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基础知识”专题
2017-08-11潘化兵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100010
●潘化兵/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100010)
“地图基础知识”专题
●潘化兵/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100010)
一、直击高考
本专题对应《课程标准》中的5条“标准”,其中的核心考点为如下3条。
核心考点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考情解读:本考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是与地图三要素相关的基础知识: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图例与注记等。需要掌握的能力主要是: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体现地图的工具性。即在地图上利用经纬网、指向标等辨别方向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网、比例尺等量算(估算)距离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命题视角:本考点的命题视角主要是利用地图,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并运用所获信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即地图是考查地理内容的工具。
核心考点2: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考情解读:本考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图、山峰与鞍部、山脊与山谷、海拔与相对高度、陡坡与缓坡等地理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的能力主要是: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判读坡陡缓的一般过程与方法;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命题视角:本考点的命题视角主要有:基于等高线图的判读,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进行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人类活动的选择等,如水库位置选择、农业区位选择等。
核心考点3: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
考情解读:本考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一是对“地形图”的理解,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二是对“地形”的理解,包括地形的内涵和外延(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需要掌握的能力主要是: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描述区域地形、地势特征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判读等高线地图的基础上,总结判读等值线图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命题视角:本考点的命题视角主要有:基于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主要的地形类型,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分析地形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等。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如图1)
图1
*重点剖析
1.地图三要素
(1)地图上的方向。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多种。熟练掌握不同类型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和技巧,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常需要运用多种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表1)。
表1 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2)地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即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比例尺的大小按比值的大小来衡量。比值大则比例尺大,比值小则比例尺小。
在图幅相同的地图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在等高距相同的地形图上,相同大小和形状的等高线,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形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地形坡度越缓。
(3)地图上常见的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城市、境界线等,都可以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这是图例。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结构的图形及不同字体的文字和数字,这是注记,它们能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数量和质量等基本特征。
2.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海拔(绝对高度)。海拔(绝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平均海平面(又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高度。在地图上表示的高度都是绝对高度,单位是米。
(2)相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或海底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它是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相对高度的起点是不固定的,如山峰高出邻近河谷的高度。相对高度是衡量地势起伏大小的指标。
3.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①地势高低的判断:主要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大小来判定。数值大,地势就高;数值小,地势就低。②坡度陡缓的判断:在同一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在图幅相同,但比例尺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如果坡高(等高距)相等,则比例尺越大,坡度也越陡,比例尺越小,坡度也越缓;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③坡向的确定:在同一坡度上,以高程的变化来确定坡向。如等高线高程为北高南低,则为南坡,反之为北坡。④地形部位的判读如下。
山顶或山峰(如图2a、b):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地方。其判读方法有四种:看高程注记:中部高,四周低;看山峰的符号:有“”标注;看示坡线:示坡线加绘于等高线的外侧;看水系特征和河流流向:河流水系呈放射状,并从中部流向四周。
盆地或洼地(如图2c、d):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的地方。其判读方法有三种:看高程注记:中部低,四周高;看示坡线:示坡线加绘于等高线的内侧;看水系特征和河流流向:河流水系呈向心状,并从四周流向中部。
山脊(如图2e、f):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的部分为山脊。在山脊处将等高线弯曲最大的点连接成线,叫做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如图2g、h):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部分为山谷。在山谷处将等高线弯曲最大的点连接成线,叫做山谷线,也叫集水线,这里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与河流相交时,等高线凸向河流上游地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的部分为鞍部,它位于一组对称的山脊和山谷之间,为山脊的最低部分、山谷的最高部分(如图3)。鞍部因海拔较低,一般成为山口,是公路、铁路穿越山岭的理想地点(可降低坡度)。若鞍部海拔过高,也可以打隧道。
