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采悲剧观视野下《伊利亚特》的英雄主义

2017-08-10朱伟健

文学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尼采

朱伟健

内容摘要:尼采的悲剧观源于酒神精神,发展于叔本华。主要内容在于“自由”“超人”以及“权力意志”等,肯定狄奥尼索斯的酒神情态,削弱理性,以欲望为动力,通过努力奋斗积极进取而捍卫自身权力以及获得征服的愉悦感。《伊利亚特》的英雄们也显露出了这一点。

关键词:尼采 悲剧观 伊利亚特 英雄主义

一.尼采的悲剧观与《伊利亚特》

尼采的很悲剧观源于古希腊的酒神,发展于叔本华。对于古希腊文化中的悲剧精神,尼采提出了两个概念:日神情态和酒神情态。简单来说,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迪奥尼索斯之间,一个象征生命意志,一个象征社会意志,尼采认为前者是静穆的美,是人以理智的观察世界的态度,而狄奥尼索斯的酒神情态,强调生命意志,他是人创造世界、创造人生的动能。叔本华认为痛苦是意志能动的必然结果,肯定了痛苦存在的意义,并且反对自杀走向洞明之境,是叔本华理论的三部曲,与其说叔本华是悲观的倒不如说是一种臻入贤者的达观,这是和日神情态相似的,但这种缺乏进取精神,尼采认为叔本华生命意志是悲观认知后采取的消极行为,意志是痛苦的源泉,只有消除意志才能解脱。因此,叔本华选择了短暂的逃离、忘却,慢慢向宗教靠拢,陷入了虚无主义。而尼采在此基础上更认可酒神情态,尼采的生命意志更为积极主动,就算生命注定会是以悲剧收尾,但也要努力乐观地活着。他认为对于磨难危险应该强力的抗争,不妥协,在对抗中彰显生命的物质形态,锤炼生命的韧性,使生命更加有张力,而非消极以待。只是尼采往后的认知过过犹不及,认为感性大于理性,主张“超人”哲学,夸大个人的意志能动性,个人的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尼采主张极富欲望的权力意志,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这种权力意志把人的欲望作为源动力,追求绝对自由的快感,以毁灭来抗争生命,升华生命。尼采这种悲剧观并不像叔本华的静穆美和儒释道精神,通过修心修身来对抗命运,而是直接毁灭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只是权力永远只属于少数人才能掌握,叔本华是从更深次的追求精神的愉快,以对抗消除人生的烦恼。尼采加以继承,但把他们分离出来,突出强化了愉悦,一种直觉本能的愉悦。不管是破坏重生让自己愉悦还是纯粹满足自己的欲望让自己愉悦,这都需要权力,权力越大,就可以让自己有更多使自己愉悅的选择和能力。而《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主义其实本质上就是尼采超人哲学,热情狂放的权力意志的外化。

《伊利亚特》全诗二十四卷,是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作品的故事情节。故事的起因史诗里虽然没提到,但通过希腊神话我们可以知道起因是因为“金苹果的纠纷”。希腊与特洛伊为争夺希腊美女海伦的战争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希腊联军的主将阿喀琉斯要求主帅阿伽门农归还自己的女俘——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祭司的女儿,因遭拒绝而愤怒退出战场。失去阿喀琉斯的希腊联军节节败退,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率领军队将希腊联军一直打到海边,阿伽门农见势不好向阿喀琉斯示弱妥协,希望来助战,但遭到阿喀琉斯的拒绝。

阿喀琉斯的好朋友帕特洛克斯借用阿喀琉斯的盔甲带领士兵出站,特洛伊人以为是阿喀琉斯重新走上战场军心大乱,连连后退,但后来帕特洛克斯被赫克托尔杀死在特洛伊城下,其战具和盔甲也落在赫克托尔的手里,这引起了阿喀琉斯的第二次愤怒。金匠神又为他打了一副盔甲,重新走上战场的阿喀琉斯疯狂地向特洛伊军队进攻,所向无敌。战争的结果是赫克托尔壮烈牺牲,阿喀琉斯将其尸体绑在战车上绕城跑了三圈,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洛玛刻在城楼上见此情景当场昏倒在地。后来特洛伊的老王普利姆趁黑夜赶到希腊军营求和,索回了赫克托尔的尸体,史诗在赫克托尔庄严的葬礼仪式中结束。

二.尼采悲剧观下《伊利亚特》的英雄主义

《伊利亚特》是一部典型的古代英雄史诗。它没有描写十年战争的全过程,只截取了最后几十天的事件。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史诗歌颂了英雄们攻城夺煲的勇敢行为和英雄业绩,从而也展现了古希腊民族的光辉事迹和对集体的责任感。

双方氏族领袖的英雄品质受到了充分的歌颂。为了战争的胜利,氏族要求领袖必须具备个人品德,一是杀敌致胜所需要的勇敢机智,二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无论是希腊联军中的阿喀琉斯还是特洛伊军中的赫克托尔都是不怕牺牲、骁勇善战的英雄。尼采肯定狄奥尼索斯情态,所谓“强力意志”就是生命力的凝缩;所谓“自由人”就是摆脱理性束缚,回归狄奥尼索斯情态,掌握自己的人;所谓“自利主义”,以及“超人”都是肯定狄奥尼索斯情态,削弱理性。尼采既肯定了死的必然性,但更肯定了生的必然性,如果说,叔本华是人发现生命本身无意义,但又能在勘破谜底之后,与否定中求生的意志过程中获得清澄明净的快乐,尼采则肯定人生命能够从生命现象层出不穷的痛苦中发现生命意志的强大,从而展现出英雄主义的潜能和“超人”的观念。如:

