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六艺”中的休闲体育活动探析
2017-08-11刘喜山
摘 要国内,“休闲体育”概念的出现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但休闲性的身体教育实践活动却有较为悠久的历史。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挖掘先秦“六艺”中的休闲身体教育活动,认为“礼”、“乐”、“射”、“御”主要是室外活动,均含有休闲身体教育活动的内容。
关键词先秦 六艺 身体活动 休闲体育
21世纪是休闲的世纪,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发展健身休闲体育”的提法,这是休闲体育概念第一次进入国家发展规划当中,我国首部休闲发展规划——《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也已颁布。休闲不仅仅是如何合理安排余暇生活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它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先秦“六艺”是我国最早、最主要的教育手段和内容,其中富含休闲身体教育活动的思想和实践,实乃我国休闲体育的萌芽之一。探究“六艺”中的休闲身体教育活动,对于总结古代休闲身体教育活動特征和传承优秀的传统休闲教育思想,对于当前休闲体育乃至体育活动的科学、健康开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先秦是中国第一个文化繁荣期,其具体时间区间尚无定论。“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宝藏,先秦的精神是中华文明高贵的头颅。”[1]因文中主要探讨的是休闲身体教育活动,认为“先秦”指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这一历史阶段。一直以来,“六艺”有两种争鸣的说法:礼、乐、射、御、书、数和诗、书、礼、乐、易、春秋(后者在汉代以后多称六经)。本文中的“六艺”是指先秦教育子民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
一、中国自古有休闲的传统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历来同休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普遍追求闲适的意识,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是人们自我意识的自然苏醒,中外休闲均具有“内在于人性”的重要地位[2]。在西方社会,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瑞典哲学家皮普尔(Pieper)认为“休闲是人类文化的基础”[3]。国内而言,自古宗教、哲学、医学、武学、养生、隐逸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一脉相承的休闲思想。《说文》记载“休,息止也,从人依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静心闲”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大雅·生民之计》“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等均表达了人们对休闲生活的向往[4]。在儒家倡导的教育理想中,休闲活动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锤炼人格的“修身”的重要手段[5]。道家对自然与内心的不懈追求,目的也是为了达到物我两忘的闲适境界。的确,人类历来苦苦奋斗、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获得悠闲惬意的人生(杜马哲迪尔)[6]。
二、“六艺”中的“四艺”均具有休闲身体教育功能
古人曾把休闲教育完美有机地融入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之中[7]。礼、乐、射、御“四艺”主要是室外活动,随着先秦历史的发展,它们由纯粹的技艺活动逐步演变为具有综合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礼中有“射礼”,末段有“弓矢舞”,可以起到重要休闲娱乐和教育作用;乐中有“乐舞”,需要大量身体活动参与;射需要有盛大的仪式,具有身体教育和娱乐的双重功效;御是驾驶战车和马车,后期演化为观赏活动。礼、乐之技,虽侧重于仪礼教化,射、御之事,虽主要为战争目的,但都有大量的身体活动参与其中,客观上起到了锻炼身体、丰富生活的休闲作用。另外的书、数“二艺”则主要是室内进行,几乎没有身体活动参与。
1.夏、商时期休闲身体教育活动
“六艺”之名虽见于西周,但其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早得多,先秦时期在宗教祭祀、庆典礼仪等活动中一般都有乐舞。《吕氏春秋·古乐》载:“昔陶唐氏之始……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8]。人们通过歌舞来活络筋骨抵御湿寒、烘托气氛、娱神愉己。夏朝的学校特别重视“射”技的训练,“序者射也”,把专门学习射箭的学校称作序[9]。“射”和“御”是尚武的夏朝身体教育的基本内容。可见,“六艺”初创,礼、乐、射、御“四艺”均需要大量的身体活动参与,同时又可以达到陶冶性情、休闲娱乐的目标,休闲性的身体教育活动已经蕴含其中,均在客观上起到了休闲身体教育的作用。但严格地讲,这一时期具有明显的休闲活动特征或以休闲为明确目标的教育活动是较少的。
