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

2017-08-11喻承甫吴琪玲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男女生母女父子

喻承甫,吴琪玲,张 卫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

喻承甫1,吴琪玲1,张 卫2,*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采用问卷法对35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以及亲子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心理控制与男女生抑郁均显著正相关;2)在低父子/女关系的青少年中,心理控制与抑郁显著负相关,而在高父子/女关系的青少年中,心理控制与抑郁显著正相关;3)在低母女关系女生中,心理控制与抑郁显著正相关,而在高母女关系女生中,心理控制与抑郁显著负相关。

青少年;抑郁;父母心理控制;亲子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抑郁是国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当适应新的环境或面对压力时很容易受挫折而出现抑郁。值得注意的是,抑郁会显著妨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及成年后社会功能[1]。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青少年时期进行抑郁干预。进行科学有效干预的前提是揭示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机制。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鉴于父母心理控制[2]和亲子关系[3]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本研究拟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和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影响。

(一)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在影响青少年抑郁的众多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养方式的主要成分,近年来,研究者日益关注父母心理控制在青少年抑郁中的作用。父母心理控制(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是指父母侵犯骚扰孩子的内心世界、破坏他们的自主性发展的控制[4-5]。换句话说,通过引发孩子内疚、权力独断、爱的撤回等方式来侵犯骚扰他们的内心世界、破坏其自主性发展的教养方式属于父母心理控制层面。依据阶段环境匹配理论(stage-environment fit theory),当对青少年成长具有至关重要影响的环境能满足青少年时期日益增长的自主、能力、关系等基本心理需求时,青少年会主动寻求积极发展;然而,当环境(如父母心理控制)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求时,会使得他们消极懈怠,表现出抑郁、风险行为等适应不良[6]。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会显著增加青少年抑郁[7]。因此,父母心理控制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鉴于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1: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显著正相关。

(二)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

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也就是说,高父母心理控制并不总是与青少年高抑郁相关联;这可能是由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了第三个变量的调节。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亲子关系可能是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关系间重要的调节变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强调,应该将亲子关系纳入教养理论[8-9],认为同一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会因为亲子关系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亲子关系是个体出生后知觉到的第一种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大量实证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得青少年感受到爱与尊重,使子女对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知和期待,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而消极的亲子关系则易导致青少年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知和消极体验[3]。Marsh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积极依恋风格显著缓冲母亲低自主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抑郁的风险效应[9]。类似地,Alink等人研究发现,儿童安全性依恋显著调节父母虐待与儿童情绪调节、抑郁等内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8]。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心理控制、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10-11]。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父亲更多关注孩子的行为问题、学业问题等,而母亲更多的是负责孩子的情绪问题,母亲介入孩子的生活层面相对来说比父亲更多、更深入,子女和母亲的关系也会相对比和父亲的关系更亲密。即父子/女关系和母子/女关系在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关系间的调节效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2:亲子关系显著调节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且这一调节效应在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以及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广东省广州地区多所普通中学学生共352人,其中,男生188人,女生164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3.46岁(SD=1.27),年龄范围介于11~17岁。

(二)研究工具

1、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采用Barber编制的父母心理控制量表(psychological control scale—youth self report,PCS-YSR)[4],该量表共包括8个项目,可以测量出被试父母对于被试的心理控制程度,如“父母批评我的时候重提我以前犯的错误”。采用三级评分,1表示“从不”,3表示“经常”。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父母心理控制越多。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7。

2、亲子关系量表

采用张婷丹等人研究中使用的亲子关系问卷。该问卷要求被试分别报告在最近的半年时间里与父亲、母亲的关系质量状况,父子/女关系与母子/女关系项目内容相同,如“你对父亲感到失望吗?”“你对母亲感到失望吗?”等[12]。采用三级评分,1表示“从不”,3表示“经常”。分别计算父子/女关系和母子/女关系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越好。本研究中,父子/女关系和母子/女关系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2和0.75。

3、流调中心抑郁量表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该量表共20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1表示“偶尔或无(少于一天)”,4表示“多数时间或持续(5-7天)”[13]。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该量表在国内外研究中广泛使用,且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4]。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1。

(三)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在征得被试所在学校领导、教师和被试本人的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和中学心理教师担任主试。问卷完成时间约20分钟,所有问卷当场回收并致谢。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统计结果

