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流行语探源与分类
2017-08-10张蕾
摘 要:本文从当代流行语的来源及产生方式入手,根据广义流行语的标准,把流行语的来源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并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区分了几种典型的生成方式,结合近年来较为通行的框填和衍生的说法进行了梳理。通过分类区别,借此厘清流行语与“热词”“新词语”概念的一些纠葛。
关键词:流行语 分类 产生动因
一、流行语的来源
流行语①的产生方式与其来源有密切的关系,就来源上看,当代流行语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源头,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
(一)所谓“自上而下”,主要指以政令、政策语言和国内外重大事件为核心的来源,一般以见诸主流媒体、官方报纸、官方新闻,这一来源对流行语的推广有一定的指导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强制性的。这类流行语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党的工作方针政策,如“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上世纪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落实政策”,80年代的“党政分开”“初级阶段”“中国特色”“政企分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稳定压倒一切”,90年代的“小康社会”“西部大开发”“保先”“和谐社会”“科教兴国”等等,都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国内外的时局和我们的国情出发,对国家的发展工作做出了适时调整,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官方媒介及时向全国人民发布,同时还有大量对这些政策方针的解释和阐述报道文章,力求得到忠实、全面贯彻。可以说,从改革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与时俱进”,再到“和谐社会”,国家重大政策的发展变化是当代流行语主要的催生剂之一。
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的思想和指示,如:“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实干兴邦”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路线问题发表了不少有建设性的言论,包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等等,都为处于关键时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理顺了思路。这些被归纳为“邓小平理论”,同之后的“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相当的流行性,这些语汇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传播。
三是引起广泛讨论的国内重要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如,粉碎“四人帮”后,针对“两个凡是”的观点,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第一版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次日被《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转载,由此拉开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同时“真理标准”也成为了那一时期最重要的热点话题。又如,在2009年,受到全球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影响,财经类的流行语都围绕着“保八”展开,“限薪”“结构性减税”“化危为机”等,都是国家提出的力保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达到8%以上而提出的发展措施。
四是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其中包括突发事件、政治争端等。以2008年为例,5月的四川汶川地震使“汶川”“什邡”“北川”等受灾严重的地区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9月,人们从前一年“两房”及其引发的“次贷危机”,到最后认识了“金融海啸”,全然感受到了全球经济受到的重创。每年公布的媒体流行语中,有大量涉及国内外时事的词语登榜,同时很多专业性很强的词语,如“京都议定书”“欧宪”也是借媒体推广使得这些热点为平民百姓所熟知。
