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价值

2017-08-09李园园

现代交际 2017年15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摘要:《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承载了丰富的治国安邦、求学、为人的儒学思想内涵。《大学》之所以为儒学经典之一,在于其无限深广的内涵和无量无边的教育价值。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习近平主席多次在教育文件和教育讲话中引用并三令五申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语境出发,立足于《大学》的原文,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三大方面阐述《大学》对于教育教学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53-02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第42篇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后经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二位崇尚儒学的学者整理后,从《礼记》中单独地分章节提取、整合出来。而后儒学发展到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又进一步整理、编撰出《四书章句集注》,正式地将《大学》列为一部重要的儒学经典,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修齐治平”的智慧。

一、《大学》之于教学目标

宋代的儒学家朱熹认为“大学即是大人之学”①。在古代,文化教育的学段分为大学和小学两部分,在小学阶段,8岁以上的小孩子学习基本的文字训诂、句读及一些待人接物、扫撒应对之礼。除此之外,还学习基本的乐、射、御、数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在大学阶段,15岁以上的青少年学习“修齐治平”等内圣外王的为人处世的修为和智慧。然而,大学不仅仅指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龄段,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所学习的圣贤文化和治国安邦的理想。而这刚好和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时期一致。大学中写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的字词句、情感、阅读写作方法、涉猎文本、鉴赏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每时每天每月都进步一点点,才能从大的方面一点点推动语文学习的进步,从而将庞杂的不成体系的语文知识消化掉。同时,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日积月累中增进的。只有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培养的知识和品格才能是牢固的,影响深远的。大学中又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的“仁、敬、孝、慈、信”可以作为高中阶段对学生五伦处理关系提出的德育目标,是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和指导原则。在《习近平同北师大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习主席谈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②。大学之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指导高中的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而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在德育方面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也只有学习《大学》这样的国学经典中的修身、为学之道,才能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获得对国家、社会、自然与自我关系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学》在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学生学习、工作、做人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明德、亲民、至善”。这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理想教育。当学生和教师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去教和学的话,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是浑然天成、充满活力的,倘若教师和学生都以更好地谋生、物质享受为教和学的实际目标,那么所培养出的花朵和园丁本质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时候个人聚集的财富越多,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培养出的往往不是国家的栋梁,而是社会的蠹虫。由此可见,《大学》中所倡导的修齐治平的理念对于指导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方向是多么的有必要,对于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是十分关键。只有以大学之道为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才会是合理的、和谐的、充满活力的。

二、《大学》之于教学理念

《大学》中的经文蕴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而身为一名未来的高中语文教师,若能领悟、汲取一些《大学》中的圣贤教诲,对于引领课堂及治理班级来讲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最先应使其信服。然而,这个威信力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修养。《大学》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倘若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自己都不够勤奋、不能沉淀又怎么去要求学生呢?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教师先将自己的品格和学问修行好,才能使学生信服,进而更好地教育教学。尤其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承担着很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要更加修身立德、勤学苦练。《论语》中也有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

由此可见,教师的身教远胜于言教。

其次,教育教学要循序渐进,抓其根本。《大学》经文写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语文教学的内容广且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由于受一些西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崭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使语文课堂更加多元化,也更加不好掌控。但无论什么形式的语文教学都不能离开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这一根本立场,不能脱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否则语文学科就不再有独立价值。

最后,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经文写道:“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在教育教学的语境下,这句话的理解大体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想法和心理也有颗敬畏之心,绝不可忽视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良好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在互相尊重、沟通的基础上进行的。近几年受到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等教育思潮的影响,教育工作者也格外注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教学不断受到冲击。但是,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跟不上去,仅仅陷入了“教师和学生谁是课堂主体”的不休争论之中,使得教师教学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大学》中写道:“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以修身为要,只有人格相對完善,互相追求教与学的“至善”,教师要厚德载物,学生更应尊师重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课堂教学的机械化和形式化,避免师生之间不必要的摩擦。

三、《大学》之于教学内容

随着国家和人民对国学经典的肯定程度日益提高,国学经典篇目被列入教材的比例和内容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目前教材中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定篇应被《大学》这样文质兼美的国学经典篇章所取代。目前,人教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已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

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列入了教材,并设置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附加了历法、节日、中医、书法、绘画、建筑、戏曲等传统文化的模块教学。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规定了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国民教育始终,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分学段、一体化、有序推进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幼儿、中小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与教材体系,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这样一来,势必会带动语文教学内容的革新和飞跃。

注释: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出版,2016:1.

②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2014-09-10.

③论语全解·子路篇[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出版,2016.

责任编辑:杨国栋

作者简介:李园园,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浅析《大学》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价值

现代交际·2017年15期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