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职业是教师
——记河北省邯郸学院校长马计斌教授

2017-08-10李延军

教育家 2017年26期
关键词:邯郸学院学生

文|李延军

我的职业是教师
——记河北省邯郸学院校长马计斌教授

文|李延军

校训:潜心养德、倾心修能、用心践行。

文化灵魂:“心”文化。用心做人、用心做事、用心教学、用心读书、用心回报社会。

办学使命:用心培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人才。

以上这些,是邯郸学院师生的行动指南,而作为一校之长的马计斌,更是率先垂范。身为一名大学校长,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他的办学信念;同时,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余,他仍坚守在教学科研工作一线,除在工程大学带研究生之外,还在传媒学院为本科生开设摄影课。永远也离不开三尺讲台,永远是一名人民教师——这就是马计斌对自身职业与身份的评价和定位,也是他毕生的追求与不悔的信念!

>>马计斌在吉隆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

人物介绍

马计斌

中共党员,二级教授。邯郸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硕士生导师,太行山文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校友导师,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函审专家,河北省社科规划课题评审专家。担任社会职务有:世界中华文化研究会名誉主席,世界马氏文化资料中心执行主任,邯郸市荀子研究会首席顾问,邯郸市社科联副主席,邯郸市毛泽东思想学会会长等。

矿院起航

马计斌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切身感受到知识与教育的重要,从小就对知识分子有着天然的向往与崇拜。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中毕业已在生产队参加了近4年劳动的他,义无反顾地再次拿起书本,奔向了高考独木桥。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入河北矿业学院(现河北工程大学)采矿系地下采煤专业,成为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为理想的实现迈出了关键一步。

马计斌对知识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执着追求。在河北矿业学院的四年,他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他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爱好广泛,多才多艺,还担任班干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热心公益,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第四年主动让给了其他同学)。四年的大学生活使他的组织管理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可以说,河北矿业学院为马计斌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及突出表现留校工作。

这一时期,马计斌不再从事他所学的采煤专业,而是干起了校报编辑、宣传报道及思想政治等工作。理工专业出身的马计斌,文章思路清晰,言之有物,言之有道,深入浅出,颇见科学与逻辑功力。他很快就把宣传报道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于是开始了筹办正式校报的重任。

马计斌不负众望。1983年12月20日,第一张铅字校报在他的手中破壳而出。任校报编辑6年,他采编稿件近百万字,发表摄影作品上百幅。由于突出的综合素质与组织管理能力,1988年4月,马计斌被任命为学工部政教科副科长,主持政教工作。1990 年 5 月,又被任命为学校党校办公室主任,7 月被聘为讲师,主要负责辅导员管理培训工作,成了一名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

长期挑战性工作的实践,使马计斌养成了积极思考、善于思考、勇于突破传统思想桎梏的创新作风。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他从未停止过思考。随着实际工作的深入开展,他不再满足于照本宣科,而是积极尝试解决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大问题。为真正弄懂思想政治理论,马计斌萌生了深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念头,决定报考这一方向的研究生,以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水平,更好地为师生传道授业解惑,服务社会与大众。

问道清华

行胜于言,马计斌很快就行动起来。他给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个学校的招生办分别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思想与成长困惑,以及急于求知解惑的深造愿望。

令其意想不到的是,不到十天他就收到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老师的回信。虽然素昧平生,但清华老师在信中却毫无敷衍之态,针对他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中肯建议,并特别欢迎他报考清华。这封信回复之快、答疑解惑之中肯,让马计斌对清华老师这种招贤若渴与高效的工作作风肃然起敬。他暗下决心,就冲这种精神也要考上清华。

>>1995年7月6日,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院士为马计斌颁发硕士研究生学位证书

当时马计斌已工作多年,行政事务繁杂,很多基础课已多年不摸,要考上清华研究生谈何容易。但马计斌横下一条心,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刻苦备考,终于在1992年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社科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三年寒窗苦读,马计斌无论学业还是组织才能都表现得相当出色。在清华期间,他阅读学习了大量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经典著作,其思想政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有了质的提升,为其日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的严谨学风和师生文理兼容、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以及治学模式,深深影响了马计斌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如今他给学生上课,同样保持着清华老师的风格,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完全用自己的通俗语言,去阐释那些佶屈聱牙的政治哲学术语,且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内容和节奏,一直保持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状态,课堂效果非常好。

