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为何喜爱武侠?

2017-08-10洪烛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梁羽生游侠古龙

洪烛

中国人为什么爱读武侠小说?是为了忘掉现实吗?还是为了营造理想?司马迁《史记》都专门写了《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可见武侠塑造的英雄世界,堪称最古老的“中国梦”了。

身為困守斗室的书生,偏僱爱读描写江湖英雄纵橫天下的小说,仿佛从中能挪借几分魄力与胆识。金庸、梁羽生、古龙等的新派武侠走红大陆的时候,普天下似乎都流传着云海玉弓、雪山射雕、天龙弄影、鹿鼎问津之类的传说,一位位红装素裹的豪男侠女联袂而行、栩栩如生,大大突破了时空迢迤,真可谓情天恨海,滔滔不绝,也使雅嗜此好的我辈饱尝了挑灯夜战、醉里看剑的乐趣。虽然手无缚鸡之力,读到刀光剑影、柳暗花明处照样热血沸腾,恨不得揭竿而起,一路张牙舞爪地加入进去。跳出书外,我还是我,还得拎着公文包夹着饭盒去上班,以守护一席之地风雨无阻,无暇痴想那些惊天动地又云里雾里的豪行伟业。书啊,真是极可怕也极可爱的掌上围城,有限的篇幅里浓缩了无限的人生道理,令你能暂时超然物外,获得置身桃源的错觉。虽然短促但毕竟算得上超脱。

于是便钦佩笔走龙蛇、激扬文字的高手,视天下为残局,星罗棋布,塑造出众多白玉无瑕的英雄人物,或熊腰虎背、力能扛鼎,或羽扇纶巾、笑傲江湖……在这些披荆斩棘之辈面前,真不知世上有何难事?而能够谋篇布局、调遣千军万马的撰书者,更应该仙风道骨、点石成金。至少我是这样想象的。后来搜罗到有关资料和照片,发现金庸其实是大名鼎鼎的报界老板,梁羽生曾经是为稻粱谋的刀笔小吏,而呼风唤雨的古龙居然是穷途而哭的落魄酒徒。神秘感一打破,不禁有光环摘去的淡淡惆怅。

武侠说到底是一种经过夸张的精神,是对超凡脱俗的硬派人格的高度褒扬,也可作为带有超现实倾向的半神文化。在北欧的古代史诗中,把所有传说的英雄叫做半神。而武侠小说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对现实中单薄、平淡的心灵所作的必要夸张。

早在新派武侠兴起之前,少年时代我便对《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名著爱不释手,它们都带有武侠小说最初的痕迹。我一向认为,性格孤独的人恐怕偏爱《水浒》,因其笔墨注重叙述个体英雄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的创业过程;而好热闹的人更喜读《三国》,因其较多渲染群雄逐鹿、万马奔腾的派别之争;至于《西游记》,可视若魔幻色彩的游侠传奇、行吟诗篇……

我对《水浒》的前半部分百读不厌。它仿佛在为天性迥异的武林豪杰逐一作传,而他们在相逢会合之前,大多作为孤独的英雄走南闯北。读者也就可以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正在描写的具体人物。黑旋风李逵打虎下山,赤膊上阵,如璞石未琢般愚顽可爱;风雪山神庙的弹铗而歌,烘托出欲哭无泪的林冲枪尖上斜挑的酒葫芦,而野猪林里半路杀出的花和尚一声怒吼如雷贯耳……最不忍舍弃血溅鸳鸯楼那一段,仿佛如影随形地陪伴武松蹑手蹑足爬上一级级楼梯,我也紧张得屛息静气,生怕惊动了屛风后面熟睡的敌人。读书读到这种境界还有什么话说?刀刃见血之后,武都头蘸舊斑斑血迹在墙上信手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铁骨铮铮,顶天立地。人活到这种境界还有什么话说?

同样,读《三国》,也习惯将特定英雄的经历从全书中剔出来单独读,最仰慕手提青龙偃月刀的美髯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势如破竹。至于败走麦城一段,日月无光,英雄的悲剧令人不忍卒读……看来武侠精神只能通过具体人物的一言一行来展现,好的武侠小说仅仅靠打斗场面不行,而重在写人,是一种虚构的英雄人物传记。不信则无信则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摒却尘事,独处一隅时读优质名脾的武侠,魅力无穷!靑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猜你喜欢

梁羽生游侠古龙
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的养生妙招
小米游侠记:虎头将军
活到四十多岁,才知道古龙有多天才
黑暗游侠 STEPHEN JACKSON
梁羽生:遇一人白首,择一人终老
小米游侠记:看戏
小米游侠记:腌咸菜
朋友间的分寸
梁羽生化敌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