图2
图3
陡崖或悬崖: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如图4)。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陡崖处等高线的条数-1)×等高距≤H<(陡崖处等高线的条数+1)×等高距。
图4
图5
峡谷:一组对称的等高线之间,其海拔从两侧向中间降低的部分,常常位于盆地或谷地的出口处,一般有河流经过(如图5)。
⑤基本地形(平原、高原、盆地、山地和丘陵)的特征(如表2)与判读。
表2 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平原:等高线的海拔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且分布十分稀疏(相对高差一般不大于50米)。
高原:等高线的海拔较高(一般大于500米),而相对高度较小(四周地区等高线较密集,而中部广大地区等高线明显稀疏)。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大于500米),等高线密集(相对高度大,坡度陡)。
丘陵:等高线的海拔较低,分布较稀疏,且等高线的弯折部分较缓和。
盆地:等高线数值四周高、中间低。
4.地形剖面图
(1)地形剖面图的概念。地形剖面图是沿某一特定方向所作的垂直断面图,它可显示地表的起伏和内部结构。
(2)地形剖面图的判读。①判断剖面图是沿什么方向绘制的。②根据地形剖面图的上下弯折和高度表,即垂直比例尺表现的高度,读出沿线经过地区的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状况。③读出沿线地形的分布特征(地势特征、地形的种类及其分布等)。
5.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1)确定水库坝址位置。在不考虑地质等条件下,水库坝址应先在河谷(山谷)或“口袋形”小盆地(洼地)的河水出口最窄处。
(2)确定公路线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线路一般与等高线平行(公路在山区常呈“之”字型弯曲),尽量少穿越等高线和河流;避免通过沼泽、断崖地带。
(3)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等高线稀疏、海拔低于200m的平原地区,宜发展种植业;等高线密集、海拔高于200m、起伏较大的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传统工业宜布局在地形相对平坦开阔、水源充足、资源丰富的地区;高新技术工业宜建在环境优美、阳光充足的地带。
(4)水系水文特征判断。孤立的山体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是河流分水线,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位于河谷的陡崖会形成瀑布;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5)气候特征判断。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盆地、谷地不易散热,易出现逆温而引起冷空气的滞留,从而出现大气污染事件。
*复习策略
1.理解地理概念,落实地理基础知识
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的基础,是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考点涉及的地理概念多,把握地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刻理解地理概念的含义,是学习本考点的基本要求。如地形的内涵与外延,地形部位中的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是进一步学习的主要基础。
2.掌握读图方法,熟练地理基本技能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习的工具。掌握地图相关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地图来学习地理。为此,掌握并熟练读图的一般方法,掌握地理基本技能是本考点学习的重点,也是高三地理备考的关键。
基于本考点涉及的课标点,主要判读方法如下。
(1)在极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在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读方向的方法如下。看准极点定南北:离北极点相对近的为北,相对远的为南;离南极点相对近的为南,相对远的为北。分清自转定东西: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可先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再定东西方向。从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因此,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时,还必须选择劣弧段(两点之间的经度差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方向来定东西方向。
(2)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从理论上讲,任何等值线都应当是闭合曲线。若局部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与相邻两条等值线中数值较大的一条相同,则局部闭合等值线内部的数值一定高(大)于该数值(“大于大的”或“高于高的”);若局部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与相邻两条等值线中数值较小的一条相同,则局部闭合等值线内部的数值一定低(小)于该数值(“小于小的”或“低于低的”)。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2016年全国卷Ⅰ)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图6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方法技巧
本题采用简洁的文字、图像(区域等高线图)为情境内容的呈现方式,从地理基础知识层面,考查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从地理技能层面,考查获取和解读文字、图像(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过程与方法;从地理观点层面,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从核心素养层面,主要渗透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做本题的思维过程有两条路径:一是综合的思维过程,即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堪察加半岛突出的地形特征,再说明这些地形特征对区域气候差异的影响;二是采用分析的思维过程,即根据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先判断堪察加半岛有哪些气候差异,再说明这些气候差异中与地形相关的内容。由于堪察加半岛的气候差异既在文字信息中呈现,也在图中有提示(火山的高程),因此做本题最好是进行两种思维过程的综合,全面而有主次地建构答题模板。
最后,书写答案要注意地理术语的规范使用,如季风、地形高差(相对高度)等;地形与气候差异之间逻辑关系的正确表达等,以呈现规范、科学、简洁的文字表达能力。
基于以上做题过程与方法的阐述,可以发现做本类试题的方法技巧是:①重点分析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即地形特征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②描述区域地形特征的思维过程是:地形的类型特征,若地形以山地为主,需要描述走向特征;主要地形的分布特征;地势特征,包括起伏特征、平均海拔特征、倾斜特征等。
*训练拓展
图7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7
(1)说出图中AB线所示地形部位名称,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
(2)一组老人在①、②两条徒步登山线路中,选择②线路登山。说出选择的理由,并估算②线路的相对高度和水平距离。
(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
(4)简述在地形影响下,图示聚落和道路的分布特点。
参考答案:
(1)山谷;等高线弯曲,且向海拔高的方向凸出(2)②线路经过的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更省力;相对高度为320~480米;水平距离约3千米 (3)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起伏较大 (4)西北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密度大;道路密集(线路长);东南部山区:没有聚落分布;道路稀疏(线路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