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憎恶律师

2017-08-11季安凯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7期
关键词:希特勒莎士比亚

摘 要:莎士比亚与希特勒,是两个不同历史时空中的巨人。一位是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征服了整个世界的文豪,一个是用武力征服了欧洲的政客。然而,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律师的憎恶。莎士比亚憎恶律师,是因为律师在莎士比亚时代行为不端;希特勒憎恶律师,是因为律师秉持正义。了解莎士比亚与希特勒对待律师的不同态度,对于文学与法律关系、文本与政治等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 希特勒 憎恶律师 文学与法律

莎士比亚与纳粹头子希特勒:一个生活在16世纪的英国,曾经以不朽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一个是生活在20世纪初的德国,曾经因狂妄而将战争和大屠杀波及到了整个欧洲。但是,这两个相距几百年的历史巨人却有相同之处,即都对律师表现出极度的憎恶。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兴起一股文本与政治研究的热潮,即研究文学文本中的政治、法律表现,某个国家关于文学的法律、法规,以及文学文本与法律文本的修辞相似性等。如果从这一角度审视莎士比亚与希特勒,会发现这两个历史巨头的共同之处是他们对待律师的憎恶态度。研究这两位巨人对待律师的政治态度,对于揭示伊丽莎白时代和纳粹时代的律师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

一、憎恶律师:希特勒的纳粹政治

希特勒曾经说,“我在有生之年一定要让所有德国人以当律师为耻。”(Stem,1975:118)希特勒之所以如此憎恨律师,首先源于他自己的一次律师官司。1931年,身为纳粹党头目的希特勒因一起谋杀案遭到起诉,期间一位叫汉斯·利顿的犹太律师对希特勒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盘问,并在法庭上对希特勒进行了羞辱。希特勒为此耿耿于怀,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逮捕汉斯·利顿并把他送入集中营。其次,从独裁者个人权力角度,希特勒认为律师的存在会对他的独裁统治提出挑战,破坏德国人对他的狂热崇拜。因此,清除律师或让律师成为纳粹的御用工具就成了希特勒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自然,在执行这一纳粹政策时,希特勒首先还是拿犹太律师开刀。1933年4月,纳粹政府通过了《职业公务复职法》,规定“非亚利安种族”及“积极参与共产主义活动”的律师不需要任何理由即可被剥夺律师资格。根据该法律,1500名德国律师被取消资格,其中大部分是因为“种族”原因(英戈·穆勒, 2000:54-55)。1938年,法官联合会总监发布了一项关于“德国法律界非犹太人化”的报告,称德国律师中仍有1753名犹太人“令人无可容忍”。于是在同年9月《德国公民法第五实施细则》出台,彻底剥夺了“非亚利安人”律师的执业权(英戈·穆勒,2000:56)。这些被剥夺了律师资格的犹太人和其他“劣等人种”,最后也跟其他犹太人一样惨死在纳粹集中营。

对于“纯粹亚利安人”律师,希特勒也不放过,强调律师须是“国家利益”代表。这里的“国家利益”,就是以他为首的纳粹集团的利益。纳粹政府颁布的《律师法典》第19条规定德国律师入职时必须“宣誓效忠德国和德国人民的领袖阿道夫·希特勒,竭尽全力履行一名德国律师的职责。”(英戈·穆勒,2000:60)对于那些不想宣誓的律师,轻者撤销他们的律师资格,重者杀头坐牢。20世纪40年代后,德国出台了《律师执业资格法》,规定“共产主义活动积极分子”的律师资格应被取消。根据这一法规,许多曾经为共产主义者辩护的德国律师被取消律师资格。例如,曾经为国际共运领导人季米特洛夫的国会纵火案辩护的著名律师威勒也受到打压,不得不辞去辩护律师一职。

除此之外,希特勒还喜欢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寻找坏律师的典型。在纳粹时代,所有敌对国家尤其是英国文学作品在德国是被禁止阅读的,唯有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一个例外。“在1939年,德国与英国开战,所有敌对国家的戏剧家的作品都遭到封杀。希特勒喜爱莎士比亚,说这位剧作家不能封杀。于是纳粹宣传机构将莎士比亚包装成一个只有德国人能理解的作家。”(Shuter,2003:29)對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负面律师形象,纳粹宣传机构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以此来作为他们迫害德国律师的舆论工具。但是,对于像《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小姐这样的所谓正面律师,他们也没有丑化,原因是鲍西娅律师惩罚了犹太商人夏洛克,仍然满足了纳粹分子的排犹主义需要。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集团,要求德国的广播和剧院不间断地播放和上演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作为反犹主义和屠杀犹太人的纳粹法理宣传依据。在当时上演的德国版莎剧的《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律师对犹太商人夏洛克的羞辱和惩罚被无限地放大,而白人基督徒洛伦佐和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的通婚这一情节被刻意地删掉了,因为它不符合希特勒的所谓“优等人种学”理论。

