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英雄传
2017-08-11王俊凯
王俊凯
历史的年轮在文豪手中刻下了“一时多少英雄豪杰”的豪迈,历史的长河在英雄的感慨中跃动着悲情的乐章,叙写着一段段传奇。
一道惊雷划破天际,注定从石中孕育出的生命将会不平凡。从凡间到天宫,从占山为王到大闹天宫,孙悟空只是在单纯地展现他的放荡不羁,却引来社会的警觉与不满。身为天界的王,玉帝岂能容忍这样一只泼猴动摇自己的权威!于是五百年后,悟空开始了被社会驯服的旅途。九九八十一难,悟空每每识破妖魔原形,迎来的却只是唐僧的责罚甚至驱赶。唐僧仅是一介凡人,对妖怪变化而成的平民万般施舍,却以紧箍咒束缚着悟空的本性,同时也在一点一点消磨着悟空的锐气。这一趟西行或许本就是一场悲剧,身为导演的玉帝也罢,作为编剧的如来也罢,都在欣喜地看着身为演员的悟空慢慢收敛着其原本狂妄的不可一世的个性。
悟空有着“火眼金睛”的能力,却不被唐僧信任,然而每当危险真正出现在唐僧眼前时,却也总是悟空挥舞着金箍棒前来保护。即使唐僧对他有再多的误解与埋怨,悟空也只是默默忍受,只为唐僧当年五行山下的救助。可又有谁知道这不是玉帝下的第一步棋呢?目的就是让悟空死心塌地跟着唐僧,改变着他的本性。或许是看压制悟空的只有一人,玉帝又将猪八戒、沙和尚送进了这场戏剧。八戒天生有着惰性,总是嚷嚷着分行李,也总是背后说悟空坏话,却因有着唐僧的庇护,悟空也只好忍气吞声;沙和尚虽一路老实诚恳,却没有主见,“大师兄说得对”“师父说得对”便成了其口头禅,于是悟空原先直率的性格被彻底摧毁!
在许多人看来,《西游记》有着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然而原本身为英雄的孙悟空,却落得近似悲剧的下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几百年前满身傲气的“齐天大圣”如今蜕变为心境平和的“斗战胜佛”,悟空只是天性释放的青年,却在玉帝、如来的控制下早早深受世俗的煎熬,这又怎么不是一场悲剧?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江东的风浪还是这么大啊。或许这也正是曹贼不敢贸然直取江东的原因吧。”吴国海军都督周瑜望着波涛汹涌的江河感叹道。赤壁一战,已消耗了曹军大半实力,三国鼎立局面已然形成。然而却仍有一块巨石压在周瑜心上,那就是诸葛亮,这也正是周瑜最终成为悲情英雄的根源。自打周瑜与诸葛亮一见,周瑜便开始警惕这位称作“卧龙”的谋士,诸葛亮的言行举止无不给这位身经百战的大都督造成了莫大的压力,无论是计策还是行动力,周瑜心里都十分清楚自己与其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周瑜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可不论是草船借箭还是孔明借东风,就是解决不了诸葛亮这个祸害,这也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周瑜在急,赤壁一战后更是如此,只得采用以孙家大小姐来软禁刘备的办法使诸葛亮丧失主公从而无任何用处。
然而事与愿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造就了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败局,尽管鲁肃极力劝阻周瑜不要与诸葛亮作对,然而自尊心使周瑜在荆州的争夺中又惨败而归,最后只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便英年早逝。周瑜乃吴国大都督,又极受孙权信任,原本可在吴大显神威,却因谋士的自尊与嫉妒导致了自己的悲情结局。
同是“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同样有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盖世奇才,却也在书写着自己的悲情传奇。“不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的他,在劉玄德三顾茅庐之后便践行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死不渝。也许也正是这忠义才使其最后的命运是悲惨的。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智取荆州、计收马超……诸葛亮一生有太多传奇,而这也让刘备极度信任、依赖于他。直到关羽大意失荆州,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白帝城托孤,五虎上将相继离去,诸葛亮一人承担起了复兴汉室的重任。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收姜维,他已为蜀国做出了莫大的贡献,然而扶不起的阿斗终究只能依靠他,然而一人之力有限,诸葛亮最终因过度操劳在五丈原逝世,年仅五十四岁。如果从一开始,诸葛不出山协助刘备,他可“尽其天年,以老于户牖之下”;如果刘备肯听他一句劝,也不至于诸葛亮一人担当重任;如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诸葛亮被后人所敬仰,所悲叹,所哭泣,足见其悲情。
文豪笔下有太多像悟空、周瑜、诸葛亮这样的悲情英雄,也正因为他们的传奇,才有了如今我们所敬仰的英雄,此后也一定还有悲情英雄传在上演。
本文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从文豪笔下的历史的纵轴上挑选出孙悟空、周瑜、诸葛亮三个英雄人物,分别指出他们的悲情之处,给人一种悲情无断绝,千载空悠悠的生命叹息。写作时,详略有别,层次清晰,让人有较深的思考。当然,作者的分析难免有偏颇之处,你也许并不认为这三个人物是悲情的,而且也有让人信服的理由,比如:如果要说悲情,项羽不是更有典型性吗?但不管作者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至少,这样的角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