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象训练在女子羽毛球训练中的实证研究

2017-08-10魏轶力卜丹冉

湖北体育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控制组表象羽毛球

魏轶力,卜丹冉

表象训练在女子羽毛球训练中的实证研究

魏轶力1,卜丹冉2

表象训练是在竞技体育领域中使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通过表象训练在女子羽毛球训练中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技术情况统计结果具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实验前后运动表象能力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实验前后运动表象能力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运动表象能力统计结果上有显著性差异。因此,研究结论表明羽毛球训练过程中运用表象训练有助于羽毛球技术的掌握;羽毛球训练过程中运用表象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表象能力。

表象训练;女子羽毛球;训练效果

近几十年来,羽毛球运动作为奥运会项目,一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基层羽毛球作为向国家队输送运动员的重要基地,基础教学与训练变得格外重要。目前将多学科融合进运动训练,从而提高运动训练效果也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在此期间,心理技能训练也在众多方面同运动训练进行融合。表象训练作为心理技能训练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被大量的应用于运动训练过程中。

在竞技体育的各个项目中均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表象训练在训练或比赛中的有效性。表象训练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1]也有研究者认为,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2]。在表象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中,表象训练也被称作“视觉化”训练、意象演练或想象训练等(丁雪琴,1996)[3]。表象训练作为心理训练的一种方式,除了运动心理学家的使用外,教练员也大量的将其应用到训练和比赛中去。如在Suinn的视动行为演练法、Singer的5步策略法等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中,表象训练都是它们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4]。故而,在早期的国外运动心理的应用中,表象训练几乎被认为是心理训练的代名词,两者往往被视为是同一种方法。但是,在国内的已有研究中,表象训练仅仅是心理技能训练的一种方法。心理训练除此之外,还有情绪控制、注意力训练等多种方式方法,因此两者并不能等同。

表象训练在国内外的应用较为广泛,效果也较为显著。在团体性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隔网对抗类项目如羽毛球、网球,自我表现类项目如体操、射击、射箭等众多竞技项目中均得到了相关的实证研究。例如,早在1908年,Meyers等人就通过表象训练来提升大学生运动员的投篮成绩[5]。此外,在国内的研究中也有研究表明表象训练的有效性。如在2009年,有研究者发现表象训练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对发球成功率也有较明显的提升[6]。通过表象训练的清晰性、稳定性、准确性等方面的练习,可以有效的帮助提高训练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如运动员通过表象训练来演练在各种比赛情景中的比赛方案[7]。这些训练都有助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发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湖北省队女子羽毛球运动员50名,平均年龄18.5岁(SD=1.1),平均训练年限5.4年(SD=4.3)。其中二级运动员22名,一级运动员22名,健将级运动员6名。实验开始前,所有参与实验设计的运动员均被告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不相等组准实验设计,如表1。

1)通过随机分组建立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

2)前测: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身体素质条件匹配,并得到相应结果。此外,要求运动员填写相关问卷。

3)对实验组进行6周的表象训练干预课程,让运动员理解并掌握表象训练的内容及意义,以及相关表象训练技能在训练中的应用。

4)后测: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安排相应技术能力测试,并得到相应结果。此外,要求运动员填写后测问卷。

5)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

表1 实验设计

1.3 心理指标测量工具

1.3.1 运动表象量表(SIQ)

马腾斯(Martens,1982)制订的测量运动表象能力的问卷,主要用来测量运动员在表象时体验各种感觉的能力,包括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等以及与这些感觉一起的情绪、心境和某种心理状态[8]。分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在该维度的表象能力越好;总分越高则表明运动表象能力越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到0.91之间(Hall et al,2001)。在增强表象演练能力方面,表象清晰度评价指标显示了理想的评价效果,该指标以在实践中应用较为成熟的《运动表象问卷》为测试工具,从多感官角度验证了表象演练的实际效果(丁雪琴,2000)[9]。

1.3.2 成绩评估

本实验运动成绩的评分是通过专家组(共计7名教练员,其中国家级教练员2名,高级教练员2名,一级教练员3名)针对运动员移动时动作的准确性(单次步法动作正确、细节无误)与运用的合理性(前进后退回位的衔接连贯和启动跳步协调)进行打分。最后得分为7名教练员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平均成绩。

