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新探

2017-08-10代雨薇

文学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语音教学对外汉语原则

内容摘要:语音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是学习汉语、运用汉语、与人沟通的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虽然专家学者们见仁见智,但却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是一直在不断探索中。本文拟主要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包括音素教学中声母、韵母及声调的教学,语流音变教学的必要性及教学要点,不同国家学生在语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学生本身及教师的应对策略,以及语音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等,以期能给学习者和教授者以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音教学 策略 原则

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在经济方面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是全球综合实力最强且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政治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鼓励企业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鼓励其青少年学习汉语,像泰国等国家甚至从小学至大学阶段都设立了汉语必修课。为了传播汉语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国家专门成立了汉语推广办公室,并在世界多个国家成立孔子学院,现在孔子学院总数已达到将近500所,遍及世界134个国家。学习汉语不仅是一种流行趋势,更是现代跨国企业中对外籍员工的基本要求。总之,汉语学习已成为一种热潮。

在汉语的学习中,语音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是学习汉语、运用汉语、与人沟通的基础。在语音教学中,不同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不同的,且针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学生,不仅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求教师能发现学生发生偏误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根据学生母语的特点巧妙地变换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又快又好地学习汉语。这是本题目研究的意义所在。

本文主要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包括音素教学中声母、韵母及声调的教学和音变教学中变调、轻声、儿化的教学,并研究不同国家学生在语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学生本身及教师的应对策略。

一.音素教学

(一)声母教学

声母是指音节开头的辅音。现代汉语中有22个辅音,其中有21个可以做声母,这21个是b、p、m、f、d、t、n、l、g、k、h、j、q、x、zh、ch、sh、z、c、s、r。这些声母按发音部位可以分成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前音(j、q、x)和舌面后音(g、k、h);按照送气与否可以分为送气音(p、t、k、q、ch、c)和不送气音(b、d、g、j、zh、z)。

在这些声母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清音与浊音、zh、ch、sh等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首先是不容易理解,有些国家并没有类似的音素,所以学习起来很困难;其次是不容易学习,气流的强弱、舌头的平卷都会影响声母的发音,稍微错一点,就会变成另一个声母,与韵母拼合时意思也會改变,因此,教师遇到这几组声母时应灵活教学,注意教学方法。

1.送气音与不送气音

在教学过程中,多数声母可以通过“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记忆”的方法来学习,但是一些声母对学习者来说确实不易掌握,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对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与掌握,例如,在做调查时,各个国家的学生都反映出b、p、d、t、等音不易学习,这些就是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问题。发送气音时,肺部呼出的气流较强,能听出明显的气音;发不送气音时,肺部呼出的气流较弱,不能听出明显的气音。在学习时,学生可以把手或者一张小纸片放在嘴前,发送气音时可以明显感受到气流更强。另外,若学生找不到送气音的感觉,教师可以模拟说悄悄话的情景让学生找到送气音的感觉。

2.清音与浊音

另一组学生不易掌握的音是清音和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是浊音,不振动的是清音。在学习声母时,不仅是外国学习者,就连很多中国的学生都不知道为什么b、g、d这些音是清音。事实上,除m、n、l、r外,其他音都是清音,在单独发这些清音时,声带是不震动的,只不过为了方便区分,我们在教学时在声母的后面加上了o、e、i等元音,称其为呼读音,又叫教学音,如发b[p]和p[ph]时,二者只是送气的强弱略有不同,听觉上不容易分辨,因此在教学时加上o这个元音,读成bo(剥)和po(泼),更容易学习也容易分辨。在教学时,教师不必给学生讲解此原理,只需按拼读音节教学即可。

3.zh、ch、sh的发音

在学习声母时,还有一组音是学生不易学习的,这就是卷舌音。很多国家都没有卷舌音,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刚开始接触汉语的学生在学习zh、ch、sh时会发成z、c、s,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反复练习,配以图片讲解平舌音和卷舌音的差别;然而学生理解后发音会变成类似j、q、x却又不是j、q、x的音,即其模仿难以到位。卷舌音需要借助“听—讲—说”的方法进行长期的学习和练习,不能急于一时,否则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4.其他发音

