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
2017-08-11高佳
高佳
静味姑苏,小桥流水,热闹人家,巷远深长,花香依旧。
——题记
姑苏是我的家乡。这里水多,桥多,巷也多。老苏州的巷子,又深又长。幼时,我与家人住在一条巷子里,名唤“青石巷”。
青石巷的地是青石砖铺的,凹凸不平,雨天地面湿湿滑滑的。巷子两边是高高的旧墙,旧墙是用石块砌成的,都是青色的扁石块,上面长了些许青苔,墙角处也有几丛野草,摸摸那墙,有种潮湿的感觉。墙的周围有些破碎的石块,那石块仿佛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墙内便是人们居住的青石巷了,墙外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和一条不知名的小溪。小山上开满了野菊,常有孩子出去玩闹。溪旁有许多开得漂亮的小花和亮晶晶的石头。旁边的树上的叶子,摘下能吹出声,是柳笛叶,很好听。
晴朗的四月,小巷里有些院墙上还铺陈着密密麻麻的绿油油的爬山虎和藤蔓,在狭长的阴影下,似乎将这春季的温热扫荡走了一些,有了清凉的感觉。地上的青色石砖缝里,长出了一些浓绿的青苔,巷子很静,让人几乎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下雨时,听着雨滴打落在青石砖上,“吧嗒、吧嗒”,心情格外舒畅。青石巷里住着一些人,其中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年人居多。巷口有一些摊贩,货摊摆着有刀、剪子各种杂货,也有卖茶水的,春茶袅袅,但并没有吸引多少游客。可能更引人驻足的是不知不觉中一株山茶花的盛开,或者隔壁家小女儿放肆的哭泣声。在这里,你感受最多的还是安静。
青石巷尽头的几户人家,专门卖老苏州的东西。你看,叶家卖的就是青团子,刚进巷子,就能闻到那阵阵香味,他们家的青团子在春季最正宗。用漿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淡淡却绵长的青草香气。
当巷门口的老婆婆开始用铁指甲剥鸡头米的时候,人们就知道,秋来了。
一切都忙起来了。春天的青石巷你最能感觉到的是静,而秋天时生活节奏却变得快了起来。
邻家的小女孩总是会跑到青石桥旁的桂花树下,摇桂花树,摇落一场桂花雨,有数十朵桂花掉在头发上,女孩子们就开始转圈,转啊转啊。转累了,就开始拾桂花带回去给奶奶做桂花糕吃。离巷门口最近的那家,杨家老奶奶做的桂花糕,用简简单单的糯米粉、糖和蜜桂花做成,油润不腻,入口不涩,吞咽酥滑,甜中有咸,香里带凉,含着桂花的清香。那味道,吃了一口就感觉自己沉浸在桂花丛林的世界中了。
而男孩子们呢,会跑到巷子后面的山上,去拣满山的野菊花,背上都会背一个小篮筐。所有捡到的野菊花,母亲们会放在窗台上晒干,放进茶叶罐里。冬天拿出来几朵干野菊泡茶,总会想到秋日里孩子们欢快奔跑的身影。
有时候,你或许会听见在某个角落,有一曲属于动物们的生命之歌。那是蟋蟀在唱着它们的歌。也许,唱完,就会离开世界。夏天的蟋蟀,在星空下总会高昂地唱着交响乐。秋天,蟋蟀的歌声渐渐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而象征着一个新的生命。
大人们就更忙了。准备酒宴,和巷子里的人们一起赏月,一起吃蟹。青石巷并不大,也就四五十人。大家聚在一起中秋赏月,剥蟹煮酒,品尝各家的菜香,不亦乐乎?
刚搬来青石巷我觉得什么都新鲜,特别是每天的黄昏时,巷内会有一位卖花的老阿婆。老阿婆每天出现得很准时,每至太阳落到隔壁巷子那户人家的晾衣架时,阿婆会手里拿着一个竹篮,里面放着好看的花。竹篮已经很旧了,有几处破损。花都是经过处理变成花环、胸针的白色、粉色花。有花骨朵,有完全盛开的花,刚结成花苞还带点绿色的。香气足足飘到巷里头去。
老阿婆口中喊着:“栀子花,白兰花。”那样的童谣用好听的苏州话说出来,真让人心情愉悦。我时常缠着母亲给我买,买完别在衣服上,戴在手腕上,真好看。虽然花期很短,两三天就谢了,但花的香气久久徘徊在我的鼻前。
稍微长大一点后,有了自己的零花钱,不用缠着母亲买了。每次黄昏老阿婆来,我会买一个花环送给母亲。母亲得知此事着实开心。过了几天,我又用零花钱买了一个花环,这次送给老阿婆。老阿婆一直在憨憨地笑,我拉着阿婆去那条小溪边坐了会儿,阿婆对我说,她的那些花啊,都是自己在山上采的,每天五点去摘,露水很足,花还很香。我不解:为什么要黄昏来卖呢?阿婆笑了笑,拿出一朵花:“咱手脚不灵活,眼睛也不灵光咯,天亮采完回来编花环,一个一个都是自己编的,不知不觉也就到太阳下山咯!”眼里满是对花儿的喜爱,就像在看自己的孩子似的。老阿婆说话时笑盈盈的,没有一丝悲伤的神情。看得出,她真的很热爱生活。
现在我已经不住在青石巷了,那墙,那路,那人我却还记忆深刻。巷长深远,花香也依旧。
(指导老师:郭玲玉)
人间有味是姑苏。没有去过姑苏的小巷,你很难真正有画面感。这是我之前的看法。不过,在读完本文之后,我的看法改变了。作者用富有镜头感的几帧画面,便几乎让姑苏小巷如立眼前了:第一帧,对准的是小巷的建筑,青砖黛瓦,青苔些许,水流阵阵,植被繁密。第二帧,对准的是小巷的生活。那是由各种买卖人组成的,叫卖声里,尽是苏州味道。第三帧,对准的是小巷的人。巷子里的老阿婆,守着似水流年,守着小巷,守着时光。如此一帧帧看过去,细节与整体交织,丰富与深刻同在,如此之“巷”,确实让人有一看究竟的冲动。(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