1.4 心理干预过程

1.4.1 实验组干预

在前测完成后的开始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日常授课和训练评估。日常授课及讨论6周,每周一次,共计6次,每次课为90min。在干预期间,也在训练过程中进行训练跟进,每周2次,共计12次,每次为120min(一次技术课的时间)。主要针对在日常授课中所讲的表象训练的知识,要求运动员在训练前的引导训练和训练中的运用。实验过程由本人完成。内容概要如表2。

表2 实验组心理干预内容列表

1.4.2 控制组的上课内容

对控制组采取的干预方式与实验组类似,如包括上课以及讨论。但是控制组的授课内容则是与心理技能训练无关的心理学相关内容。例如,心理学错觉图片、催眠、素质拓展游戏等,共计6次课,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动机性控制组授课及讨论内容列表

1.5 本实验研究的期望效应的控制

为了控制本实验的期望效应,首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形式上和时间上都采取了相同的干预,即每周1次课,每次课90min,共6周,共计6次课。对控制组的干预形式与实验组的基本相同,主要采用讲课与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并且在干预时间上与实验组保持一致。其次,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运动员的所有要求均和日常训练计划、内容相匹配;对测验后的评估的奖罚措施均相同。

1.6 统计方法

1)用描述性统计来呈现各个心理变量以及社会学人口变量。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实验组和控制组间的心理变量的差异。3)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来检验实验组在心理干预前后心理变量的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实验前测结果

2.1.1 被试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从表4中可以看出运动员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特征。其中实验组运动员男性13人,女性12人;15岁以下6人,16-18岁14人,19岁以上5人;健将级运动员3人,一级运动员10人,二级运动员10人。对照组运动员男性11人,女性14人;15岁以下10人,16-18岁9人,19岁以上6人;健将级运动员3人,一级运动员12人,二级运动员10人。

表4 被试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2.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技术情况统计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班在前测的横向比较上,反手击高远球、反手吊直线球、反手网前勾球、反手直线杀球都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该两组被试在干预实验进行前是同质的,可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干预,并考察干预的效果。

表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技术情况统计差异性检验

2.1.3 实验前运动表象能力比较结果

从表6中可以看出,通过T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运动表象能力为53.51,SD=3.03,对照组运动表象能力为54.64,SD=3.24。两组运动员的运动运动表象能力在干预前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项指标上是有可比性的,从而保证了实验的可行性。

表6 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表象能力比较表(前测)

2.2 实验后测结果

2.2.1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技术情况统计结果

为了了解表象训练对运动员训练效果的影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了后测,并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从表7中可以看出,实验组运动员反手击高远球得分为85.75,SD=4.65,对照组运动员反手击高远球得分为78.75,SD=5.59;实验组运动员反手吊直线球得分为83.00,SD=5.92,对照组运动员反手吊直线球得分为75.16,SD=4.83;实验组运动员反手网前钩球得分为80.86,SD=5.45,对照组运动员反手网前钩球得分为72.89,SD=4.02;实验组运动员反手直线杀球得分为84.02,SD=4.22,对照组运动员反手直线杀球得分为79.65,SD=3.83。实验后实验组成绩较对照组成绩都有相应提高,其中反手击高远球、反手吊直线球、反手网前钩球和反手直线杀球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

表7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技术情况表

2.2.2 对照组实验前后运动表象能力比较结果

从表8可以看出,对照组运动员实验前运动表象能力得分为54.65,SD=3.24,实验后运动表象能力为55.32,SD=2.78。两者并无显著性差异。

表8 对照组实验前后运动表象能力比较表

2.3 实验后两组学生表象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2.3.1 实验组实验前后运动表象能力统计结果

从表9可以看出,实验组运动员实验前运动表象能力得分53.51,SD=3.03,实验后运动表象能力为58.63,SD=3.72。T值为3.182,P<0.05,干预后实验组前后运动表象能力有显著差异。

表9 实验组实验前后运动表象能力比较表

2.3.2 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表象能力统计结果

从表10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组运动员运动表象能力为58.63,SD=3.72,对照组运动员表象能力为55.32,SD=2.78。T值为2.678,P<0.05,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表象能力有显著差异。