二、憎恶律师:莎士比亚的政治文本

希特勒的律师憎恶情结以及对律师的迫害,可以在几百年前的莎士比亚戏剧中找到源头。但是他们厌恶律师的原因则不同。希特勒厌恶律师,是因为律师秉持公理和正义;莎士比亚厌恶律师,是因为伊丽莎白时代的律师行为不端。虽然早在127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就公布了《威斯敏斯特1号法规》,规定律师如有欺诈或共谋罪行,要监禁一年。但律师行业的腐败从来没有因这一纸法律条文而有所收敛。在弗兰西斯·培根时代,英国律师曾因司法腐败而声名狼藉,就连培根亦不能洗脱收受贿赂的嫌疑。历史学家塞西尔·黑德勒姆的《律师会馆》,曾对莎士比亚时代的律师行业进行研究,发现在那个时代,律师“这个被叫作‘法律人(lawyers)的贵族,在政治上通过王室法院系统帮助英王削弱地方领主的势力,在同地方领主争夺权力的斗争中,“争得特别激烈的,是谁有权审判和从而建立法庭,因为罚款和审理费是一种最丰富的现金来源”(泰格·利维,1996:9)。

莎士比亚一家曾经与律师打过许多交道,了解律师行业的丑恶行径。史料表明,莎士比亚离开故乡斯特拉福德镇就是因为一起官司。当地法庭判定莎士比亚偷猎有罪,要将其绳之以法,莎士比亚被迫离开家乡。1599年莎士比亚一家陷入一场官司。这场官司在莎士比亚一家与莎士比亚的舅舅一家之间进行,前后打了20多年。但是由于狡猾的律师从中作梗,官司最终以莎士比亚一家的失败而告终。“漫长的家族官司一定对莎士比亚本人产生了深远影响。”(Kornstein,1994:22),使之不自觉地在戏剧创作中拿律师说事。虽然莎士比亚正面描写律师的形象不多,但是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剧作家往往通过剧中人物的话语表达对律师的挖苦。《亨利六世》(上部)中有这样的台词:

(屠户)狄克:“第一件该做的事,是把所有的律师全都杀光。”

杰克·凯德:“对。他们把无辜的小羊宰了,用它的皮做成羊皮纸!在羊皮纸上乱七八糟地写上一大堆字,就能把一个人害得走投无路,多么混账!人家说,蜜蜂能刺人,要我说,刺人的是蜂蜡,因为我只要用蜂蜡在文件上打个指印,就再也不属于我自己了。”(《莎士比亚全集》(三),1994:650)

这段对话的背景发生在由农民、工人、织工、制革工人等所发起的一场起义之前。这些下层民众认为,律师只服务于财富和权力阶层。他们对待穷人没有操守,只会凭三寸不烂之舌颠倒黑白,从而使穷人在法庭上败诉并倾家荡产。这句名言鲜明地表达了莎士比亚对律师的憎恶态度。“莎士比亚的反律师话语一直被人们重复说着,使得那些即使没有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也知道这个引用。”(Kornstein,1994:17)同样,在《哈姆雷特》里,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对死去的律师也来一番嘲讽。哈姆雷特在墓地检验头骨时对自己的密友霍拉旭说,“谁知道那不会是一个律师的骷髅?他的刀笔手段,颠倒黑白的雄辩,现在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他让这个放肆的家伙用龌龊的铁锹敲他的脑壳而不去控告他殴打罪?哼!这家伙生前也许曾经买下许多地产,开口闭口用那些条文、具结、罚款、赔偿一类的名词吓唬人……”(《莎士比亚全集》(五),1994:400-401)。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第四场,莎士比亚借茂丘西奥对春梦婆的描述讽刺律师,说这些恶灵“经过律师的手指,就会在梦里伸手讨要讼费”(《莎士比亚全集》(四),1994:624)。在《驯悍记》第一幕第二场,莎士比亚讽刺律师是没心没肺的家伙:“我们应该像打官司的律师,在竞争时是冤家,在吃吃喝喝时却像好朋友。”(《莎士比亚全集》(二),1994:232)《威尼斯商人》中的女律师鲍西娅,一向被后世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女性,但许多法律学家在研读这部剧作时,认为鲍西娅对夏洛克的审判不合乎法律规范。加拿大前律师协会会长麦肯基(Gavin MacKenzie)在《重审夏洛克案》一文中,曾幽默地提出要给犹太商人夏洛克当律师,重新审理这起著名的“文学公案”:“对于很多观察家来说,这个案件是自由精神对僵死文字的胜利。但是它忽略了本案的重要主题,事情并不总是会象他们认为的那样。本判决已经有400多岁了。我认为这是我们重新考虑其判决合法性的时候了。就像法官保罗·彼列尔(Paul Perell)所说,《威尼斯商人》第4幕的法庭场景是一出好的喜剧、坏的法律。事实上,我希望夏洛克聘请我做他的代理律师提起上诉。”(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8248)