这类流行语能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家喻户晓、使用率奇高的词语,主要归功于主流媒体的推广,重大会议召开之际,专题报道、社论、分析文章会集中引用相关的语汇,因而使这些词语迅速成为当季的流行语。
(二)所谓“自下而上”,是指来自于底层话语系统的流行语,这类流行语在普通民众间使用和传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说上一类流行语是受到了官方主流媒体调控的话,那么这一类流行语则可以称为是“自发的”,它们的流行没有政令性的规定,而是由使用者自主推而广之,并进而影响到了媒体传播,引发了媒体对这些词的关注和使用。这类流行语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源自底层民众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评价。在网络这一媒介尚未出现并普及之前,這类“自下而上”的流行语主要的来源地是人际传播间的各种“段子”以及将这些段子进行艺术加工后通过电视、电影、小品、相声等方式的传播。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社会上弥散的不良风气,就有“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等说法在老百姓口中流传;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盛行时,社会上又有了“上眼药”“好处费”“人情风”“打秋风”等流行语来针砭这些现象;一些社会问题则通过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被揭露了出来,如“超生游击队”和“红眼病”,前者是1990年央视元旦晚会上的一个小品,小品反映的是逃避计划生育、一心求男的流窜于全国各地的超生现象,后者是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的相声,讲的就是当时社会上对其他人的财物、名誉、才干、地位产生嫉妒的现象,因为当时对“万元户”和致富者的嫉妒比较集中,那些妒忌者自己没有致富的本事却也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因而只能通过诋毁、讽刺等不健康的态度来表达不满,被形象地形容其眼睛都“红”了。借助于电视的传播,这些反映底层人们态度和判断的流行语有的也进入报纸媒体的视野中。如:
(1)也该治治这种“红眼病”。(《人民日报》1984年10月8日)
(2)“好处费”的危害。(《人民日报》1985年6月27日)
例(1)、(2)中的“红眼病”和“好处费”都是最早来自民间的流行语,由于其直指当时社会上的普遍问题,受到了多方的关注,也由此被主流媒体纳入到了上层话语体系中。
二是从特定年龄层向普通民众推广。青少年对流行风尚的感知和接受的反应速度是很快的,他们善于吸收新事物、新概念,也喜欢通过运用时髦的语言表述方式来体现自己的独特和个性。他们通过电视、网络接触到了更多外面世界的信息,思维开放、活跃,时刻保持一种接收信息的状态,一旦有新的说法出现,必定要予以关注。“hold住”“囧”“神马”“酷”等这些流行语最初都是在年轻人中流传,之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加上广播、电视等渠道的推波助澜,使得这些专属年轻人的流行语为普通阶层所认识和熟悉。
三是从网络平台向平面媒体的渗透。除上述两类之外,流行语中很大部分是单一来源于网络的,通过BBS等平台,网民们以文字为主要手段,就中外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一股脑儿地发泄到网络上,其表述方式求新求异,混杂有大量的不规范用语用词,进行调侃、玩笑,有些甚至是谩骂、侮辱,经过某一特定的使用群体的积淀,一些表述成为这一圈子里的通用语,然后再通过媒体进入大众语域之中,这一过程会因事件传播速度的加快而缩短。特别是那些第一时间在网络上曝光的人和事,其流行速度之快令人始料未及,比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木子美”等网络红人们无一不是在一夜之间成为各大论坛转载帖、讨论帖中的高频词。再如“艳照门”事件,从在香港某个论坛曝出部分事主照片后,短短几个小时内,国内外各大华人社区论坛竞相转贴,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也让“艳照”一词一跃成为各大搜索引擎的高询问度关键词;事发之后,当事人之一在媒体前辩称自己“好傻好天真”,也成为网友们集中引用的流行语,而报纸媒体也围绕该事件做了大量的报道,直到一年之后还对事主们的动态步步跟进,可见其影响之大。“艳照”这个词现在已经为平面媒体所接纳,涉及桃色事件的照片均被冠以“艳照”。
当代流行语的来源构成相当复杂,我们只是按照传播路径粗略地分出了“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仅作为一个划分的可能性,提出自己的一点设想。
二、流行语的产生方式