此外,有个别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发个别声母时有困难。

首先是b、p、f的混淆。韩国学生在学习f时常发成b或p,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是韩国的发音中没有唇齿音,所以遇到f时,韩国学生习惯用b、p代替。这个特点也很容易体现在韩国人学习英语中,如friend会发成[phrend]。[1]因此,在教授韩国人f时,应先让学生明白二者的区别,然后用手顶住上唇,防止上唇与下唇接触,再用上齿咬住下唇,慢慢送出气流,发出f音。

其次是zh、ch、sh与z、c、s的混淆。有很多留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发出zh、ch、sh,但却容易和z、c、s混淆,在中国的不少方言中也存在这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助声韵拼合规律来分辨,记住z、c、s可以和哪些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哪些韵母相拼,如zh、ch、sh可以和ua、uai、uang相拼,而z、c、s却不能(参见“zh、ch、sh和z、c、s对照辨音字表”)。[2]

(二)韵母教学

韵母是指一个音节声母后面的部分。现代汉语中共有韵母39个,其中包括单韵母10个(a、o、e、i、u、ê、ü、-i、-i、er),复韵母13个(ai、ei、ao、ou、ia、ie、üe、ua、uo、uai、uei、iao、iou)和鼻韵母16个(an、en、uan、ian、üan、in、uen、ün、ang、iang、uang、eng、ueng、ing、ong、iong)。

由于韵母中复韵母较多,单韵母较少,且复韵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母构成,发音由一个单韵母向另一个单韵母快速过渡,因此,对学生来说舌位、口型很难掌握,其中较难掌握的是ü与复韵母的发音、前后鼻音的区分,以及ong和eng的辨正。

1.ü的发音

在韵母教学中,最普遍的问题是ü的发音,舌位不准确。学生发ü不准确时,可以采用唇形变化的方法试一試,即先发i的音,然后保持舌位不变,将唇形慢慢由展变圆,这样就变成ü的发音口型了,[3]在变化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保持气流和声音不停,这样就可以感受韵母的变化过程,不仅有利于理解ü的发音过程,更有利于在学习复韵母时理解从一个韵母的发音到另一个韵母的发音的过度。

2.前后鼻音的发音

在学习韵母时还有一组音不易掌握,这就是前后鼻音。前后鼻音的差别在于口腔发音时闭合的位置不同,例如,发an时,是从a音逐渐过渡到n音,口型较扁,发音结束后,舌尖与上齿龈接触;而相对的后鼻音ang是从a音逐渐过渡到ng音,口型与an相比较圆,发音结束后,舌根与软腭接触。这就是前后鼻音的主要区别,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先用舌位图或者手势进行讲解,并利用夸张法夸大发音以比较二者的不同,让学习者先在脑海中留下印象,这样在进行发音练习时,学习者也采用夸张的发音方法,就会刻意注意发音的部位,有利于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前后鼻音进行区分。

3.复韵母的发音

在作者所做的调查中,留学生普遍反映复韵母是韵母学习的难点,在老师的讲解后,学生们可以理解发音的过程及舌位的变化,但是在发音时一是自己感觉很别扭,二是发音与老师的发音不同,听起来相似却又不一样。这个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学习者发音的开口度和口型舌位不到位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小镜子,学习时,学生先看教师发音的口型和开口度,学生在模仿时可以对着小镜子,看看自己发音时的口型及开口度是否到位。其次,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还有发复韵母时由一个元音向另一个元音过渡的速度不够。复韵母的发音方法是由一个元音的发音快速向另一个元音的发音过渡,在快速过渡中,有一些音的发音轻重会不太一样,一般组成复韵母的元音的发音不重要,重要的是几个元音相拼所成的音,构成复韵母的元音单位只起拼合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复韵母时,可以以韵母相拼的形式教学,例如教授uao这个复韵母时,先教授ao的读法,再采用u-ao-uao的教授方式,为了教学生动且易于理解,教师甚至可以设置情景,举出口语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的找到这个韵母发音时的感觉。