阿喀琉斯是作者描写的中心人物。他是人也是神的后代,其性格特征是骁勇善战而又暴悍任性,不怕牺牲却又自私残忍。在他身上体现出了远古氏族英雄的一些特征,是一个带有阶级色彩的氏族贵族的典型。阿喀琉斯在战争中能顾念氏族及联军的整体利益,在历次战斗中勇挑重担,有万夫不当之勇。他自尊心很强,又很任性,因阿伽门农无理行为使其拒绝参战。后来好友帕特落克罗斯战死,阿喀琉斯悔恨交加。阿喀琉斯明知攻打特洛伊,杀死赫克托尔,虽可赢得“不朽的名声”,却注定要早死。然而他照做不误。阿喀琉斯面对“命运注定”的死亡表现丝毫不畏惧的态度,而在焚烧帕特落克罗斯尸体前,他在好友葬礼上表现出的那种严肃悲壮的表情,又体现了他对朋友的忠诚、对命运的蔑视,表明了他决心战斗不止,死无怨恨的英雄主义品质。

赫克托尔是特洛伊王子,另一位氏族贵族的英雄形象。身为守城统帅表现出刚强勇敢、指挥精明的风格。他常常责备弟弟帕里斯沉湎于女色,胆小怯阵。同样,为了特洛伊他不怕牺牲,与阿喀琉斯相比,能够更多地考虑氏族的利益。在战斗最艰难的时候,赫克托尔在楼上看望自己的妻儿,同他们做最后的诀别。妻子含泪劝诫,可是他认为临阵脱逃是可耻的。

尼采的“自利主义”和“权力意志”则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追求英雄主义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彰显,那就是权力和私有制的价值观念,包括土地、奴隶以及自尊。尼采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求生存可以说是事物最基本的,也是最低的要求。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决不会满足于这种要求,凡有意志存在的地方,即一切事物,都必须追求力量的强大,竭力占据优势。尼采说难道没有强大的力量,不占据优势,能够统治、征服、战胜他物而生存下来吗?当尼采把生存意志本来就包含着的意义揭示出来,并加以强调时,他就把生存意志叫做“权力意志””(又译“强力意志”)了。当尼采把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说成生命意志的本质特征,并肯定、倡扬生物的这种特征,在這样的权力意志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哲学体系时,他的哲学就与叔本华那种主张否定生存意志的消极悲观的哲学区别开来。尼采的哲学是一种具有积极外表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疯狂色彩的哲学。但权力也就伴随着私欲,如同阿伽门农滥用权势以及阿喀琉斯的任性自负。这是对于集体利益不利的,而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

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们追求食物、追求财产、追求工具、追求奴仆和主子,根源都在于权力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压迫、剥削、奴役、战争、人们之间的争斗等等,都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相互作用的表现。生物机体吸取营养,就是它们作为权力意志去占有、吞噬、征服环境。生命就是有机体发挥权力意志去剥削外界环境,驱使环境为自己服役的过程。化学中的分解和化合,无非是一种权力意志侵占、征服另一种权力意志。物理学中的引力和斥力的对立,其实就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的争夺。在一切事物中,权力意志的发挥都表现为抗强欺弱。事物间形形色色的争斗现象,其根源在于“一种永不厌足的表现权力的意图,或权力的运用,作为创造本能的权力的应用。

无论是阿喀琉斯,还是赫克托尔,在作品里多多少少思想观念中萌发了私有制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利益的因素。在贵族产生前,民间口头传颂中的阿喀琉斯是个十足理想的氏族英雄,而成书的阿喀琉斯他的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远远不如以前了,那就是对财富、对荣誉的私有观念。他们的英雄主义实际是一种登上奴隶主宝座的氏族贵族的典型“代表”。

在《伊利亚特》中作者对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都是肯定的、歌颂的,但同时在诗人看来,阿伽门农滥用权势和阿喀琉斯的任性自负,都是有害的。同时阿喀琉斯的维权行为也表现出个人利益被专制的暴君损害时只能采取无奈的维权行为,因为这种维权行为是没有法制作为保障的,除了发泄一下愤怒,但这并不能改变现状。个人利益在强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随意被践踏。

在艺术表现上,史诗虽然都表现了命运观念和神力的观念,英雄最终都会很早的死亡,但并没有表现人必须听天由命和悲观消极,相反,作品中描写希腊人在战场上同神进行战斗,将战神阿瑞斯的战袍挑了一大洞,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无谓精神,洋溢着乐观主义。

三.结语

《伊利亚特》中两个主要的英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都是以悲剧结尾,英年早逝。但两者并没有因为神的干预、国王的权力以及对手的恐怖就畏惧不前,而是怀揣着责任与勇气奋勇直前,敢于牺牲,这是一种崇高的表现。这种非理性充满感性的酒神精神也正是尼采悲剧观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自利与权力的觉醒,私有欲望的动力也触发了野蛮与暴力。当面对人生,我们更应该参照尼采和叔本华“悲剧观”精华的部分,两者结合。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白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程志敏.荷马史诗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马丁·海德格尔.尼采[M].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

[5]贺金茹.荷马史诗英雄观与英雄形象探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5(5).

[6]许明.荷马史诗中英雄形象的人本主义[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5).

[7]肖光琴.荷马史诗中英雄形象解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4).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尼采
不再羞于自己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不再羞于自己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贝奥武夫》英雄形象在文本中的呈现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八戒最吃香等2则
三七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