流行语的产生方式比较复杂,根据不同性质来源的流行语,产生和使用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上文提到的“自上而下”来源的流行语,由于涉及到很多政令性、专业性的语汇,媒体在引用宣传时都处理得比较谨慎,一般都会直接照搬,直接使用原词,保留其内容和形式,有相当一部分流行语是这样产生的。不过对于一些可以缩略的表达方式,从经济原则考虑,会采用缩略语,如“三个代表”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缩略表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常被“真理标准”的缩略替代;2008年次贷危机中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因经常被放在一起提及,并称为“两房”。这些缩略词因其在媒体中的流通度不逊于原表述形式,它们也很容易成为流行语。
(一)我们可以将流行语的产生方式,根据形式和意义的侧重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在形式方面,有借用、引用和套用三种方式:
借用:对外来词采取借用读音的方式成为流行语。如“hold住”“克隆(clone)”“粉丝(fans)”“酷(cool)”等,外来的新技术、新事物在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之初多采取这样的方式。其中既有字母词形式的直接借用,也有音译的方式。
引用:指原本在汉语词汇中没有专门对应的词,通过引用的方式将外来语的汉字形式纳入,如“秀逗”“正太”等。其中“秀逗”是港台词汇,指笨和呆,脑子转不过弯来;“正太”是来自日语的词汇,指可爱漂亮的小男孩。
套用:流行格式的产生方式,包括框填嵌入式和标记式两种,具体的构成特点在下一节中重点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从意义方面看,主要是转用的方式:
转用:指原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和变化,用来指称同原意无关的内容。如“光盘”这个词,原本是指播放介质,近年来这个词的流行则全然与原意不同,是指“吃光盘子”的行为,倡导社会节约、杜绝浪费的口号。不少流行语通过转用的方式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躺枪”“拍砖”“给力”等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的。
(二)近年来,特别是在有互联网参与的情况下,流行语在生成过程中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两大明显的趋势:一是语义泛化,一是框填②。
语义泛化就是指“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以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③通过隐喻、类指化等方式使词或格式等产生新的义项;框填则是泛化的进阶,即在语义泛化的基础上,析取出框架结构,以语言填充的方式产生新的流行语④。
一般情況下,话语的语义是相对稳定的成分,其演变过程会因外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但历时都比较漫长,因为在短时间内语义出现剧变或是跳跃式发展的话,对话语本身在语言系统内的地位和使用都有不利的影响。然而,在流行语的生成问题上,尤其是在网络流行语上,这一规律并不适用,网络催生加速了语义泛化和框填的变化。比如“山寨”一词原本是指建筑的一种形态,有“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和“有寨子的山区村庄”⑤两个义项,21世纪初被用来指广东一带加工非正规的手机等电子产品或配件的工厂,取其与少数民族(或绿林好汉)聚居地相似的“偏远隐蔽、政府难以管理”之隐喻关系⑥。如:
(3)一面是山寨iPhone大行其道,火热销售;一面是山寨手机企业不堪重压,大批退市;记者暗访深圳华强北,探究“山寨手机”的真实命运。山寨手机是逐渐隐退,还是悄然进化?(中国新闻网 2011年3月23日)
(4)“山寨厂”加工出来的伪劣内存条,充斥二手电脑城。一些稍有“名气”的店铺,会在拼装的电脑上打上自己的“品牌”。(大洋网—信息时报 2008年9月9日)
例句(3)和(4)中的“山寨手机”和“山寨厂”就是典型的非正规加工产品和加工地。之后随着网络的传播,“山寨”被泛化为指称非正规加工工厂生产的产品,“山寨绿色食品”“山寨春晚服装”层出不穷;再后来,“山寨”的含义被进一步抽象,人们开始把仿制的、廉价的、劣质的东西都扣上“山寨”的帽子,如:
(5)山寨“PRADA”到底从哪来?——假冒名牌皮具“黑色利益链”调查(新华网广东频道 2012年4月1日)
还有DIY的或是模仿的情况,也被冠以“山寨”,来与“原版”或“正版”以示区别。如:
(6)山寨明星,曾经因为风靡一时的模仿节目被观众熟知。(《都市快报》2013年2月1日)
(7)父母自制山寨呼吸机为瘫痪儿子续命五年(人民网 2013年2月5日)