马计斌一直倡导文科学生学高等数学,以锻炼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理工科学生要上文科课程,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社科素养。强调培养学生文理兼通、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一直是他坚持与努力的课改方向。他经常用自然科学的知识框架同学生释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说,物理学中有牛顿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而中国共产党有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他竟能神奇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思想政治课,同物理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如他名字中的“斌”,文武兼备,文理互通。各学科知识在马计斌的知识结构中融会贯通,使他总能举一反三,令教学效果出人意料。

三年清华研究生生活,马计斌不仅耳濡目染了清华的治学之道,组织领导才能也得以充分发挥与锻炼。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他还兼任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报》主编,社科系研究生工作组副组长。他做什么工作都尽心尽责,一丝不苟,协助老师把研究生的各项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受老师和同学们赞誉。这些都为马计斌日后走上领导岗位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马计斌说,那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这就是名校的作用,体现的是一个学校的基因与文化。

1993年暑期,为更好地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彻底”“抓住事物的根本”,马计斌一路南下,远赴长沙、广州、深圳、珠海等地,以自己在清华所学所思,实地考察了改革开放前沿社会的思潮动态,并写下了题为“中国,你走向何处?”的长篇政论文章。该文获清华大学研究生有奖征文二等奖。同时写下的研究报告《沿海开放城市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及对策研究》,更是被收入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录。

清华三年的求师问道,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是组织领导能力,马计斌都收获颇丰,对其一生影响极其深刻。首先,通过系统学习,他的理论造诣与信心大大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自己独到的解读和认知。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就是劳动人民的理论,是穷人的“宗教”,简明扼要,通俗精辟。他以此为思想武器,为社会公平正义说话,为社会弱势群体说话,传播真知,启蒙大众,成为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与职责所在。同时,他的人生定位与志向更加明确。他说,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是人民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帮助自己完成了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和人民培养哺育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为青年一代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作为校长,则肩负着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任。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要求自己必须懂得感恩,反哺社会,将一生所学所思无私奉献给国家和人民,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工作者。

1995 年6月,马计斌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清华大学校长、两院院士王大中教授亲自为这位高足颁授法学硕士学位,合影留念,成为马计斌终生感念清华、激励自己的人生定格。

>>马计斌会见来校访问的尼泊尔贵宾

献身高等教育

马计斌从清华毕业的那个年代,还是个高级人才十分匮乏的时代。他的同学中深造后另择高枝的大有人在。但马计斌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母校,以巨大的工作激情投身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坚守着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十年间,马计斌在工程大学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既管行政,又搞科研,更是一位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园丁。他在行政管理工作方面担任过经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书记、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等职务,他还是河北省总工会第十届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他负责管理过宣传部、校报编辑部、党校、社科部、学工部、团委、财务处、保卫处、工会等部门工作。因思想政治工作成绩突出,他荣获邯郸市2004年度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2007年度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一等奖。2009年被河北省委教育工委聘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五指导检查组组长,常驻河北大学半年之久,负责指导检查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五所高校的学习实践活动。

在科研工作方面,马计斌主研的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燃煤锅炉掺烧瓦斯(煤层气)研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效益显著,且极具环保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全国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和香港《大公报》均给予高度评价。同时,“煤与瓦斯掺烧锅炉”获国家发明专利。他个人拥有6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获国际发明博览会铜奖,曾荣获河北工程大学科研突出贡献奖。

>>马计斌出席学术研讨活动

在教学工作上,他是社会科学部主讲教师,为全校师生主讲思想政治、科技写作、计算机等课程。深得清华治学之道的他,讲起课来得心应手,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一路副教授、教授顺利晋级,还被中共邯郸市委党校聘为兼职教授。