表1列出了男女生在各变量上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皮尔逊积差相关矩阵。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控制与男女生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父母心理控制越多,青少年的抑郁程度越高;2)父子/女关系与男生抑郁相关不显著,父子/女关系与女生抑郁显著负相关;3)母子/女关系与男女生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二)调节效应检验

鉴于父母心理控制和亲子关系与男女生抑郁关联程度的差异,本研究将分别对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对男女生抑郁的交互效应进行检验。本研究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对这些交互效应进行检验。在每一个方程中,本研究对所有预测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并控制了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

如表2(见下页)所示,本研究首先检验了男生模型,方程1中父母心理控制可显著正向预测抑郁。进一步地,在方程2中,纳入了亲子关系,以及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的交互项,结果发现,父母心理控制与父子关系的交互项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显著。为更清楚地解释上述显著的交互效应的实质,本研究进行了简单斜率检验。即计算出父子关系为平均数正负一个标准差时,心理控制对抑郁的效应值。检验发现,对于低父子关系的男生而言,心理控制与抑郁显著负相关;然而,对于高父子关系的男生而言,心理控制与抑郁显著正相关。

表2 亲子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男生)

注:回归系数采用Bootstrap方法得到;*P<0.05,**P<0.01。

表3 亲子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女生)

如表3所示,在检验男生模型之后,本研究进一步地检验了女生模型。方程1中父母心理控制可显著正向预测抑郁。进一步地,在方程2中,纳入了亲子关系,以及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的交互项,结果发现,父母心理控制与父女关系的交互项以及父母心理控制与母女关系的交互项对抑郁的预测作用均显著。为更清楚地解释上述显著的交互效应的实质,本研究进行了简单斜率检验。就父女关系在心理控制与女生抑郁关系间的调节效应而言,计算出父女关系为平均数正负一个标准差时,心理控制对抑郁的效应值。检验发现,对于低父女关系的女生而言,心理控制与抑郁显著负相关;然而,对于高父女关系的女生而言,心理控制与抑郁显著正相关。就母女关系在心理控制与女生抑郁关系间的调节效应而言,计算出母女关系为平均数正负一个标准差时,心理控制对抑郁的效应值。检验发现,对于低母女关系的女生而言,心理控制与抑郁显著正相关;然而,对于高母女关系的女生而言,心理控制与抑郁显著负相关。

四、讨论

(一)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父母心理控制与男女生抑郁均显著正相关,即父母心理控制越多,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越高。这与研究假设1相一致。这一发现建设性地验证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心理控制也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之下,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往往易转变为对他们心理的控制,导致青少年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而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当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影响到情绪调节,心理需求不能获得满足从而引发抑郁。此外,当父母的管教过于严厉,常以权威决断的形式表现时,使子女往往丧失自主性和自由,这会直接使得孩子产生愤怒、抑郁等消极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其他国家,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具有更多的心理控制。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棍棒之下出孝子”,包括心理控制在内的严厉管教在父母看来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基于这一观念,对子女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无微不至的关心,以至于严厉责备、冷嘲热讽等心理控制现象在中国父母中非常常见,且父母认为是合情合理的。然而,研究表明,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相一致[5],父母心理控制也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父母有必要引起重视,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

(二)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进一步检验了亲子关系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父子/女关系显著调节心理控制与男女生抑郁的关系,母女关系显著调节心理控制与女生抑郁的关系。父子/女关系和母女关系在心理控制和青少年抑郁关系间的调节作用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父子/女关系高时,心理控制与男女生抑郁显著正相关,而母女关系高时,心理控制与女生抑郁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受父母亲不同养育模式的影响,中国文化提倡“严父慈母”、“男主外,女主内”等父母亲不同的教养角色。一方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在孩子心中,父亲比母亲更加权威,高父子/女关系的青少年会受到父亲更多的影响,父亲会给予孩子学业等方面更高的目标和期待,从而使得压力更大,抑郁等消极情绪越多;而母亲的养育方式更加细腻,在心理控制教养方式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多给予孩子情感的温暖和支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因而,高心理控制对高母女关系的青少年抑郁的风险作用不显著,但会显著增加低母女关系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另一方面,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风险效应在父子/女关系好时更加严重,这可能是由于高心理控制(父亲不好的一面)与高父子/女关系(父亲好的一面)两股不同的力量在青少年心中形成了心理冲突,从而增加了抑郁等适应不良[15]。值得注意的是,母子/女关系只能缓冲心理控制对女生抑郁的风险效应,在男生中的风险缓冲效应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母亲与男孩子之间的沟通程度不如女孩子。总之,这些研究发现表明了父亲教养和母亲教养对青少年影响的差异性。