例句(6)中的“山寨明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一些有“明星脸”的人通过模仿秀的选拔脱颖而出,他们凭借自己的长相与明星们的相似度,在演艺圈找到了出路,这样的“山寨”并没有贬义的意味。例句(7)中的“山寨呼吸机”其实就是贫困家庭为省钱自制的简易呼吸机,以用来维持病人的生命,其间饱含的是父母的付出与贫苦人们的心酸。在这里,“山寨”已经不再是“低劣”“假冒”的同义词,而是具有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至此,“山寨”一词完成了泛化的过程。
除了语义泛化,框填是流行语生成的另一种主要方式。所谓框填,是指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在一个流行语中,固着了流行语义的成分组成了一个不变的框架,指向具体表达场景的成分是可以在其中进行替换的充填物,只要根据不同场景的表达需要进行充填替换,流行语义就可因为框架的不变而扩散到任何一个场景。”⑦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当某一流行语出现后,会因其超强的表现力和特殊的趣味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会引起他们将这种流行语义推广到新的场景中的意愿,也就是一般情况下人们使用流行语的最初动因。但如果新的场景无法直接使用这一流行语,就会引发使用者对原有的流行语进行一定的改造,特别是遇到那种流行语内语义分工明确的表述方式时,使用者会采取析取其中流行语义依存的部分,而抽换掉无关当下场景的部分,继而以符合新场景的成分来代替。比如,四川光亚中学的语文教师范美忠在5.12地震时不顾学生,自己逃命,还在网上发帖声称“自己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面对这样的危险,就算是母亲也不会救”。引来网民们群起而攻之,并在声讨范美忠的过程中,为他起了一个“范跑跑”的别号,接着还有网友为他作了一首《范跑跑之歌》,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有违师德的教师形象,“范跑跑”之名也迅速传播开来。“范跑跑”这个命名方式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评价模式,这种把对象姓氏同其行为特征的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得到一个新的组合的方式受到了大家的追捧,遇到类似的有特定行为表现的人物时,这种命名方式便被推广开来,出现了一系列“范跑跑”式的流行语,如:周逃逃、郭跳跳、赵光光、姚抄抄等等。在这个流行格式中,被保留下来的是包含流行语义的框架“姓氏+动词重叠”,可替换的位置是用来填充满足新场景的成分,即表示描述对象行为特征的单音节动词,随着新场景的不断出现,“跳”“逃”“抄”等被填入了这个框架中,产生了新的词语,同时也把框架形式固化了下来,流行框架也就产生了。
总的来看,流行语的产生方式复杂多变,且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产生的过程中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方式,可以侧重形式的借用,也可以是以意义为主,加上新兴传播渠道的介入,使得流行语的产生更为集中和多样。
三、流行语的分类标准
前文就流行语的产生方式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这里再就流行语作一粗浅的分析。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流行语分别从形式和内容这两个主要层面作分类,并兼及其它分类形式:
(一)按形式構造的分类标准
从构成形式上,流行语首先可以一分为二:一是词汇层面的,如字、词语模、词和短语;二是句子层面的,如构式。
先说词汇层面。词汇在流行语中所占的比例很高,有很多的流行语研究其实就是流行词的研究。流行词汇的形式可分以下几种:
1.词语模:流行词的词语模一般都是从流行词虚化后保留其中带有类化指称含义的部分,成为构成其他相同类属词的成分。如:
~客。最早得名于“黑客”一词(音译自英语Hacker),Hack是动词,原来的义项是“游荡、混日子”,引申出“花很多时间着迷地玩弄计算机”“熟练地摆弄计算机程序”,Hacker就是“摆弄计算机程序的老手”⑧。由“黑客”的“客”被用作指人的类指词缀,引申出了“闪客”(用Flash程序搞制作的人)、“奇客”(熟练使用电脑网络技术,并依赖这些设备生活和休闲的人)、“白客”(非法侵入站点,但不做任何操作就退出的人)、“蓝客”(非法侵入他人网络,但不做伤害他人之事的人)等。
~替。这个词素原用于演艺圈的行内话,指替身演员,一般业内分文替、武替和光替⑨。“~替”走出行话成为流行词素是因“裸替”一词而走入大众视野的,起因是由《夜宴》一片中为女主角章子怡做“裸替”的女演员要求署名而引起了纠纷,之后在《周瑜的火车》中为巩俐做过“裸替”的女演员也向媒体诉苦,一时间这个神秘的行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笔替”(替演员拿笔写字的替身)、“马替”(替演员演骑马戏的人)、“抽替”(根据剧中需要代主角挨耳光的人)、“胸替”(为女演员拍胸部特写的替身)、“发替”(用自己的头发为演员代拍特写的人)、“床替”(拍床戏时的替身演员)等词都出现了。“替”族词因这些替身演员设法走到幕前而进入公众的视野,各类“替”也由此成为一度热门的话题。
