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词语境中的筝艺

2017-08-11郭艳

世界家苑 2017年2期
关键词:宋代宋词

郭艳

摘 要:宋代无论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如:重文轻武的科举制度,使得文人的社会地位非常高。经济的稳定繁荣也使得宋代的娱乐文化开始兴起。宋词在这种社会稳定,政局稳定,追求休闲享乐的历史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

关键词:宋代;经济文化;宋词

一、宋词的发展繁荣

在唐诗的影响下,宋朝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宋词,唐诗的辉煌激励了宋代人创作宋词的激情。唐诗和宋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体裁,与音乐的关系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文学艺术的风格也迥然不同。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称为“曲子词”是为了曲调而作。词在宋代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诗体,宋朝的词主要是为了娱乐和宴会上的消遣。词为曲而作,词体的创作会受到曲子的限制,词句的长短,节奏的快慢,词的分句,音调的抑扬都根据曲子来定。词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借用筝作为寄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1、于宋词中探筝之地位

宋代的音乐文化逐渐发生改变,之前的所有音乐文化都是与宫廷有关,从宋朝开始开始转型,宫廷音乐慢慢民间化。民众们更热爱看一些唱与戏曲相融合,具有戏剧性,情节性和生活贴近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也使得器乐得到迅速的发展,民间的器乐表演开始涌现,新的器乐组合形式渐渐兴盛起来。

在宋代无论是皇帝游行或、皇太子纳妃、祭祀或是四时八节都有筝的出现,都会使用筝来助兴,它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在圣节三大宴说到:“筝起《出墙花慢》(吴宜)”“筝琵方响合缠令《神曲》”《宋史.乐志》中写到“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筝。”南宋的“宫廷教坊十三部”,也有筝乐运用的记载。在《都城纪胜》“瓦舍众妓”中清楚地记载着筝的有关描述和使用:“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旧教坊有筚篥部,打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筝色..”这条记载清楚地写着在旧教坊中有筝色的存在。这些都足以说明筝在宋朝举足轻重的地位。

2、于宋词中探筝之技法

描写筝技的筝词也有很多,其中的用词有:弄、拨、拈、调、促、抚、按、移、柔、滑、理等等,这些技法证明了当时筝的高度发展,以及宋代高超的技艺。如袁去华的《倾杯近》“并坐调筝何时更”、陆游的《真珠帘》“想闲窗深院,调弦促柱”、张孝祥的《菩萨蛮·赠筝妓》“十三弦上调新水” 吕渭老的《思佳客》“玉人水调品秦筝,小市收灯欲二更”、康与之的《卖花·闺思》“秦筝调怨不成音”、王沂孙的《齐天乐·前题》“怪瑶珮流空,玉筝调柱”。以上这些词作中的“调”都与柱相连,意味着宋代筝的调弦技巧就是移动雁柱。宋词中的“移”与前面讲到“调”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运用移动琴码的方法来改变秦筝的调式调性。如:晏殊的《蝶恋花》中写着:“谁把钿筝移玉柱”、胡翼龙的《徽招》中写到:“不了销凝,移损秦筝柱”、晏几道的《蝶恋花》:“绿柱频移弦易断,细看秦筝...断肠移破秦筝柱”、晁端礼的《点绛唇》“旧曲重寻,移遍秦筝雁”、曹勋的《朝中措》“轻移雁柱”、王沂孙的《如梦令》“妾似春蚕抽缕,君似筝弦移柱”,以上这些文人的词篇中使用的“移”实际上也就是移动琴码来改变琴弦的音高,达到弹筝人转调的目的。

