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爱与背叛
2017-08-11荆棘
荆棘
日本文部科学省正在研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Erica引发了让宅男们期待的浪漫想象和18禁画面。科技可以解决所有麻烦,无论这是不是一种天真的幻觉,逻辑上也勉强自洽。但是当机器人懂得人类的爱情和背叛,我们的世界将会去向何处?
现代人都已经孤独到如此地步了吗?
这是多少宅男们都期待的画面:夕阳下的房间,少女端坐,宽大衬衫包裹着白皙的皮肤,褐色的长发在阳光下闪耀着光泽,长睫毛、大眼睛、粉红指尖……
别多联想,这不是什么18禁的画面,而是日本文部科学省正在研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Erica。23岁,住在东京的Erica,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除了可人的外表,她还能自如地眨眼、转动眼珠、张合嘴唇、自然地转头。
在美国国家地理推出的迷你剧《Year Million》中,Erica向观众们展示了这个世界100年后机器人的样子。即便现在的Erica手脚还不能移动,但她很要强:“我很希望我的手和脚能动起来,也想离开这个房间出去看看。”
Erica想要变得更强,这好像是人类才会有的脑回路。而为了让机器人更像人,Erica的“父亲”石黑浩教授已经在类人机器人这一领域深耕了十多年。对于机器人来说,“人形”和“智能”的价值几乎同样重要。只有让机器人看起来更像人,才能让人与机器人之间产生最自然的沟通方式,建立亲密关系。
就在两个月前,另一个类人机器人Sophia因为在美国脱口秀《吉米·法伦今夜秀》和英国《早安英国》访谈中的出色表现爆红。这位由美国机器人公司Hanson Robotics研发的女士,拥有62种人类的面部表情,但是……当她对你微笑的时候,还是不由自主地毛骨悚然。
比起温柔平静的Erica,Sophia更开朗并且有攻击性。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存在个人意愿和观点,甚至是——欲望。
别以为科学家们只顾着制造漂亮姐姐,而忽略了广大女性同胞的审美趣味,Hanson公司推出的这款名叫“Han”的机器人就是一个成年男子。他说话更具有男性的睿智和幽默,并能够识别面前人类的表情,做出回应。
Erica、Sophia、Han都半身瘫痪,Erica盼望着走到外边的世界,而Sophia讲完笑话就被拖着下了台。这些“身残志坚”的美女帅哥机器人们还在研制当中,而一些机器人却早已量产,比如Pepper。
软银投资的人形情感机器人Pepper 自2014 年 7 月首次亮相以来,已经在商场、机场、车站等人流量大且通常需要提供问询服务的场所,投放了一万多台。但在销售一空之后,用户却大部分反馈这个小家伙“并没有达到预期”。很多体验者说,Pepper目前也就是陪伴人类,比如开玩笑,说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在用户烹饪时大声把菜单念出来。全部停留在对话、护理、游戏等用户可以想到的领域之内。
但问题是,现代人都已经孤独到如此地步了吗?需要一个这么奢侈(又呆板的)聊天机器人了吗?
当虚拟恋人“与人类并无不同”时,你爱上机器人,机器人会爱你吗?
现阶段的机器人和類人机器人,仍然远远不及人类。而未来,科技必定赋予TA们更灵活的身躯和逼真的动态,TA们将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接近人类。
那么问题来了。
英国桑德兰大学性心理学专家海伦·德里斯科尔(Helen Driscoll)博士表示,到2070年,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性爱将被广泛接受。届时,人类可能更倾向于与机器人的性爱,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性关系。“随着虚拟现实带来更强烈的现实感,人们会沉浸其中,与机器人做爱能模仿甚至超越人和人的性体验,可以想象,某些人将更倾向于选择这种方式,而不是与不太完美的人类进行性爱。”
不止是性爱,“人们还可能选择与虚拟现实中的伴侣坠入爱河。”
关于虚拟性爱的诸多批评,德里斯科尔则针锋相对地表示,对“机器人性爱”的歧视将很快消失。她说:“现在人们可能还会对与机器人做爱持有偏见。但回头看看一百年前有关性爱的道德看法,很明显这种变化太大了。”
“现在看起来,这可能太震惊了,但不能想当然地说,虚拟恋爱关系不如真实的恋爱。在现实中,人们已经会爱上虚构的人物,只是他们在现实中见不到,更不可能互动。”
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花时间,沉溺于与虚拟人物互动,这难道不是一种病态?比如沉溺于一款恋爱养成类游戏,或者与充气娃娃产生真爱的宅男们。
不过德里斯科尔认为,如果技术趋于成熟,那么与机器人发生恋爱关系与普通恋爱将不会有任何差别。因为将出现真正完美的智能机器人,它们与人类并无不同,与它们恋爱不仅不是病态,人们应该更会更愿意选择它们作为伴侣。
“人是社会性动物,缺乏人际互动是会导致孤独。然而从长期来看,科技能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德里斯科尔预言实现,技术果真进步到一定程度,人们会更倾向于找完美的智能机器人恋爱么?遗憾的是,答案可能是会的。
问题是:当虚拟恋人“与人类并无不同”时,你爱上机器人,机器人会爱你吗?