2.词:流行词是流行语中数量庞大的一支,无论来源于“自上而下”和还是“自下而上”的流行语,一般都与社会热点有关,无外乎是人名、地点、事件、行为、描述等,因而其中名词性词语居多。如:
大款、白领、商品房、短信、非典、地震、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高铁、低碳、微博、货币战、嫦娥二号、“十二五”规划、蜗居、蚁族、躲猫猫
从这些名词中,我们可以回溯各个时期的热点,这些热点往往由媒体的报道引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后,又被进一步地追踪和挖掘;有的名词,如“短信”“白领”这些,现在虽然已经成为一般词汇,但它们流行之时,着实引领了风潮,并留下了时代的印记。流行词的淘汰率和更新率与其的绝对数量成正比,这是由名词性流行词的庞大基数决定的。像“嫦娥二号”“‘十二五规划”“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这类时效性很强的名词,在热点过后,即刻就会被淘汰,不会继续存留在常见的词汇系统中。
当然,非名词类的流行词也不少,如:
穿越、围观、给力、纠结、钓鱼、秒杀
和名词流行词相比,这些流行词的生命力更强些,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词性决定的,非名词性的流行词的语法功能更强,可以胜任出现在更多的句法位置担任更复杂的语法角色,如2010年流行起来的“给力”一词:
(8)中国海监137船入列以后“很给力”(人民网湖北频道 2013年2月13日)
(9)世界巧克力梦公园派福袋 新春最给力的甜蜜魅惑。(新浪旅游 2013年2月6日)
(10)演播厅忙装修节目忙过审 央视春晚忙得很给力。(腾讯娱乐 2010年12月15日)
(11)《让子弹飞》今起给力上映 只有笑点没有尿点(新浪娱乐 2010年12月16日)
在例句(8)~(11)中,“给力”分别充当谓语、定语、补语和状语,还可以用“最”和“很”并用,具有形容词的典型特征。“给力”还可以作谓语带宾语,具有动词性。如:
(12)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
此外,还有带字母的流行词,如:
CDMA、WHO、IP电视、PK、SARS
字母词流行词的存在是当前语言现象的客观反映,在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多新概念、新事物被引入了中国,在没有找到适当的名字命名前,其原有的名称表述会被一起借用进来。当这些新概念、新事物迅速流行开来的时候,它们的这种命名方式也被流行了,因而在流行词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字母词。这些字母词的去向有两种,一是随着其所指称的事物的消退而告别人们的视野,如“SARS”;一是作为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中的一员,进入一般词汇系统,像“PK”“CDMA”等的含义为大家所熟知,在使用中无需特别注明。
3.短语:流行的短语占的比重也不小,口语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这与其多来自“自下而上”的来源有关,很多是老百姓中的大白话。如:
打秋风、卡脖子、修长城、抬轿子、打小报告、卖大户、吃大户、打酱油、做俯卧撑
这些短语是固化短语,短语内结构固化,并且有些已经从流行短语转变为固定短语、一般短语。随着流行语框填的产生机制的影响日益增大,出现了类推短语。如:
“ABB”式:范跑跑、郭跳跳、楼脆脆、楼倒倒、楼歪歪
“AB死”式:睡觉死、喝水死、摔倒死、针刺死、洗澡死
“A你B”式: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药你命
这类框填形式的流行格式多在网络上流行。如:
很A很BC:很傻很天真、很黄很暴力、很好很强大、很陈很冠希
被AB:被自杀、被就业、被小康、被富裕
这类类推短语,有鲜明的框填形式,能产性极强,又被称作“短语构式”⑩,是现在流行短语中占比重较大的类别,经常伴随一些重要的、有标志性的事件而产生并推广。“很A很BC”最早是出现在2007年央视采访中,一个女中学生就网络环境说出了“很黄很暴力”,之后在“艷照门”事件中,女星阿娇也对自己的不检点行为做出了“很傻很天真”的解释,这两个短语在网上引发了网友们的争相调侃和模仿。
从绝对数量上看,词汇层面上的流行语占有比重较大,不过从近年来的流行语发展趋势上看,受到网络传播手段的影响,流行语有向句子层面扩展的趋势。
再说句子层面。流行构式是近年来流行语形式上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主要是指“可替换部分有类推性”“有定形的句式或结构”,并“产生于当代并广为流传”的表达形式,可以分为“复句构式”“小句构式”和“短语构式”三种k,其中短语构式是词汇层面的,我们在上一部分流行语短语类别中已经作了介绍。在句子层面,我们主要看的是“小句构式”和“复句构式”。
4.小句构式:
谁动了我的X:“谁动了我的奶酪”“谁动了我的聊天记录”
有一种X叫Y:“有一种经典叫怀旧”“有一种力量叫坚守”
今天,你X了吗?:“今天,你IPHONE5了吗?”“今天,你领证了吗?”