作为一名关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马计斌像在清华一样,积极投身各项集体活动及社会公益事业。为凝聚校友力量,扩大学校影响,他广泛联系校友,建立优秀校友信息数据库,宣传报道他们的突出事迹;牵头成立了校友基金会,设立评选校友奖学金,激励了一大批获奖同学的学习热情。他不辞劳苦,带领学校男子篮球队参加全国以及世界大学生篮球友好邀请赛,当选为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CUBA)副主席。先后八次参加邯郸市无偿献血活动,被市红十字会授予2007年度红十字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积极参与希望工程助学活动,曾资助一名大别山老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2008年3月,参加邯郸市第十届政治协商会议,积极参政议政,当选新一届政协委员,被邯郸政协聘为理事。2008年6月,被邯郸市公安局续聘为第三届警风警纪监督员。2008年9月,担任世界马氏文化资料中心执行主任。这些都彰显了马计斌强大的社会活动能力与巨大的个人影响力。

各层面工作的历练,使马计斌形成了深入群众问政于民的工作作风,赋予了他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马计斌除拥有一身高水平的学术造诣,对大学的管理机制及其运作规律烂熟于心外,对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观察与思考,这为其在邯郸学院校长岗位上施展抱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计斌常对老师们说,教育是从自身点滴小事做起的潜移默化的事业,是一种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学校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围绕着育人这个目标运转。他认为,作为校领导,必须带头示范,才能上行下效,持之以恒,形成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今邯郸学院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及办学理念。这可以从几件小事中得到印证。

首先是全校禁烟,全力打造无烟校园。在邯郸学院,不仅有禁烟制度,而且定期检查,学生中还有禁烟纠察队、志愿者社团。马计斌不仅以身作则,还坚持在校园捡废纸烟头塑料袋,对社会上进入校园抽烟人员亲自劝阻。这在中小学已是惯例,而在大学尚属凤毛麟角,但马计斌不愿被他人眼光绑架,知难而上。

>>马计斌对太极拳情有独钟

其次是独具魅力的柿子文化。邯郸学院花草掩映的校园中遍布柿子树,每到金秋季节,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诱惑力极大。但学校有规定,柿子是不能随便摘的,要到“柿子文化节”那天,全校师生才能共同采摘。摘下的柿子除全校师生共享外,还送往社会上的养老院、孤儿院,或赠予学校尊贵的客人,还要剩下少许柿子,留与冬天来校园过冬的小鸟儿。这已是邯郸学院师生恪守多年的传统。马计斌说,柿子文化不仅培养学生守纪律、懂规矩的自觉自省意识,关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悲悯情怀,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及环保理念,体现的是一个大学的人文操守与素养,以及对社会与大自然的尊重和关怀。学生中因此流传着“柿子如灯,照亮前程”的箴言。

第三,全校开设劳动课。在邯郸学院劳动是必修课,并且有 2个学分,必须人人过关。尽管开设劳动课时争议很大,但马计斌还是凝聚共识,坚持了下来。他站在育人的高度,认为劳动可以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文明素质与朴素情感。

第四,开设太极文化学院。邯郸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培养太极拳专业学生的大学。这不仅是邯郸学院弘扬地方文化、进行特色办学的一个典型案例,更是全校师生强身健体、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与必修课。邯郸学院的师生人人会打太极拳,课间操、工间操就是太极拳。太极拳已成为邯郸学院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

第五,培育文武双全的合格大学生。邯郸学院的学生必须通过学校文武水平测试方可毕业。文科水平考试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化通用知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立身处世的基本本领;武科水平考试要求学生在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中熟练掌握一套太极武术。在“文武”双合格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掌握“十个一”技能,写一手漂亮的三笔字(粉笔、毛笔、钢笔),会一种熟练的计算机技术,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写一篇高水平的中文文章,申请一项专利……力争使每一名学生带着邯郸学院的烙印走向社会,服务大众,做到“毕业能就业,就业能上岗,上岗能上手,上手成骨干,骨干留得住”。

第六,社团文化育人。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开辟第二课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目前学校已有上百个学生社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一个社团。值得一提是,马计斌主导的红色文化社团——大学生毛泽东思想读书会,依托学校毛泽东纪念馆,以及设在学校的邯郸市毛泽东思想学会秘书处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读马列经典活动,对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与促进作用。马计斌说,要抓信念导向,要旗帜鲜明,用红色文化教育熏陶学生,培育社会正能量,这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为社会输送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需要。

