第3期。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
第五,“四个自信”引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复兴方面凸显中国贡献。苏东剧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国际国内一些人怀疑、动摇乃至抛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复兴中国的道路、模式和经验。始终“不忘初心”,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历久弥坚的真理力量,已经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向一个新境界,并贡献了中国智慧;待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并得到世界广泛学习之时,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新阶段的历史时刻,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时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四个自信”,将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而也就是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的同时,在世界范围重显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真理光辉,重塑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广泛信仰。
作者李勇华,男,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浙江农林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秘书长,教授;洪千里,男,浙江农林大学讲师,哲学博士(临安311300)。
*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祠堂文化资源运用研究”(2015N122)、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人才启动项目“浙学视野下的浙江农民发展研究”(2013FR08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孙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