小句构式是从有特殊表意功能的单句中析取得到的,如前提到的流行语“框填”趋势,小句结构中有一些成分是固化的,但又能被无障碍地沿用的到对新情境的体验中,因而被保留了下来,像上面的“谁动了我的X”中的疑问代词“谁”是个泛指的概念,就是说话人所诘问的焦点之一,因而是这个格式中处于稳态的成分;而其中的“我”则是一个指向明确的指称,遇到指称对象出现新的情况时,“我”也可以被其他人称代词替换。如:
(13)谁动了我们的空气?(凤凰网资讯 2013年2月19日)
5.复句构式:
哥X不是Y,是寂寞:“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我们上的不是网,是寂寞”(引用自网络)
没有X,只有Y: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引用自网络)
X也Y:“美女也愁嫁”“男人也爱美”(引用自网络)
与小句构式不同,复句构式的结构和意义上更为复杂,一般包括两个意义相关、结构上又不单独作句子成分的分句。如“哥X不是Y,是寂寞”中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是转折的关系,其中的重点放在了“是寂寞”上;“X也Y”则是让步复句“即使X,也Y”和“就是X,也Y”的紧缩形式,经常被用于新闻标题中。
流行构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构式形式,既是语法现象,在结构形式上跟一般句式有一定的关联;也是修辞现象,在特定的语境中呈现出特殊的语用色彩,是语法和修辞互动作用的结果。按刘大为的观点,他将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区分开来。语法构式是指可以满足语言表达最基本功能要求的构式,它抽象程度高,适用面广。修辞构式则是满足语言表达中较为具体、较为特殊的功能要求的构式l。像上面列举的流行构式就是属于后者,近年来成为流行语,特别是网络流行语的主流,也是各类媒体爱用的标题首选格式。
(二)按关涉领域的分类标准
从内容上看,流行语涉及的领域主要以政治时事、经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文化等为主。从1993年开始,陆续出现了不同范围的流行语评比活动,到了2002年,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牵头与其他组织合作开始了年度流行语的统计,2005年起文新集团也开展了对当年媒体流行语的统计和公布工作,主要以报刊及官方网络为收录范围,这些流行语的排行发布根据流行语所处领域的不同作了分类m。
从流行语关涉的内容角度来看,上述媒体的分类过于分散和繁琐,也缺乏逻辑性和普遍性,所以我们从大类出发,将流行语的根据内容分为以下五大类。n
1.与时政有关的流行语
这类流行语包括了国内外重要的政治事件、人物、国家的政策、领导人的思想提炼。如:
“十六大”“三个代表”“倒萨”“三峡工程”“社保基金”“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六方会谈”“9·11”“本·拉登”“红色清真寺”“朝鲜核试验”“联合军演”“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达沃斯论坛”“奥巴马当选”“维基解密”“窃听丑闻”
这些词折射出了国际形势的热点,反映了国家的政策风向的变化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内涵。
2.与经济有关的流行语
这类流行语主要指国家经济政策指导下出现的词语以及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包括金融、房产等方面的政策变化和发展趋势。如:
“CPI”“经济衰退”“刺激经济”“人民币升值”“加息”“融资融券”“通货膨胀”“燃油附加费”“财产性收入”“第二套房贷”“民间借贷”“房价调控”“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加息”“QDII基金”
这些经济有关的流行语直接反映了近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应对,如在2008年中期,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刺激经济”的提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到出现了“CPI回落”也间证明了先前经济政策发挥的作用。再如2011年,多地发生了“民间借贷”引起的风波,敦促国家和有关部门亟须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以期顺利、圆满地化解风险;同时,央行在年内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显示了国家宏观布局应对经济风险的积极态度;为应对不断上涨的房价,从2005年起就有了“稳定房价”的指示,一直到2011年,“房价调控”仍是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宗旨。
一些专业性的术语受到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成为全国通行的流行语,比如1990年深圳股市崩盘,让“套牢”充斥媒体,成了股民们最苦涩的经历,到了2006~2007年间,慢慢冲向6000点的股指带着全国人民的发财梦,描绘了一个充满了“涨停板”的“牛市”的盛世景象,一时间,各大券商门庭若市;当07年9月后股指暴跌回1900点,“套牢”“跌停”再度成为流行词语。
3.与生活有关的流行语
这类流行语主要涉及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等方面,这些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日常生活:“平价医院”“经济适用房”“限速令”“春运”“黄金周”“小黄金周”“最低生活保障”“限价房”
社会问题:“结石宝宝”“三聚氰胺”“血铅超标”“尘肺”“躲猫猫”“流感防控”“金花清感方”