4.ong和eng的辨正

在我所做的调查中,有位非洲的留学生还提出ong与eng这两个音不好分辨,例如“大风”不知道应该读feng还是fong,“朋友”应该读peng还是pong。这两个音确实相似,不利用理论知识很难给学习者讲解明白,可是如果加入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则会使学生更加迷惑,所以在学生遇到这两个音混淆的问题时,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即记住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律中唇音b、p、m、f不能与ong相拼,所以遇到这四个音时,只需将ong换成eng就好了。[4]

(三)声调教学

声调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主要由音高构成。

1.声调分类

汉语的四个声调分别是:

阴平(第一声):调值55,即音高从5度到5度,没有升降变化,声调高而平,因此又称“高平调”。例如“mā(妈)、chī(吃)、tiān(天)、gāo(高)”等。

阳平(第二声):调值35,即音高从3度到5度,声调由中向高升起,因此又称“高升调”。例如“ér(而)、yáng(杨)、háo(豪)”等。

上声(第三声):调值214,即音高从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声调先升后降,因此又称“升降调”。例如“hǎo(好)、yě(也)、kěn(肯)、yǔ(语)”等。

去声(第四声):调值51,即音高从5度降到1度,声调从最高降到最低,因此又称“全降调”。例如“bù(不)、bèn(笨)、hàn(汉)、mù(目)”等。

汉语声调的特征总体可以概括为:平、升、曲、降。

声调教学在语音教学中是重点和难点,因为在汉语中声调不同,则所说话的意思也就可能不同,例如:“这是衣服。”若“衣”的声调误读成阳平(第二声),则就变成“这是姨夫。”语义和语用都出现了变动。又例如chī(吃)--chí(迟)、tīng(厅)--tíng(停),声调不同,意义也变了。

2.声调偏误原因

声调教学之所以于学习者很难,于教授者也很难。在学生学习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错误,但这些错误大致都归为两类:其一,是学习者在学习时很难准确的把握音节中声调的发音,在调值上有偏差,即音高达不到普通话的要求;例如,将阴平的调值读成33或44;将上声的调值读成324等等。其二,是学习时调类出现混淆的情况,例如将上声(241)读成阴平(55)、阳平(35)或去声(51)。[5]而造成这两类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受母语的影响:学生母语中没有声调,因此受母语的影响,在学习汉语声调时掌握不好音高,最常见的问题是音高达不到要求,例如将55调读成44或33调,读出来是平调,但是听起来和普通话不一样。二是受其他外语的影响:学生接受其他第二语言学习时受其影响,在学习汉语时产生迁移,与汉语的声调产生混淆,对声调学习造成影响。三是受使用环境的影响,一些留学生到中国后,在不同的省市学习汉语,虽然学习的是普通话,但日常生活中受当地方言的影响,不知不觉间对汉语中一些音节的声调产生了混淆或发音时读音不到位。四是受教师的影响,[6]有些教师只教授了声调,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或练习情况关注不够,使得一些学生前期虽然学会了,但由于教师的疏忽,缺乏练习,导致对声调的掌握不准确。

3.声调教学方法

那么,我们研究出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也知道了这些错误出现的原因,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完善呢?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是最常见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会使枯燥的语音学习更加缺乏趣味,学生也不易记忆,因此,在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读音教学之后,还可以采用一些更有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必须要向学生讲明每个调类的调值走向,可以借助五度标记法,也可以借助画图的方式。例如:

作者在小学学习声调时,老师采用了这种画图的方式,又配以“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的儿歌,使人对那节课的印象非常深刻,记忆犹新。因此在给学生上课时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内容更生动一些,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除了图示法,还可以采用四声连读的方式,在学生学会基本的发音之后,将四种声调连起来读,例如,chī(吃)、chí(迟)、chǐ(尺)、chì(赤)。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说话或朗读时连读的声调是什么样的;在四声连读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用手或者头描绘声调的走向,这样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声调的记忆。