2.周时期“六艺”中的休闲身体教育活动
西周时,“六艺”已完善、成熟。《周礼·地官·保氏》云:“养国予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取(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0]。此时,“学在官府”,教育作为一种特权为官府所垄断。学府中的礼、乐、射、御四艺是统治者之接班人必备的知识技能,在教学内容中尤为重要[11]。“礼”中的射礼、投壶、田猎等,“乐”中的文舞、武舞,还有射、御,都是既能陶冶心性,又能健身习武,还能使人娱乐的项目[12]。文舞与武舞也开始发展为大型乐舞[13],其不仅有军事训练的目的,而且有审美性、艺术性,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陶冶情操,休闲放松。周代,“射”要有音乐的配合,比赛完毕后,参赛者要在舞师的带领下跳专门的“弓矢舞”。“射”同“御”一样,在此刻转变成为一种集合道德礼仪教育、审美教育与身体教育的休闲体育活动。
3.孔子“六艺”中的休闲身体教育活动
东周官学衰废,私学兴起。春秋时期的孔子成为“六艺”教育的集大成者和坚决执行者,从此“六艺”便主要和孔子相连。在教育实践中,孔子认为“六艺”教育的实践性较强,不主张用理论性较强的“六经”作为基础教育的内容[14]。清代学者颜元说:“孔门司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15]这证明孔子的“六艺”教育能够达到休闲健身的功效。当然,这与孔子个人对休闲身体活动的经历、认识和实践是分不开的。
(1)孔子“六艺”中休闲身体教育活动的来源
孔子“六艺”中的休闲身体教育理念,大多来源于孔子个人的身体活动实践。孔子从小就爱好体育活动,他“戈不射宿”,“子钓而不纲”(《述而》),可以“足踱郊兔,力招城关”(《吕氏春秋》),力大如父[16]。史载:“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孔子游于景山之上”(《韩诗外传》)。孔子喜爱登山郊游,常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游山乐水,以达到增长知识、提升修养、磨练意志、开阔精神境界的目的。《论语·先进》中,当孔子问到各个弟子的志向时,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4]可见孔子向往和追求的是在体育世界中体验到的身心的高度放松和自由、物我合一的高度和谐。孔子曾在齐国闻韶乐、习歌舞,“三月不知肉味”,并且还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4],说明孔子娱乐活动不以获取为目的,注重活动的休闲放松体验。孔子之所以在那个平均寿命只有30余岁的时代能活到73岁的古稀之年[17],与他热爱、重视体育的养生保健、休闲娱乐功效是分不开的。以上实践对孔子“六艺”中休闲身体教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直接而关键的作用。
(2)孔子“六艺”中休闲身体教育活动的功用与价值
孔子关于“六艺”之娱乐作用在《礼记·学记》中得到了印证:“大学之教也……不兴其艺……游焉。”[18]文中“艺”指“六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是说如果不提倡“六艺”等含有文体娱乐内容的科目,就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中的乐趣。除了“藏”、“修”之外,还必须“息”(休憩)、“游”(游乐)[19],也就是应把休闲活动融入教育学习之中,因为孔子认为“六艺”中的娱乐活动除了可以健身,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养性情,陶冶身心。《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0]。“游于艺”表明是在实践教学中,认为“六艺”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不但已经认识到了“六艺”教育具有消除疲劳、放松娱乐、修身养性的休闲功效,而且还认识到这种休闲性的身体活动教育对调节大脑、智力开发、增长知识具有很好促進作用。
(3)孔子“六艺”中休闲身体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式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14]以射箭为代表的身体活动,不在于发出多大的力气,在于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2]在“六艺”的休闲实践之中要动静结合,只有放松心情、乐于体验,才能获得知识的增长与身体的健寿。总体来说,孔子主张在用“六艺”进行休闲性的身体活动教育时,技巧和体验应当放在第一位,其强度应当适中偏静,心态应该放松泰然,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增进知识,促进健康长寿的目的。
(4)孔子“六艺”中休闲身体教育活动的本质
春秋战争频仍,各诸侯国都想独领风骚,王室权力日益衰微,礼崩乐坏,孔子一直为恢复周礼而矢志不移。我们应该注意,作为儒学的创始者,孔子的政治思想是追求“仁”,道德标准是“礼”。在孔子所传授的“六艺”教育中,他的休闲体育思想本质上是追仁循礼的,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也是以“扬礼”为目的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一再强调“不知礼,无以立也”[14]。“仁”和“礼”是孔子“六艺”教育的终极目标,孔子所提倡的休闲身体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也是为了实现其“仁”和“礼”终极目标的手段。
