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营里火热的贸易
2017-08-10杨迪
杨迪
想到戰俘营,总是觉得不见天日,十分黑暗,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战俘通常过不上什么好日子。但是即便这里物资匮乏,与外界缺乏沟通,战俘们也能通过最简单的物质交换为提高自身幸福感做出努力。换句话说,即便在战俘营里,也有经济交易。
人在,交易便在
即便在战俘营这样黑暗的地方,人们的行为方式,却也无形中符合了某些规律。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需求。只要这里的人数不止1个人,那么不同的需求就会存在。如果每个人的需求有差异,但都拥有一些别人用得着的东西,那么就会出现交换,市场的参与者以彼此的价值判断衡量每笔生意是否划算,为了获得一些物质而放弃某些权益,这样便开启了一个小型的交易市场。在二战的战俘营里,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小型的交易市场。
在德国战俘营中,战俘可以定期领到由当局和红十字会提供的生活品供给包,内有罐装牛奶、果酱、黄油、饼干、罐装牛肉、巧克力、糖以及香烟。每个人获得的供给是等量的,但是每个人对这些东西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对饮食有着一定限制的锡克教徒往往不太需要牛肉罐头这种看起来很奢侈的供给品,而大部分想要吃得更好的战俘都愿意拿各种手中拥有的供给跟其交换。有人烟瘾大,有人嗜糖,就这样,在你来我往的交换中,形成了一个战俘营经济圈。
货币的选择
随着交易越来越频繁,交易物的品类越来越多样(部分战俘会收到私人包裹),物物交换显得有些局限,交易双方都恰巧想要对方的东西,需求存在双向巧合,交易才能完成。这时候,战俘营的经济圈中需要一个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般等价物充当货币。
作为货币的理想材料应当容易标准化、方便携带、便于分割、稳定不易变质。在战俘营当然找不到金银这样一些贵金属来充当货币,此时,香烟成为最受欢迎的战俘营货币。香烟具有可分性、方便量化、容易保存。虽然不是所有战俘都吸烟,但是香烟的价值为大多数战俘所接受,即便自己用不着,留下烟来可以换别的物品,何乐而不为?就这样,香烟成了战俘营里的通用交易媒介,其他商品的价格也开始用香烟衡量:一份奶酪值7支香烟,一杯咖啡值2支香烟,换取一件衬衫需要80支香烟。除了商品,也有通过服务赚取香烟的例子,战俘们为了逃避繁重劳动,宁愿敲断骨头,以受伤为由在营内休养,自己动手可能不知轻重或者酿成大祸,一些手法娴熟的人成了特殊的“敲骨师”,以技术换香烟,弄断一只手,5支香烟,弄断胳膊或腿,10支香烟。
当然,香烟成为稳定的“货币”之后,有人就开始钻空子,把香烟拆开,往里面添些杂质,或者减少每一支香烟中的烟丝量,把香烟卷得更细。慢慢地,越来越多人效仿,细香烟取代原装的香烟,劣币取代了良币。
商品价格有波动
当香烟成为货币,商品和服务开始被标上价格,那么随着供需关系的调整以及商品稀缺性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价格波动。在一个日本战俘营里,香烟供应量大的时候,一碗米饭值10支香烟,当香烟流通量变小的时候,一碗米饭只能换1支香烟。等到下次统一发香烟的时候,米饭的价值又升高了,周而复始。这有点类似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因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交易中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这种价格波动大约5~6周会出现一次,有些聪明且自控力很强的战俘就利用这种价格波动,做起了类似期货的生意。在1支香烟换1碗米饭的时候买进米饭,在香烟变得没那么值钱的时候用米饭换香烟。米饭保存期限有限,放久了会馊,为了不至于囤积太多米饭,导致米饭变质,成为损失,就从交换现货变成了以未来的承诺做交换,比方说可以用今天的香烟换下周某天的米饭,如果觉得到时候米饭价格会下落,可以谈判,约定下周换到的不仅是米饭,还要附加一份汤水。
市场不断复杂化
当然随着这种期权买卖的增多,有些没头脑也没节制的人一味拿未来的东西来换取眼前的商品,最终导致有一天无力支付。欠了别人的不给会挨揍,而把口粮完全都奉献出去,在繁重的战俘劳动中会丧命。为此,战俘营里经过商定,制定出“破产保护制度”,以确保那些丧失偿还能力的人可以保命,同时还能还款。破产者需要无条件还款,当他领取的战俘营发的香烟后,这些财物会尽数交还给他的债权人,他每天少吃一餐饭,用于抵消部分债务,相应的,债券人不再找他麻烦。
当某个人被列入“破产”名单,信用受损,人们可能就不太愿意再跟他进行商品交换。
在战俘营中总有一些人消息灵通,会说外语,对于未来市场的变化有着特殊的了解门道,这些人很容易在交易中赢得较大利润。比如一些人懂一种叫做乌尔都的语言,能与印度战俘、巴基斯坦战俘接触,与他们偷偷商议,垄断市场或者强行压价,从中赚取利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这些人占尽商机,其他人不明所以地在交易中吃了亏。
战俘营里没有投资、没有资金,但只要人们还有那么一丁点自由,人与人之间就会开启物质和服务的交换,就会演化出市场。战俘营外的经济规律在这个压抑的小世界里同样适用,通过彼此的交换大家都可以获得自己更偏好的事物,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原来,交易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