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习效率的歪门邪道
2017-08-10韦录明
韦录明
在课堂上,我们能看到老师教,学生学,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则完全是隐性的,大脑究竟进行着怎样的活动,让学习这一任务达成?是否有办法像对电脑升级一样提升大脑的学习效率?这是教师和学生们共同的渴望。
间隔学习法
早在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就首次提出间隔学习法,即在相同内容的学习活动之间插入其他的活动。艾宾浩斯花费了数年时间,学习、忘记、再学习无意义的音节后,惊讶地发现以间隔重复学习方式记忆知识,比集中学习的方式更加轻松和持久。
100多年之后,现代神经学竟然从大脑内部的运行机制上印证了间隔学习法的价值。神经科学家们试图从大脑实体上锚定记忆的运行机制,他们在海牛、龙虾和猫的大脑中检测到了简单的映像,还把老鼠的大脑活体保存在培养皿中,并用探针探查和刺激其中的神经元。
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记忆并非保留在单个神经元中,而是在细胞连结起的回路中。当新的记忆形成时,大脑就产生新的回路,或者通过改造神经元突触(神经元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结,可以让信息在神经元之间传输)强化已存在的回路。为此,神经元必须生成新的蛋白质,并把它们安置在正确的突触上,这一过程需要時间和能量。因此,在一个神经元“投资”之前,必须确定这个信息是有必要的,而非一次性的。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英语单词背一遍是记不住的了吧,因为神经元还在“观望”。而说服神经元创建这条记忆,则就要靠精确时间间隔的重复刺激,这正是神经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实的间隔学习法的意义。
电击大脑出成绩
无论怎样,普通的学习策略作用总是有限的。那么直接对大脑进行物理刺激呢?一个科学团队用一周时间,每天都对志愿者大脑顶叶进行30分钟的轻微电击刺激,大脑顶叶是管理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的区域。在电击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电流使志愿者的相关脑部区域产生了促使脑细胞发育或改变的化学物质。一周后,在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的测算中,这些志愿者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轻微电击大脑能提升学习能力,于是,真有一些敢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开始尝试对大脑的电击疗法,当低电流通过大脑的特点区域时,人们只会有一点点刺痛感,停止电击后30秒即可消失,但是刺激使学习效果得到改观并且保持更久。
然而,电击会不会有副作用呢?2014年,一组实验发现,实验参与者中低能的人一开始会在电击下取得明显的进步,然而,那些人的认知能力却下降了。
药物刺激大法
除电击之外,人们也在寻求药物的帮助。莫达非尼是一种觉醒促进剂,是20世纪70年代由法国神经科学家米歇尔·朱维特在研制发作性睡眠的药物时开发出来的。后来,神经科学家们发现莫达非尼对大脑许多区域的所有主要神经递质通路都会产生影响,比如,莫达非尼能够显著地增强受试者的工作记忆,定制计划和做决定的能力。更有甚者,对于研究者交待的各种认知型任务,受试者非常乐于完成,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莫达非尼的名声一传十,十传百,开始在英国各个大学泛滥。据调查,英国大学中每5个学生中就有1个服用。既然如此之多的大学生使用,中学生必然也会受其诱惑。那么,莫达非尼有没有会让人担心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的大脑还处于发育过程中,莫达非尼会不会影响发育?
目前还没有人研究这些问题,潜在的未知风险需要人们谨慎对待这些药物。我们不能单单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冒险损害自己的身体。
被冠以科学的教学迷信
实际上,勤奋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不二法门。神经科学在这里能够帮助人们的很少,但仍有很多人相信神经科学的某些理念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学习能力。这意味着大量歪曲、误传或完全错误的观念借神经科学或脑科学之名在学校中广泛传播。
20世纪初,英国数百所中小学就曾经风靡过名为“大脑健身”的运动,看起来就像低难度的健身操。据称它可以增强记忆力、专注度,提高学习成绩,甚至培养责任感和人际关系,还有专业组织为此开展了进阶课程。2003年,英国内科医生本·戈尔达莱开始带头抨击大脑健身是伪科学,他指出,有的动作,如点头和仰头无非就是增加脑部血流量,使得额叶更有能量,思考更清晰而已;十指扭在一起会增加莫名其妙的能量流也是无稽之谈。在对大脑健身的抨击下,使用这一方法的教师从39%下降到了现在的16%。
还有一种被称为“学习风格”的教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如果采用适应自身特点的模式学习,会更容易认识和理解事物。于是出现了多种风格分类体系,如视觉、听觉和动觉,如果学生属于视觉风格,用视觉方式来教学会让他学得更好。这种教学理论被76%的英国教师所使用。然而,并没有任何神经学证据证明这一方式的有效性,而且许多分类体系都是不可靠的。
看来,那些花里胡哨的学习方式还不如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认真学习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