(三)研究创新与教育启示

现有的研究均是从父母心理控制或亲子关系各自的角度去考察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考察了心理控制和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影响,揭示了心理控制影响青少年抑郁因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质量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干预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方面,父母心理控制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父母应该改善教育子女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如果需要矫正孩子的行为问题或提升学业成绩,父母可以增加对子女的行为监管/行为控制,而不能采用心理控

[1]LEWIS A J,KREMER P,DOUGLAS K,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Differential female susceptibility to stressors affecting family functioning[J].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5,67(3): 131–139.

[2]SOENENS B,PARK S Y,VANSTEENKISTE M,et al.Perceived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experiences:A cross-cultural study with Belgian and South-Korea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2,35(2):261-272.

[3]HU J,AI H.Self-esteem mediates the effect of th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on depression[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6,21(6):897-904.

[4]BARBER B K.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J].Child Development,1996,67(6):3296-3319.

[5]SOENENS B,VANSTEENKISTE M.A theoretical upgrade of the concept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Proposing new insights on the basi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Developmental Review,2010,30(1):74-99.

[6]GUTMAN L M,ECCLES J S.Stage-environment fit during adolescence:Trajectories制[7]。另一方面,亲子关系显著调节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风险效应,且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的调节模式不同。良好的母女关系可以缓冲心理控制对女生抑郁的风险效应,而好的父子/女关系会放大心理控制对男女生抑郁的风险效应。因此,对于对女生心理控制较高的家庭而言,母亲有必要致力于建立良好的母子/女关系,增加与女儿的沟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情感支持。相反,父亲应该注意减少会给孩子带来内疚心理的言语和行为,同时给予孩子在自己事务上更多的自主。of family relations and adolescent outcomes.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43(2): 522-537.

[7]尼格拉·阿合买提江,夏冰,闫昱文,等.父母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和间接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3):494-497.

[8]ALINK L R A,CICCHETTI D,KIM J,et al.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process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maltreatment and psychopathology: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emotion regulation[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9,37(6):831-843.

[9]MARSH P,MCFARLAND F C,ALLEN J P, et al.Attachment,autonomy,and multifinality in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and risky behavioral symptoms.[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03,15(2):451-467.

[10]RODGERS K B.Parenting processes related to sexual risk-taking behaviors of adolescent males and females[J].Journal of Marriage&Family,1999,61(1):99-109.

[11]刘海娇,田录梅,王姝琼,等.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1,(6):1403-1408.

[12]张婷丹,喻承甫,许倩,等.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自尊的中介作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5,(2):40-44.

[1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200-202.

[14]陈祉妍,杨小冬,李新影.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43-445.

[15]WIMSATT A R,FITE P J,GRASSETTI S N,et al.Positive communication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child depressive symptoms[J].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2013,18(4):225 -230.

(责任编辑:张建蓉)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dolescent's Depress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YU Chengfu1,WU Qiling1,ZHANG Wei2
(1.School of Educ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School of Psychology/Center for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China)

A total of 352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questionnaire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and explor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Psychological contro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in both male and female;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depression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were moderated by fa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Specifically,psychological control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for adolescents with low fa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However,psychological contro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for adolescents with high father adolescent relationship;3)psychological contro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for girls with low mother adolescent relationship;However,psychological control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for girls with high mo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

adolescent;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depression

B849

A

1006-4702(2017)04-0042-07

2017-06-05

喻承甫,男,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 张卫,通讯作者。Email:zhangwei@scnu.edu.cn

猜你喜欢

男女生母女父子
모녀(母女)간의 어두운 물결
搞笑母女档
卖水果的母女(外二首)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母女小剧场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
学校费心防早恋
父子Pk秀
父子Pk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