另一种方法也很有效。在声调教学时,不同的声调可以放在不同的语境中教学。音节有四个声调,句子也有四个语调,这四个语调恰巧也是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一般用来表示疑问、惊讶的语气;降调用于陈述、感叹等语气;平调一般用于不带感情的叙述和说明;曲调则表示厌恶或讽刺的语气。若学生一时感受不到声调的变化走向,则可以将语调代入至声调学习,例如,若欧美学生不能正确模仿教师阳平的发音,可以举英语“what?”的例子,这个句子在英语中常用于惊讶或疑问,然后保持语调不变,换用汉语中的一个音节代替英语单词,例如“what?”→“什么?”(“么”是轻声,不起作用。)学生就可以慢慢找到阳平的发音感觉,且这个单词的意思与“什么”的意思正好接近,方便学生记忆。又例如英语中“Are you…?”这两个单词的连读与汉语中上声的发音很像,采用替代的方法也可以使学生找到上声发音的感觉。但语调与音节的声调毕竟不同,有很大差异,因此这个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只适用于下了很大的功夫却依旧找不到声调的发音方法的学生。

另外,在说话或朗读时,声调的连读或变化,即音变,使得声调更加难掌握,这也成为了声调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二.音变教学

普通话的音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词语规范所要求的音变,主要表现在轻声和儿化词中,我们称之为轻声、儿化音变。另一类是语流连读中所发生的自然音变,如连读变调与连读变音,我们称之为语流音变。

(一)连读变调

在语流中,音节与音节相连可能会使声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声调就叫连读变调。连读变调主要有上声相连变调和“一”“不”变调,虽然这两种连读变调是两大难点,但是这些音节在什么情况下变成什么声调却都有规律可循,教学时教师需将音节变调的条件为学生讲解清楚,学生记忆并多加练习。然而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单读这些变调的生词时没什么问题,而在正常的交流中问题却显现了出来,说话时依旧“洋腔洋调”。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音变的规律,而在平时的交流中,学生在说话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这些变调规律上,即没有意识到他所说的话中有音节需要变调。因此,在连续变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句子作为例子让学生多加练习,例如:“一碗米饭。”“一个馒头。”这两句话不仅可以大致概括“一”的音变情况,两相对比,且这两句话也是日常生活总可以用到的,这样在交流时学生就可以流利地使用这些句子。原因二是有些教师认为变调是中国人在说话时自然产生的一种状况,学生在中国学习的时间长了,与中国人交流的比较多之后就会“耳濡目染”,因此并不把连读变调作为重点教学。然而,汉语的变调虽然有规律可循,但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律,中国人尚且说不明白,何况是外国人呢?如果变调再遇上方言,恐怕学习汉语的人会更头疼了吧。

(二)轻声

在词或句子中,某些音节往往会说(或读)得相对轻而短,以体现某些词义或语法功能,这一现象叫“轻声”。轻声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发音,但它并不是独立于四种声调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对原先声调的特殊音变,虽然发音时又轻又短,但与不同声调连接时其调值也不相同,阳平之后的轻声降调起点较高,阴平之后次之,去声之后的最低,而上声之后的轻声音节调值则是一个短促的高调。学习者在学习时必须要了解什么样的音节用轻声,因为轻声在普通话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是区分词义,如“东西(指方向)----东西(指物品)”。二是区分词性,如“地道(名词,指地下通道)----地道(形容词,指人实在、够意思)”

在学习时,让学生难以掌握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輕声,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声调为类目给学生总结一些经常使用的轻声词语,让学生在牢记这些词语的发音时慢慢找到轻声的语感。

例如:

阴平:妈妈、出去、东西

阳平:爷爷、琢磨、停下

上声:姐姐、想想、恶心

去声:爸爸、问问、漂亮

(三)儿化

在普通话中,某些词在口语中往往要带上一个词尾“儿”,以表示某种词义色彩或有关功能,作为词尾的“儿”不自成音节,也不是一个音素,只是词尾所在音节发音时的一个伴随的卷舌动作,这一语言现象叫做“儿化”。儿化与轻声一样是汉语中独特的发音现象,不仅在不同的韵母之后会发生不同的卷舌变化,更能表示区分不同的词性、词义或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