我们看到,这类流行语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到公共事业费用的波动,到关乎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无所不包,其中,社会问题方面的流行语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如“食品安全”被频频曝光,“苏丹红”“孔雀石绿”“抗生素超标”“劣质奶粉”“致癌保鲜膜”“泡菜风波”等这些事件深深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和热情。
4.与科技军事有关的流行语
科技的发展关乎社会进步的速度,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的新科技、新理念层出不穷,人类探索宇宙和万物之谜的脚步通过流行语被记录了下来。如:
“破译‘生命软件密码”“太空行走”“强子对撞机”“飞天”“庞加莱猜想”“月船1号”“质子束流”“绕月探测工程”
还有新技术的更新也通过流行语反映了出来,涉及到电子通讯产品的更新、网络技术的演进,以及新媒体介质的相关技术等。如:
“Iphone”“Siri”“三网融合”“数字报业”“纳米新技术”“云计算”
这些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的日臻成熟和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不懈拓展,呈现出一片日新月异的景象。
5.与文体教育有关的流行语
文化和体育事业的繁荣在流行语上的体现也很显著,上映的国内外新片、体育界产生的新星、畅销书籍、当季流行的时尚等等都成为当下的潮流,催生了一大批流行语。如:
“百家讲坛”“于丹”“草根”“《士兵突击》”“小沈阳”“中法文化年”“中国式离婚”
此外,教育相关的内容也在流行语上有所体现,大量反映教育政策、制度完善、教育现状等方面的流行语是历年统计的一个重要数据类别。如:
“孔子学院”“奥数”“择校”“自主招生”“国考”“新托福考试”“高考移民”“校园安全”
文体教育类的相关流行语有很多是专有名词,如人名、书名、片名等,会因一些特殊事件的熱炒而显得特别突出。如作家莫言因于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了中国人取得诺奖文学奖的突破,他本人及其作品一下子成为炙手可热的符号。从莫言的小说,到莫言小说的翻译者,再到莫言领奖时的着装等等,都是人们争相关心的内容。但从严格的流行语界定来看,“莫言”这一类的专有名词只能算作是热词。
通过传统纸质媒体来统计单位时间内的流行语“热度”的做法,较有权威性的是香港城市大学在过去的20多年来做的LIVAC共时语料库,通过对泛华地区(大陆、港、澳、台、新加坡等)汉语纸质媒体中出现的汉语新词的实时统计,建立了各地区的新词榜单。不过由于是有新词和流行词的双重概念叠加,使得这个统计结果更注重新词的时效性,而忽略了一些非新词的流行性因素。
四、结语
上述内容分类主要以主流媒体提供的流行语评选结果为基础,考虑到流行语本身所涵盖的领域过于宽泛,以及传播模式带来的影响,我们采取了粗放的归类方法。当然,还可以有其他分类的方式,比如可以根据流行语使用者的年龄分类,分为青少年流行语和一般流行语;也可以根据流行的社会区域范围分为校园流行语、行业流行语和普通流行语;还可以从流行语的语源角度入手,分为外来流行语和本土流行语,等等。
流行语的界定既可以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类,也可以仅指“自下而上”这一类。前者定义为广义的流行语,后者则为狭义流行语。广义流行語是包括热词在内的、在媒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但不一定像狭义流行语那样有很广泛的使用基础和意义衍化的可能性。作为活跃在当下语言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广义流行语,还是狭义流行语,都是值得语言工作者关注的语言现象。
(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4BCK004]成果;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中国语言文学”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流行语”的定义请参看张蕾《近三十年中国流行语的文化阐释》,《文艺研究》2011年12期,第32-44页。
②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2期,第33-49页。
③刘大为:流行语中的语义泛化及其社会功能,《语言文字学刊》(第一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第193-194页。
④俞燕,仇立颖:框填式流行语何以如此流行,《修辞学习》2009年第6期,第75页。
⑤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第1187页。
⑥梁吉平、陈丽:释“山寨”,《语文建设》2008年第10期。
⑦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2期,第44页。
⑧张福基:《新英汉双解新词语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172页。
⑨曾毅平:演艺圈里的“替”族词,《修辞学习》2007年第1期,第62页。
⑩参见下一部分“(二)句子层面”对“流行构式”的定义。k此处流行构式的定义和分类借用了张谊生教授的观点。
l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下),《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4期。
m近年来由《咬文嚼字》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取代了名目繁多的各类流行语评选,成为权威的年度流行语大盘点,不过该评选没有做细化分类,因此不能提供从传统媒体角度的划分依据。
(张蕾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