表10 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表象能力比较表(实验后)

3 讨论与分析

3.1 运动表象能力分析

实验前已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表象能力进了比较,研实验究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可视为同质的实验对象。从而可认为实验干预后所表现出的显著性差异或非显著性差异均为实验干预所产生想效果。而在实验干预后,通过实验组实验前后运动表象能力统计结果可知:干预后实验组前后运动表象能力有得到了显著提高;此外,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表象能力统计结果亦可知,两组的运动表象能力达到了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表明,通过实验干预,运动员的运动表象能力是可以达到显著效果的。

3.2 运动技能情况分析

通过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技术情况统计结果可知,两组并无显著差别。而在干预后,实验组的反手击高远球、反手吊直线球、反手网前钩球和反手直线杀球四项指标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了表象训练对运动技能的提高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羽毛球训练过程中运用表象训练有助于羽毛球技术的掌握

从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来看,对于HB省队女子羽毛球运动员来说,在日常训练中应用表象训练有助于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本实验研究较好的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表象训练有助于运动技能的提升,进而促进运动员日常的运动表现。因此,通过表象训练在女子羽毛球训练,为我省女子羽毛球训练技能的改进提供了较好的指导方向,从而为起实际操作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同时,这也表明了该种训练方式也可在女子羽毛球训练中进行较为广泛的应用。

4.1.2 羽毛球训练过程中运用表象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表象能力

从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来看,通过大量的表象练习,运动员的运动表象能力会得到较明显的提高。由于表象训练是一项可习得的技能,因此通过大量的、合理的训练,假以时日,运动员是可以较好的掌握该种技能并有效应用的。随着表象技能水平的提高,运动员不仅要学习在日常训练中的表象训练,更要模拟在比赛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象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可以降低运动员的紧张、焦虑状态,也可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10]。

4.2 建议

首先,让运动员经常观看较为精彩的羽毛球比赛录像或者技战术录像,从而加强正确技战术在头脑中印象,帮助运动员进行正确的表象训练。其次,表象训练应与技术动作训练相结合,重视表现训练在实际情景中的运用。再次,在日常训练中进行表象训练前,运动员可以表象较为轻松的训练环境;而在赛前的表象训练模拟中,应表象较为紧张的比赛情景。最后,本研究仅仅局限于女子羽毛球运动员,研究的效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在未来的实验研究中加入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使研究结果更加完善。

[1]马启伟.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81-182.

[2]Suinn.Imagery[M].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1993.50-56.

[3]丁雪琴.集中心理训练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其综合评价的手段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2):89-93.

[4]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4-200.

[5]Meyers,A.W.,Schleser,R.A.A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basketbal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0:69-73.

[6]秦鹏.表象训练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对发球成功率的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2009.

[7]漆昌柱,徐培.表象训练的概念、理论及主要研究领域: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1,21(3):76-79.

[8]张力为.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59-162.

[9]丁雪琴,张忠秋,钱铭佳.“MC2StudyTM”对减轻优秀运动员心理疲劳和增强表象演练能力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14-16.

[10]朱屹.表象训练在羽毛球普修课中的教学实验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Empirical Study of Imagery Training in Women'Badminton

WEI Yili,

Imagery training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sychological training methods used in competitive sports broadly.Th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imagery training in women's badminton train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hnical situation and the athletic imaginary abili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magery ability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whereas the result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Therefore,it indicated that imagery training was beneficial to master badminton technical skills and improve the image ability of athletes.

imagery training;women'badminton;training effect

G847

A

1003-983X(2017)06-0507-04

2017-03-25

2017年湖北省体育局领域自然科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7B002)

魏轶力(1982-),女,湖北宜昌人,中级教练员,研究方向:羽毛球教学与训练.

1.湖北省体育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湖北武汉430205;2.湖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05 1.Pingpong and Bandminton Mangement Center of Huber Sport Bureall,Wuhan Hubei,430205;2.Hubei Sports Scienll Institute,Wuhan Hubei,430205.

猜你喜欢

控制组表象羽毛球
羽毛球
表与里
给商品起名字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透过表象看公式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羽毛球PK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