学生学习儿化音时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不是发音时舌位不准确,就是听起来让人感觉不舒服,主要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把儿化韵分开读,使儿化韵成为两个独立的音节,二是在发音时没有发出儿化,即学习者没有掌握发儿化音的方法。当教师遇到这两种情况时,首先采取教师示范、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尽量准确地模仿发音;其次要带领学生长期、刻意地进行练习,教师与学生不断地总结经验,最终掌握儿化韵的发音。[7]

三.语音教学的原则及方法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的原则,各家说法不一。刘珣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提出了七条原则,现结合作者所做的调查和实际状况逐一对这七条原则展开论述。

(一)基本教学原则

1.短期集中教学和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

短期集中教学是指在汉语学习的初始阶段,专门有一段学习者学习语音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首先不仅要侧重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训练,强调声韵调的准确性,还要重视语音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让理论知识先行,先对学生讲解发音时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舌位和唇形等,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示范发音并带领学生练习;其次要注重句子的整体训练,强调自觉模仿、反复实践,使语音基础坚实牢固。长期严格要求是指语音学习阶段完成后,不能对语音问题有所忽略,在其他语素的教学过程中或日常生活中仍要注意声韵调的发音准确性问题,以免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生疏。这条原则可以避免学生在语音学习时对知识理解有些模糊,也可以使学生在整个汉语学习过程中形成一条结构鲜明的知识链。

2.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

所谓音素教学,是指语音训练从汉语的声韵调的单项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词组、句子和会话练习。音素教学强调语音教学从音素入手,目的在于打好学习者的语音基础;而语流教学强调语音教学从会话入手,音素的学习和纠正都在句子中进行。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各的好处,音素教学有利于对各项语言要素的牢固掌握,语流教学有利于培养交际能力,因此在语音教学中,要将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既不放松语言要素的学习和掌握,也不忽视会话能力的培养,使语言表达自然流利、发音准确。

3.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

在汉语教学中,对比分析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语言分析方法。在对比中,不是只有不同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母语中有而汉语中没有、母语中没有而汉语中有、或者在两种语言中皆有而分布或使用方法不同的知识点都是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首先将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在教学时可以将两种语言不同点的对比给学生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二者差异,易于学生在对比中掌握汉语。

4.声韵调结合教学,循序渐进

声母、韵母和声调是构成汉语音节的三个要素,若想构成汉语中的各个音节,离了谁都不行,因此,声母、韵母和声调在分别学习之后,将其结合起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结合时,既要注意循序渐进,又要注意组合教学。例如,将一个音节拼合起来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学习时,应先复习这个音节中声母、韵母和声调分别的读法,然后再声母+韵母+声调拼合而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将难点分散开教学。然而又要注意组合教学,例如,ü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很难掌握,但是如果将其与i放在一起学习就会比较简单了。

5.听说结合,先听后说

学习一种语言时,听和说是不能分开的,因为在最初的学习中,最简单而直接的办法是模仿,即先听老师的发音,然后自己进行模仿,这就是听与说的结合。一首歌听得多了自然就会唱了,一篇文章听得多了自然就会背诵了,因此在语音教学中,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后,要先做发音的示范,这时学生不必急于模仿,先听老师的发音,在脑中进行分析,自行理解后再模仿,效果会更明显一些。

6.以模仿、练习为主,语音知识讲解为辅

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模仿和训练,虽然也要进行语音知识的讲解,但知识讲解只起辅助作用,如果不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就会似懂非懂,不能完全理解;相反,理论知识是很深奥的,如果進行过多的语音知识讲解,会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混淆,甚至不能理解所讲的内容,且理论总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讲得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7.机械练习与有意义练习相结合

