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南开国文教师孟志荪》有感

2017-08-10王春苏

文学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一直为我们今天所关注并不断研究与借鉴,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各领域卓越的学者、大师,这些与民国时期优秀的学校教育、优秀的教师当然是分不开的。孟志荪老师是民国时期南开中学的国文教师,他的教育、教学很有特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南开学子。本文是以《南开国文教师孟志荪》这篇文章为基础,在阅读之后融入自己的思考,具体分析孟老师选编的教材、课程设置等特点,对其教学方法也有总结和研究,以此吸取其中有益之处,为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孟志荪 国文教材 课程设置 讲课方法

周汝昌,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中国著名红学家,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齐邦媛,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很多种,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广介绍到西方世界,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著有回忆史著作《巨流河》。杨明远,著名翻译家,编有外国史类书1000余万字、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十几种500余万字。这些名家曾经求学于南开中学,在他们心中,有一位极具魅力的老师,对他们求学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就是孟志荪老师。

孟志荪老师影响了一代代南开学子,是民国时期语文教师的范本,他的教学方法和态度无疑是民国教育的一个缩影。

从教材来看,国文教科书,从初一到高三,六年十二册书,主编者就是孟老师。初中时选文由浅入深,白话文和文言文并重,收录许多“五四”以来的作家佳作。高中课本相当于中国文学史的选文读本,从《诗经》到民国,梳理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选取代表性作品。这种中国文学史选文读本的编写方式,其实和我们现在大学中文系的教材设置相似,历时角度,以时间为顺序呈现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文学史,通过名篇选文的学习,理解和把握文学中的精华与时代流传的佳作,在学习中感受前人的思想,取其精髓,融汇个人见识,提升见解与境界,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教育、获得提高。这种系统学习中国文学史及作品的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真的很重要。

对比今天的教材,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同。以高中教材为例,我们的人教版教材的必修部分,以文体划分单元,古文是一个单元、诗词一个单元、散文一个单元,以不同的文体作为学习内容,注重不同文体下的语文学习。选修部分也是以题材、作品特点分类。苏教版的高中教材,必修部分以主题为单元,注重内容与思想性,选修部分以题材分类,不过在唐诗、宋词方面以史学的方式设置,注重诗词的系统性、发展性。现在的教材,在文体、主题、题材上的设置使语文教材呈现丰富,但是这种设置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系统性不够,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学发展脉络,只是知道作品,但是对文学的发展演变没有明确的认识,比较混乱。而孟志荪老师编寫的国文教科书,很好地把握住了文学的基本特点,系统性、历时性,按照文学发展顺序,帮助学生理清文学演变历程,对于学生历时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

另外,选文中白话文和文言文并重,有许多民国时期的优秀作家作品,可见,孟志荪老师在选文的选取上,并不是只注重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有时代之眼光,不与时代发展脱离,注重学生现代思维的培养和学习,白话文的选择收录,不仅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环境相贴近,对于学生现代观念与思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

从课程设置看,设有选修课,并且一直开设到高三,给学生开《诗选》课、《词选》课,设置选修课,和现代大学的设置差不多,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需求和选择,注重深度学习。开设《诗选》、《词选》,将诗和词系统、深入地讲解,专业性更强,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兴趣和爱好而学习,而不是以分数、升学、工作为目的。

从讲课教学看,孟志荪老师真的热爱文学,热爱他教的课,全身心投入。一口津腔吟诵“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在讲杜甫诗的时候声泪俱下,把学生带入幽愤悲伤的氛围中,带领大家用心体会杜甫的心境。真的就像齐邦媛女士说的那样,如此悲伤而又如此独特。孟老师善于启发学生,观点创新独特,用《西厢记》里的句子来为《诗经》做注脚,从一种全新的角度与观点出发,抛开政治、礼教的解读,以情诗定位《关雎》、《静女》、《湘君》、《湘夫人》等,这种解读对学生的启迪无疑是巨大的,将学生引入另一个思想高地,更具创新性,不是按照传统的说法与教条式的讲解,而是注重人的生命情感的连通,这样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是触及心灵的。孟老师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中国经典。讲庄子的《逍遥游》时,简洁地一字概括出孔子、孟子的思想特点,对于庄子的介绍,“拥抱了全世界”,简明、易懂而又准确地指出庄子的特点,使学生瞬间明白了庄子的特质,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引起学生继续学习兴趣。在给学生解释“诗言志”时,以刘邦的《大风歌》为例,生动简明地解释了“诗言志”的含义。对待学生,采用的是鼓励教学,欣赏的角度看学生,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赞不绝口,不断地肯定、鼓励、赞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对国文的热爱。

当然在我看来,孟老师的教育方法仍然有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编选国文教材时,对曾国藩、王阳明的文章不选或者很少选,这点从政治层面看, 没有选蒋介石欣赏思维曾、王的文章,不与政治挂钩,但是从文章本身来看呢,曾国藩、王阳明的文章无疑在思想、文体上对学生都是有启发的,不能因为为了避开政治干脆把文章本身否定了。在选材时,基本上都是文学的作品,在思想和人文性上,对学生的教育是足够的,但是语文学科毕竟不是完全的文学课,尤其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沟通、交流、表达的能力也是必须的,在这方面,孟老师的教材似乎没有重视这一点。另外,大量作品的学习、大量选修课的设置,对于今天高考制度下的语文教学是否适应,会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孟志荪老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是民国教育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吸取其中积极、有益的地方,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傅国涌.民国的国文教师[J].名作欣赏(上旬刊),2016(6).

[2]翟志峰,王光龙.民国时期(1923-1949)语文课程标准研究[J].语文建设,2013(31).

[3]庄东明.民国中学语文选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4.

(作者介绍:王春苏,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商英国标》下地方二本院校的差异性商务英语教学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中本衔接办学模式中职阶段环艺专业课程设置与研究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