麦肯基认为,夏洛克与安东尼奥所签订的“在靠近债务人心脏处割下一磅肉”的著名合同,不管是否有蓄意谋害安东尼奥的企图,总是经过了公证,理应维护合同的严肃性。鲍西娅要求“夏洛克割一磅肉但不许流血,是把对合同的法律解释引向荒谬。”麦肯基呼吁应该采取法学界通行的“目的解释法”(purposive constuction)重审。按照“目的解釋法”,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签订的合同里隐含授权夏洛克以适当方式得到他想要的那磅肉,自然包括让安东尼奥流血。其次,麦肯基认为,“鲍西娅法官判令原告改宗基督教,没收全部财产也没有法律根据。”被告安东尼奥没有提出要求剥夺夏洛克的财产和信仰自由。而鲍西娅擅自改变合同,增加没收财产和剥夺信仰自由的条款,是对法律的践踏。再次,麦肯基认为,鲍西娅律对夏洛克的起诉,含有个人利益。安东尼奥借款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帮助朋友巴萨尼奥追求鲍西娅。如今恋人的朋友有难,鲍西娅乔装成律师来解围。如果夏洛克知道这层关系并将之公之于众,人们就有充分理由怀疑鲍西娅肆意曲解合同。

莎士比亚对于律师的批评,后来得到作家菲尔丁的赞同:在他的喜剧《英国的堂吉柯德》中对律师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认为律师个个都是坏东西。作家斯威夫特在其名著《格列佛游记》中对律师的抨击比莎士比亚更直白:

律师们数量多得几乎同毛虫相等;他们数量太多,所以干这一行如果想公正合理地赢利赚钱,那好处就太少,根本不足以维持大批后继者阔绰的生活。结果他们发现有必要靠刁滑和奸诈才能获取靠正当手段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那里就有这么一帮人,从年轻时起就学习怎样通过颠倒黑白这么一种本领;他们怎么说全看你给他们多少钱。这帮人厚颜无耻,却还赢得信任,群众还都依附他们,这样他们也就以某种方式使群众变成了他们的奴隶,大部分收入也就到了他们囊中。(约拿旦·格列佛,2000:117)

三、结语

莎士比亚与希特勒都痛恨律师,这是他们的共性;不同之处在于,莎士比亚憎恶律师是因为当时的律师站在维护富人一方,利用诡辩等非诚实的手段来坑害下层民众。希特勒痛恨律师,是因为律师站在正义的一方,反对纳粹集体的强权政治。莎士比亚反对律师,丝毫无损莎翁的伟大;希特勒反律师,活脱脱地暴露出这个纳粹头子反正义的嘴脸。将莎士比亚与希特勒并置,也丝毫不是在贬低莎士比亚或者抬高希特勒,而是从文本政治比较的角度找出两者在某一观念方面的相似性,促进文本与政治研究方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Evans,Blakemore G,ed.Elizabethan Jacobean Drama:The Theatre in Its Time[M].New Amsterdam Books,1998.

[2]Kornstein,Daniel.Kill All the Lawyers:Shakespeares Legal Appeal[M].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4.

[3]MacKenzie1,Gavin.重审夏洛克案:莎士比亚与法律,参见: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8248

[4]Shuter,Jane.Life and Death in Hitler's Europe[M].Capstone Classroom,2003.

[5]Stern.J.P.The Fuhrer and the People.Berkeley &Los Angeles[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5.

[6]纪琨译,泰格·利维.法律和资本主义的兴起[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6.

[7]朱生豪等译,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五、四、三、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8]王勇译,英戈·穆勒.恐怖的法官:《纳粹时期的司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9]张健译,约拿旦·格列佛.格列佛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季安凯 山东临沂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276000)

猜你喜欢

希特勒莎士比亚
空中飞人希特勒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小语丝
希特勒钟爱兴奋剂
“像莎士比亚一样说话”
刺杀希特勒
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