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夏邑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2017-08-10陈姗姗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7期

摘 要:夏邑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区。本文运用实验语音学的理论方法对夏邑方言的单字调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其特点。并将传统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夏邑方言 单字调 语音实验

河南夏邑县属于中原官话区,夏邑方言具有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河南省志·方言志》中,拟出的调值分别为:阴平(24)、阳平(42)、上声(55)、去声(31)[1](P6)。张启焕(1993)在《河南方言研究》中所拟调值与之相同,以上皆是根据传统方式拟出的调值。本文以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进行河南夏邑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并将结果与传统值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异,弥补以往相关研究在方法上的不足,得出较为客观的夏邑方言单字调声调格局。另外,充分运用“界域”策略、“斜差”策略、声学空间等理论,对夏邑方言单字调进行深入的解读。

一、实验材料及工具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工具

1.录音设备:电脑,带话筒式耳机,Adobe Audition1.5录音软件

2.软件:Praat语音处理软件

3.脚本“提取音节或声韵母的音高数据”

4.Excel表格,用于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及制作各类图表

二、实验过程

(一)录音和剪辑

1.发音人:高艳梅,女性,49岁,河南商丘夏邑人,初中毕业,母语为夏邑话,不会说普通话,无外出史。

2.录音时间和地点:2017年2月4日凌晨,安靜的房间内。

3.录音软件:Adobe Audition1.5,采样率44100Hz,采样精度为16位,声道为单声道。

4.具体录制过程:首先让发音人熟悉单字表,先进行试录,确认可录制后,按四个调类进行四次录制,每个字读两遍,间断2s~3s。

5.剪辑录音文本。删除读错音、音高曲线严重断裂以及扑麦、过载等废样本,并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归类存为.wav文件。

(二)数据标注和处理

1.标注方法及声调承载段的确定

林茂灿认为音高曲线分三部分:“弯头段”“调型段”“降尾段”,而声调的音高信息只与“调型段”的曲线模式有关系[3](P13)。随后林茂灿又进一步提出,单字调的音高感知与浊辅音声母或介音及鼻音韵尾或元音韵尾无关[4](P437)。因此本次实验选择标注韵母段,标注时除去“弯头段”和“降尾段”部分。但人工标注出现一定误差不可避免。也有学者运用新的方法来切分“弯头”和“降尾”,例如杨锋提出采用基频曲线和振幅曲线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自动切分[5](P24)。

2.具体标注过程

(1)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声音文件,分四次进行标注。

(2)每个单字调分两层标注,第一层为汉字层,名称设为hz。第二层为声调层,名称设为sd。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标为1、3、5、7。

3.基频提取和修改

(1)因发音人为女性,遂在设定提取基频参数时,最小值设为70Hz,最大值设为500Hz。

(2)选中各调类的声音文件,分别在Praat语音处理软件中生成相应的Pitch文件,根据声调的“连续滑动”属性,删除基频文件中的野点,连接断层。并生成PitchTier文件,进一步修改基频。将PitchTier文件保存到C盘temp文件夹中,并确保其与TextGrid文件的名称一致。

4.数据提取

打开“提取音节或声韵母的音高数据”脚本,分别提取每个声音文件标注的第二层即声调层的十个时刻点的基频值。

5.数据处理

采用石锋先生(2006)提出的T值计算法来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和相对化处理[6](P34)。具体公式为:T=5*(lgx-lgb)/(lga-lgb)。其中a为调域的上限,即全部测量点的平均值的最大值,b为调域的下限,即全部测量点的平均值的最小值,x为测量点。

6.调系归整与制图

(1)根据T值和五度值转换表,得出四个调类相应的调值。转换为五度值时,采用刘俐李(2008)提出的“界域”策略,即其中每一个度的边界允许有±0.1的浮动域[7](P225)。

(2)根据各个调类的T值,在Excel表格中制作出“河南夏邑方言单字调声调格局图”。

三、实验数据和结果

(一)实验数据

(二)实验结果

1.得出相应的单字调实验值

2.得出相应的声调格局图

四、实验分析与讨论

(一)河南夏邑方言单字调的调值、调型和曲拱特征

刘俐李(2005)在《汉语声调的曲拱特征和降势音高》中提出声调的曲拱特征,并为此提出斜差策略,以下运用该方法对河南夏邑方言的单字调进行规整。

根据以上各种数据来分析河南夏邑方言单字调的调值、调型和曲拱特征。

1.阴平:起点T值为1.22,终点T值为2.61,折点T值为0.68。由基频走势和斜差值可看出,由点1到点4为下降趋势,点4到点10为上升趋势,整体看来基本上是一条“凹形”曲线,遂其曲拱样态为先降后升的凹拱,调型为低降升的曲折调。调值记为213。

2.阳平:起点T值为4.99,终点T值为1.06。由点1到点10基本上呈现为一条下降曲线,斜差值亦为负值,且其调域由高音区降到低音区,遂其曲拱样态为高降拱,调型为高降调。调值可记为52。

3.上声:起点T值为2.05,终点T值为3.28。由点1到点7为逐渐上升趋势,点7到点10虽T值有所下降,但都在0.1的浮动范围内。因此上声整体呈现为一条上升曲线,斜差值亦为正值,遂其曲拱样态为中升拱,调型为升调。调值可记为34。

4.去声:起点T值为4.87,终点T值为0.02。由点1到点10基本呈现为一条下降曲线,斜差值为负值,且其调域由高音区降到低音区,遂其曲拱样态为高降拱,调型为高降调。调值可记为51。

(二)与传统听感描写值的比较

1.阴平的传统听感描寫值为24,是升调。实验值为213,是曲折调。徐立(1987)在《商丘方言记略》中提到阴平调值虽记为24,但实际多读为214[9](P43)。实验值为213,与其说基本相合。

2.阳平的传统听感描写值为42,实验值为52,皆为降调,基本相近。

3.上声的传统听感描写值为55,是平调;实验值为34,是升调,有一定差异。这种调值变化与夏邑方言中降调占优势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4.去声的传统听感描写值为31,实验值为51,皆为降调,但有两度之差。这可能与人的就高心理有一定关系。

五、结语

根据所得数据,分析出河南夏邑方言单字调的实验值分别为:阴平(213)、阳平(52)、上声(34)、去声(51),并形成相应的声调格局图。详细分析了实验值与传统值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其中与传统值不同,实验所得调值中阴平和去声皆是高降,但实际听感上二者有明显差别,其原因应该在于其各自的主体分布不同,可根据声学空间理论进行分析,但因条件有限,本次实验仅记录了一个发音人的发音情况,无法进行较为精确的声学空间分析。以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的范围,以期有新的突破,推动汉语方言研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河南省志·方言志[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2]张启焕.河南方言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3]林茂灿.音高显示器与普通话声调音高特性[J].声学学报,1965,(1).

[4]林茂灿.北京话声调分布区的知觉研究[J].声学学报,1995,(2).

[5]杨锋.一种自动去除“弯头降尾”的方法及其应用——以标准壮语声调分析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3).

[6]石锋,王萍.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J].中国语文,2006,(1).

[7]刘俐李.基频归一和调系归整的方言实验[A].《中国语音学报》编委会.中国语音学报·第1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刘俐李.汉语声调的曲拱特征和降势音高[J].中国语文,2005,(3).

[9]徐立.商丘方言记略[J].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10]张锦玉,石锋.西安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

(陈姗姗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