和“移”一样改变琴弦音高的动词还有“促”,很多词人也用促这个字来表示弹筝者调弦的技法如:陆游的《真珠帘》“想闲窗深院,调弦促柱”、玉甲银筝照座,危柱促”。对于移柱调音这一技法,文人还有其他的说法“宝筝拈得雁难寻”这其中用到了拈等宋筝的调琴技法,也是指弹筝人运用拈雁,改变雁柱位置调整琴弦松紧来达到转调的目的在宋代出现了很多描写左手的弹奏技法的词篇,词人们利用左手的滑音按音等演奏技巧来形容自己的惆怅情感。其中常见的有滑音、柔弦和按弦。如:李彭老的《高阳台·落梅》“东园曾趁花前月,记按筝筹酒”、赵长卿的《夏云峰·初秋有作》“朱户小窗,坐来低按秦筝”、贺铸的《倚香金重》“双按秦弦呈素指,宝雁参差飞不起”、蒋捷的《贺新郎·约友三月旦饮》“小婵娟,双调弹筝,半霄鸾鹤”、陈德武的《水调歌头·题杨妃夜宴醉归图》“梁州新曲初就,锦瑟按银筝”。

描写筝技的筝词也有很多,其中的用词有:弄、拨、拈、调、促、抚、按、移、柔、滑、理等等,这些技法证明了当时筝的高度发展,以及宋代高超的技艺。宋词中很多的咏筝词都出现了“拨”这一筝技,以下的词篇中出现的“拨”指的就是弹筝的指法,当时常用的是用指甲来拨琴弦,發出美妙的筝音,就像很多词人说到的“银甲弹筝”,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弹筝时需要带指甲拨奏琴弦。如:晏殊的“琼柱拨清弦”、赵彦端的“萧吹弄玉登楼月,弦拨昭君未嫁时”。

还有很多词篇中记载着词人们常用的“弄”这个字眼,来表现当时演奏筝时常用的指法,为了使得诗词显得更有意境。如:程垓的《雪狮儿》的“闲弄宝筝弦索”、杨冠卿的《前调·次韩户侍》“瑶琴谁弄晓莺声”、赵长卿的《踏莎行·夜凉》“珠箔高钩,瑶琴闲弄”等等。

常出现的还有“抚”也是弹筝的意思,这其实也是词人对弹这一动作美化,对筝技的一种美称,文人这样的手法使得词篇中对筝的描写更有韵味。如:刘过的《沁园春·美人指甲》“学抚瑶琴,时时欲翦”。也有些词人直接使用“弹”字来表示弹筝的技法,来表现筝的美妙之声,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寄托。周紫芝的《卜算子·再和彦献》“醉里朱弦莫谩弹”、汪元量《忆秦娥》“银甲弹长筝”、萧元之的《菩萨蛮》“玉筝弹未了”、欧阳澈《踏莎行》“银甲弹筝,碧桃荐味”。

还有的词人喜欢用“挑”如曹勋的 《朝中措》“挑吟击玉锵金”。以上用到的“拨”、“弄”、“弹”、“挑”等弹筝的指法,这些可以看出宋代演奏筝的指法丰富多样,使得词人对筝技的描写也各式各样,其中常用的词眼“银甲”,说明当时演奏筝时,演奏者都有带指甲拨动琴弦,这也使得琴声更加清脆,使得筝音更加优美,这无疑推动了筝的传播和发展。

宋词中描写筝转变调性的方法,常见的为:“调”、“移”、“促”、“拈”。其中使用“调”这个字眼的有:杨无咎的《曲江秋》“楼上素琴设,爱流水,随弦滑”、李石的《花木兰》“柔弦无力玉琴寒”等等,其中李彭老、赵长卿、贺铸、蒋捷和陈德武描写筝技时用到的词为“按”,扬无咎用的是“滑”,李石用的是“柔”,这些充分证明宋代筝的左手技法已经出现了按、柔、滑等诸多技巧,左手技法的史料记载再一次说明了筝在宋代的繁荣发展。

二、结语

宋代音乐的转型,推动了民间音乐的进步,而市民音乐的繁盛,使得筝乐在宋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宋代文人的诗词歌赋是我们研究宋代筝乐历史的珍贵材料,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筝乐是上至皇族,下至村野百姓都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此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课题名称:唐诗宋词中的筝乐文化艺术研究,课题编号:17c1000

参考文献

[1]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7.

[2]陈旸.乐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宋代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张领的诗
小茉莉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