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坍塌后的生存指南
2017-08-11李程熠
李程熠
我说的这个世界,指的是属于你的世界,而不是外面的那个世界。
每当我们经历险阻的时候,总喜欢用“我的世界崩塌了”来描述。在听别人讲述那些艰难险阻的时候,我们听到的也是同样的表达。这个表达本身并不存在什么毛病,每个人在自己情绪极端痛苦积攒的时刻,都会觉得自己的心中构建的那个大世界轰然倒塌了。因为冲击来得太快,如同海啸来过而来不及平和下来。
我经历过很多这样所谓“世界崩塌”的时刻,到后来才渐渐学会接受。我们原本的那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现处的真实世界,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在现有的领悟前提下所构造出来的角落之地。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的世界是由我的父亲构造的。每次上学的路上,我的父亲骑着单车,我坐在后座椅上迎风而过。我的前方一直有一个人,那个山一样的男人。即使遇上下雨天也不用担心,因为,他一定是那个可以为你遮风挡雨的人。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很是安全。
这种安全感,我觉得大部分人在童年里都有过。至于每个人心目中世界坍塌被撕裂的那个口,大部分也是从父母身上开始发现的。有些人发现父母的能力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这是自己产生怀疑的第一步。再后来,可能是发现了父亲的懦弱,母亲的虚伪,你就会觉得,这两个高大的人物形象,并没有你所构造世界里的那般勇伟。
记得上初中时有个女生,上自习课的时候一直喜欢搞些小动作,也没有人去制止她。这样的场景我们经历过很多次,所以习以为常。可是有一夜或许是太过分了,班主任终于不满,于是要她马上离开教室。女生不愿意,几乎用尽了她当时可以喊出来最大的音量:“你想要我怎样?你们大人想要我怎样?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我为什么要乖乖听话?”之后,她还是被送回了家。但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回校了,只是变得郁郁寡欢,沉默不语。有天夜里我们聊起了暑假计划,她狠狠地说:“我是个没家的人!他们离婚了,而且谁也不要我。我就外婆、奶奶家两边跑。他们可以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唯独不能给我一个完整的家!”
经历过多少失望,才会让她连自怜的情绪都不愿隐藏,并且上升到了这般冷漠的无情表达?我是在很多年后才领悟到的:当过往的世界不再属于你,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一场死亡。
如果某一天,你所构建的世界崩塌了,你是否相信还会有美好的明天?其实,如果我们一早就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堪,如果我们愿意在圆满的表象间隙中撕裂开一个小口,那么后来的故事也不至于那么恐慌而無法收拾。我觉得长大就是一夜之间的事。这一层跟父母陌生而又熟悉的距离感,这一层自我防护体系的心理机制,从进入高中开始,就慢慢地建立起来了。
我的独立意识的构造,一方面来自于生活具体的压力,而更为重要的另一面则来自于那一刻魔力般的自我暗示——父母之于我可以依靠的世界早已坍塌了。坍塌之后的人生并不容易,你要一步步地说服自己在以后漫长的学习生涯里,依靠他们的经济支持完成学业,以拿到步入这个社会的资格证。继而独立经营自己的生活,让自己从不安过渡到平和。这一切只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我想要证明的是:美好世界崩塌后,你依旧可以有相信美好、追求美好的能力和资格。
死过一次的人,是不会再畏惧死亡的。我所表达的这份死亡,应该是你要去主动经历一场精神层面的坍塌,这个主角就是你的父母。再后来,这些主角会延续到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以及你的孩子。从这些个狭隘的世界走出,那往后最多只会是磨难而不至于坍塌。
当你开始愿意接受他们的平凡或者庸俗,开始接受生而为人的课题本就是难得圆满,那便是我们重生的开始。
这篇文章有着同龄人中罕见的成熟与思索。父母是我们成长中的第一座堡垒,也是成年后的最后一座堡垒。“再后来,可能是发现了父亲的懦弱,母亲的虚伪,你就会觉得,这两个高大的人物形象,并没有你所构造世界里的那般勇伟。”作者毫不避讳、一剑见血指出长久以来我们社会遮遮掩掩避而不淡的深刻话题:孩子如何面对父母的缺陷?
拥有独立人格,不当作任何人的附庸后,即使父母的城堡坍塌,也有更加坚硬的内核来保护自己,当然,这需要我们艰苦不懈的努力方能达成。但也不要忘记,没有完美的父母,却可能有完美的爱。
(明 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