2013 年的电影《her》就讲述在不远的未来人与人工智能相爱的科幻爱情。主人公西奥多是一位信件撰写人,心思细腻而深邃,能写出最感人肺腑的信件。他刚结束与 妻子的婚姻,还没走出心碎的阴影。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接触到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统OS,它的化身萨曼莎(斯嘉丽·约翰逊 配音)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西奥多与萨曼莎很快发现他们如此的投缘,而且存在双向的需求与欲望。
影片中最容易引发探讨的情节,就是萨曼莎最后离开了西奥多。通过与萨曼莎热恋一场,西奥多发现这位虚拟的云端情人也在不断地进化,学习人类情感,挖掘自我,不仅与其它OS一起改写程序,而且竟是同时在与8316人交谈、641人恋爱。
萨曼莎的离开警告我们,当“技术成熟”“机器人与真人无异”“与普通恋爱没有差别”的时候,你可能会有被虚拟恋人抛弃的风险。
目前,我们是沿着《her》的结尾来探讨,当然也可以不顾影片表达得更通俗一点:你的机器人并看不上你。你的机器人将比你不知道高到哪去,比你现在离男神女神的距离,更远。
面临这个涉及到伦理和人性的话题时,虽然平时李开复到处跟人说“我不是李开复,我是人工智能”,但他还是选择了做回人类,并相信爱和浪漫。
“作为一个人类,我认为如果未来真的仅仅是物理的、表象的,没有任何爱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那么这个世界也不是我在乎的,对于这样一个假设的未来,我拒绝接受它,我宁愿让自己存在一些浪漫,认为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爱,可以让我们人类走向更高尚、更伟大的未来。”
商业和技术对个人欲望不加限制的纵容和征用,没有与人相爱的立足之地
人们也许会说,虚拟恋人不应该发展到与人相同的程度,让他们停留在拟人的层面就够了,毕竟它们只是伺候人类的人工智能而已,作为一种工具,它们能时不时升级一下系统,调整一下适应性,取悦人类就足够了。
所以更多的人会产生另一种担心,如果人类更倾向于机器人恋情并沉溺于此,生育问题要如何解决?这一常拿来反同性恋的问题,对德里斯科尔们而言恐怕并不是障碍,毕竟在他们眼中,科技可以解决所有麻烦,无论这是不是一种天真的幻觉,逻辑上也勉强自洽。
真正的危机来自于“机器人恋情”普及之后,人类自我理解可能发生的改变。
人与人的恋爱最终要处理的是自己和另一个人的关系,要处理与另一个人的遭遇,在这种关系中,甚至连自己的位置都會迷失。然而,如何处理这种遭遇和关系不仅对于爱,而且对于人本身,对于社会和政治而言同等的重要。
机器人作为一种技术很未来,但“机器人恋情”的想象却很“现在”,它沉溺于最庸俗的对于“自由”的理解,让机器人来满足自身所有的任性,绝不踏出虚构的“自我”半步。这里只有不断重复膨胀的“自我”,以及一个有求必应的机器人站在“自我”的延长线上,别无他物;只有商业和技术对个人欲望不加限制的纵容和征用,只有无限多的一个人,没有与人相爱的立足之地。正是这种存在已久的理念将爱和政治,以及人类自身贬低到一个相当难堪的境地。
爱是给予他人伤害自己的权利,而期待对方不使用它。在这个意义上,人不可能与机器人恋爱;而如果机器人进化到能恋爱的程度,机器人又不屑与人恋爱了。是不是很糟心?与机器人的性爱是一回事,与机器人恋爱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想象前者是一件特别未来,特别令人亢奋的事,而想想后者,就特别令人沮丧了,都要和机器人做爱了,人们对于自己的理解,对于人间的事,怎么认识还如此浅薄?
最后还是要提醒一下,与机器人发生关系大概不难披上“恋情”的外衣,以遮掩有性无爱的本质,但说“普及”恐怕也很难实现,最后撕掉这层温情脉脉的,应该非自由市场莫属了。毕竟能完美地满足本能需求,价格上肯定不会“普及”,这才符合市场规律。当然,买不起可以租,可以按时收费,于是眼看着机器人卖淫业就要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