三、“六艺”中休闲身体教育活动对当下体育发展的启示
罗素有句名言:能否聪明地休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六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培养“守礼达仁”的合格接班人和理想国民,但其中的休闲身体教育活动却开展得丰富多彩,得到师生的一致喜爱,可见,休闲体育确有“内在于人性”的本质特征。面对不可阻挡的休闲时代的到来,“六艺”中休闲性的身体教育活动具有现实意义。
1.对国内体育发展的启示
当前,体育的社会功效正发生“由生产到生活、群体到个体、工具到玩具的转变”[21]。这要求我们大力发展休闲体育,特别是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六艺”中的休闲性身体教育活动是一种“身心并完”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综合素养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健全的人”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欣然之态”去做的“心爱之事”。探究先秦“六艺”休闲体育,有利于把体育工作重心回归到“分享运动、造福于民”的道路上来。这些都提示我们:体育是一种“内在于人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当前,我国体育发展处在改革转型的路口,那种缺少人文精神的“见物不见人”式的体育发展方式必须改革。
2.对世界体育发展的启示
于光远先生指出:工作为了玩,工作就是玩,也即“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当代的西方体育,以奥运会的竞技体育为代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提倡永不言弃的斗争精神,但是,这种追求外竞的体育形态往往忽略了人自身的心理感受和天然诉求,容易把人工具化;过度政治化、商业化等体育的异化现象往往亦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东方休闲体育注重内修,从人的本性和内心出发,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身体活动方式,能够促成西方竞技体育的“返乡之旅”。同时,东方休闲体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其进行探索和挖掘,有利于丰富世界体育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
参考文献
[1] 黄摩岩.头颅中国[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7).
[2] 吴文新、张雅静.休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于光远,马惠娣.休闲、游戏、麻将[M].北京:中国艺术出版社,2006.
[4] 郭鲁芳.休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 石振国.休闲体育的哲学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6] Dumazedier·Joffre(1967),TowardASocietyOfLeisure,NewYork:TheFreepress.
[7] 于光远,马惠娣.休闲、游戏、麻将[M].北京:中国艺术出版社,2006.
[8] 牛梦琪.六艺教育的起源与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6(2).
[9] 杨向东.六艺中的乐、射、御与体育、美育[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60).
[10] 徐洪兴.再论孔子与“六艺”的关系[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7(6).
[11] 王宏伟.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J].飞天,2010(14).
[12] 旷文楠.先秦体育思想论略[J].体育科学,1985(4).
[13] 赵崇.先秦时期我国儒家六艺之教的体育思想探析[J].兰台世界,2012(33).
[14] 陈明.论孔子体育思想对我国后世体育发展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4).
[15] 朱梅新.孔子体育美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16] 耿延敏.孔子体育思想观之管见[J].搏击,2011(11).
[17] 魏宏灿.孔子的体育保健理论[J].丽水学院学报,2005(6).
[18] 解毅飞.孔子的体育思想与实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1).
[19] 傅砚农.对孔子体育观念与实践的探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1).
[20] (宋)朱熹撰.论语卷四·述而.汉魏古注十三经附四书章句集注[M](下).北京:中华书局.1998.
[21] 胡小明.面向休闲时代的体育——新时期体育理论的重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
[作者:刘喜山(1981-),男,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