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Sd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远期疗效的价值
2017-08-11文雅琳
杨 波,汪 涛,文雅琳
QRSd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远期疗效的价值
杨 波,汪 涛,文雅琳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 730000)
目的 分析QRSd预测慢性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远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接受CRT治疗的4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行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临床心功能评价等检查。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6月和术后远期随访,有反应组QRSd相比无反应组更宽(P<0.05)。结论 QRSd是CRT术后长期有无反应的独立相关因素。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预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0月—2016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行CRT植入的CHF患者。入选标准[2]:①窦性心律;②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20 ms;④NYHA心功能Ⅱ~Ⅳ级。排除标准:①随访时间少于6 个月;②其他类型起搏器升级为CRT;③随访资料不完整。据CRT术后是否有反应分为有反应组(n=28)和无反应组(n=13),分组标准如下:有反应组:CRT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至少1 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小≥15% 或LVEF绝对值增加≥5%。无反应组:CRT后6 个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或在此期间发生下列任何一项事件则定义为CRT无反应:①心源性死亡;②因心衰再住院;③心脏移植。
1.2 观察指标及测量方法
1.2.1 心电图
观察术前、术后常规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走速25 mm/s或50 mm/s,振幅10 mm/mV),选择各导联最宽QRS波,由一人进行测量3个QRS波群时限(QRSd)后取其平均值为最终测值,术后QRSd 定义为起搏信号至 QRS 波群终点的宽度。
1.2.2 心脏彩超
记录术前和术后第6个月、末次随访的彩超随访指标,包括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二尖瓣反流(MR)。
1.2.3 胸部正位片
观察术前、术后第6个月、末次随访的心胸比例及起搏电极位置;心胸比率为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由一人通过测量胸部正位片相关数值并计算得出,同时记录左室电极位置。
1.2.4 其他指标
记录术前及术后6 个月 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6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6 MWD)、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问卷(Minnesota Living with HF Questionnaire,MLHFQ)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退法)分析CRT治疗反应性的相关因素,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RT术后6月反应性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比较可能影响CRT术后反应性的基线资料,结果示年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是否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两组间均无差异。无反应组QRSd显著短于有反应组(P<0.05)。而两组LVEF、MR、LVEDD、LVEDV、心胸比、6MWD、MLHFQ和NYHA分级均无显著差异,详见表1。
2.2 CRT术后远期随访反应性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CRT术后长期随访(33.0±17.4)月结果示,术后6月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中各死亡1 例,有反应组中1人因心功能恶化转为无反应组。术后长期维持有效性66.7%,无反应组QRSd显著短于有反应组(P<0.05)。
3 讨论
CRT是CHF患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仍有30% 左右的患者CRT无反应,已有大量的研究在探索能够预测CRT无反应的因子。本文CRT术后6月应答率68.3%,术后远期随访应答率在66.7%。经分析发现术前QRSd是CRT反应性的独立相关因素。2013年ESC公布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QRSd<120 ms对预测CRT有反应无益;I类适应症A级证据由QRSd120 ms更新为150 ms,提示较宽的QRSd能更好的预测CRT的反应性,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表1 无反应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例(%)]
CRT可改善心室内或室间收缩不同步,纠正矛盾运动;减少二尖瓣返流,增加舒张期心室的充盈,改善LVEF,提高心输出量及改善心肌重塑。
本文得出结论,CRT术后6月的反应性可预测远期疗效,且术前心电图QRSd是CRT有反应和长期有反应的独立相关因素。但因纳入病例数较少,且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此结论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2] 张 澍,黄德嘉,华 伟,等.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3,17(4):247-261.
The Value of QRSd to Predict the Long-term Efficacy Afte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Yang Bo,Wang Tao,Wen YaL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00,China)
Objective AIM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QRSd to predict the long-term efficacy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afte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Methods with CRT therapy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41 cases respectively in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6 months,the last follow-up for routine electrocardiogram,echocardiography and clinical cardiac function evaluation tests. Results after single factor analysis,six months and Long-term follow-up after postoperation,QRSd of responder group was wider than non-responder group(P<0.05). Conclusion QRSd is an important correlative factor for long term response to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hronic heart failure;predic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reatment,CRT)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同步性,它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的症状,降低死亡率,对部分CHF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1]。但是,中短期内60% ~70%患者CRT术后有反应。本文通过对本院CHF患者CRT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观察CRT术后患者远期的疗效。
杨波,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学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