要想掌握好汉语,大量的练习是不可避免的,教学之初可以采用机械练习,如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或者学生就某一部分内容自己进行练习,教学时往往是一课时的知识学习配合几个课时的练习,这样的练习非常有必要,可以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讲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掌握地更加牢固,尤其是声韵的学习,在后面进行的词汇学习、语法学习以及汉字学习时,声母和韵母的使用频率就会降低,而这种反复的练习会使知识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当所学知识已经有所掌握时,可以加入一些有意义练习,因为如果一味地进行机械练习,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还会产生“学习汉语很容易”的想法,不利于日后较难的知识点的学习。而在进行了有意义练习后,由于穿插了一些日常交际中能用得到的语句,会带动学生尝试口语交际练习。

(二)其他教学原则

除却以上最基础、最重要的原则以外,还有一些原则是教师在语音教学中应理解并灵活运用的。

1.语音教学与词汇教学相结合

我们总是告诉学生汉语是很容易学习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汉语学习的过程确实是枯燥的,尤其是对一些冲动型的学生,他们总希望尽快地取得学习的成效,因此一味地进行单项训练会让这类型的学生对学习汉语失去兴趣。因此在语音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语音教学与词汇教学相结合。例如,在教授声韵拼合时可以结合一些简单的词汇,如“爸爸、妈妈”。这样学生在语音学习时还学会了简单的称呼语或日常用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的语言要适当

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是对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教师的语言将被学生模仿,会对学生的口语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要适当,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语言教学。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教师的语言应简短精炼,不说废话,语速尽量慢,口型尽量夸张,目的语与母语可以同时使用。对于中级阶段的学生,教师的语言应该结构完整,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句型结构,此外应语速保持中速,以目的语为主,可以用母语作辅助。对于高级阶段的学生,教师的语言应由正式性、规范性变为随意性、交际性,全目的语教学并使用一定的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古语等常用语,语速正常,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趋于口语化,并能尽量地理解汉语口语的意义变化。

(三)教学方法

1.模仿法。模仿法是语音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简易方便,通过听觉与视觉的配合来接收知识,然后通过大脑进行分析比较,最后通过模拟将其表达出来。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但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起来。

2.演示法。基本不需要教师讲解,通过教具等直观的演示即可以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舌位图讲解发音部位,既简便又容易理解,若使用“舌根、上齿龈”等名词反而会使学生糊涂。

3.对比法。为了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以突出重点和难点,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也可以将易混淆的两个音放在一起对比教学,以突出二者的不同。

4.夸张法。我们在日常交流时,为了简便,每个音的发音并不是很到位,然而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在发音时应尽量夸张,一方面为了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观察发音的舌位与唇形的变化。

5.手势法。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势讲解发音方法和部位。例如用手摆出口腔的样子,通过手的摆放模拟发音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手的动作强调发音时的重点,例如在学习声调时,教师的手可以模仿四声发音的走向,以强调发音要领。

四.结语

本文通过抽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及统计归纳法对本校不同地区的留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从声母、韵母、声调、音变四个方面分析研究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教育,我们不能说固定使用某种方法,也不能发明一种完美无缺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研究,也可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完善对外汉语教学,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发展。

注 释

[1]冯越鹏.汉韩语音对比及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的偏误分析[D].辽宁.辽宁大学.2014.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9.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8.

[4]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8.

[5]施艾拉.以卢干达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音偏误和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4.

[6]施艾拉.以卢干达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音偏误和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4.

[7]劉思妤.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语音教学[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3.

参考文献

1.赵金铭.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2.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毛世桢.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测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何平.汉语语音教程(基础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江晓丽.美国大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仇鑫奕.外国人汉语发音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8.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9.刘思妤.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语音教学[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3.

10.冯越鹏.汉韩语音对比及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的偏误分析[D].辽宁:辽宁大学.2014.

11.魏梦媛,浅谈对外汉语语音教学[D].河南:郑州大学.2014.

12.施艾拉.以卢干达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音偏误和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4.

13.吴碧莹.泰国中学生初级阶段汉语语音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辽宁:大连外国语学院.2014.

(作者介绍:代雨薇,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语音教学对外汉语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