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中国散文之城,具有不可胜数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在马计斌看来,这些都是邯郸学院得天独厚的办学资源与优势。马计斌说:“我们是地方院校,必须扎根地方,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为此,他专门主研了河北省社科规划课题“高等学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项目,其研究成果《高等学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获得河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他与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将地方历史文化教学与研究放在学校的战略高度,上下协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先后开辟了赵文化、荀子、太行山文书、太极拳及雁翼文学等一系列地方特色文化研究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邯郸学院特色的办学之路,在社会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学校先后成立了太极文化学院,将中文系、历史系整合为文史学院,同时挂荀子学院牌子;申请建立了“赵文化与区域经济”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太行山文书研究中心”河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太行山文书古籍修复研究室、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磁州窑艺术研究所、太极拳国际培训交流推广基地、河北省雁翼研究会等各类高水平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平台;2016年申请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八十多项,受到省教育厅通报嘉奖。《邯郸学院学报》开辟了赵文化、荀子、太行山文书、磁州窑等学术研究专栏,其中赵文化研究专栏已被评为教育部名栏,荀子研究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等转载转摘,《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4年第1期开辟专栏,集中发表了学报推荐的荀子研究5篇英译文章。《荀子思想研究》《荀子史话》《邯郸十大文化脉系》《我的邯郸我的史》等系列地方历史文化专著相继出版。美国英文杂志《道:比较哲学》(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2015年第2期为《荀子思想研究》一书发表长篇书评。学校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合作,连续多年举办与地方历史文化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如“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国际学术研讨会”“太行山文书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国际学术研讨会”“‘荀子研究的回顾与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等。已连续两年在《光明日报》举办荀子研究有奖征文活动,每次都有老师获奖。荀子学院韩焕、牛芮、张钰桦、白娟四位学生,在中央电视台2015《中国成语大会》上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入围前五强,被誉为“邯郸四霸”。学校最近又召开了“‘荀子与儒家外王之道’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河北省雁翼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2016年邯郸学院理工领域获得66项各种专利,年度排行进入河北省高校前十。邯郸学院的特色办学之路正越走越宽,学校教育影响与日俱增。

“我一生只有一个职业,那就是教师。以前在河北工程大学当老师,现在是邯郸学院的老师。这辈子从家门到校门干的就这一件事——教书育人!”

——马计斌

马计斌深知,“要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特色上下功夫,谋出路,求突围,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特色布局谋篇,集中发力,如此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突出重围,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这些办学成果,正体现了马计斌特色办学的办学思想。事实上,比特色成果更触动人心的,还是马计斌作为一位教师内心深处那份柔软的人文情怀。

为学生上课时,他常常忘记自己的校长身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电话号码、邮箱告诉学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找他帮忙,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某个部门的办公室在哪儿也打电话问他。而马计斌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决,之后不忘提出委婉批评,要求学生但凡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自己去解决,因为这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锻炼。有时也会碰上校外青年在校园抽烟、翻越围墙栏杆之类的不文明现象,每当此时马计斌绝不袖手旁观,而是主动制止,批评教育。他认为,点滴小事背后反映的是文明与教育的缺失,是事关青年人生发展的大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青年,在他眼里都是一名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怀与教育。

这些在别人眼里匪夷所思的行为举止,完全是马计斌作为一名教师不自觉的下意识行为。在他众多的社会身份中,最能反映其灵魂本质的还是教师。这种教师意识不仅深入骨髓,融入血液,更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在他的主导下,学校采用空气热能新技术,对学生宿舍全部进行热水进宿舍改造,保证学生能在宿舍洗上热水澡;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学生集中场所,全面安装全自动饮水机,保证学生能喝上热水;实行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制度,保证学生随时能找到老师,解决问题。对家庭困难学生只要符合国家贫困生资助制度的都不折不扣地予以照顾,同时,畅通困难学生勤工助学渠道,安排心理教师随时关注疏导,增设便宜饭菜窗口;遇到学生生病,更是及时安抚帮助,组织慰问。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正所谓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有了好教师,才有好学生;有了好学生;才有好公民;有了好公民,才有好社会。马计斌——教师,教师——马计斌,二者已然有了紧密的关联,扯不断,化不开。马计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称谓。

(作者李延军,笔名酸枣,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猜你喜欢

邯郸学院学生
初等教育学院
邯郸在哪里?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清代邯郸教育
西行学院
邯郸-电镀厂主非法排污获刑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