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溪市春季冰雹天气个例分析

2017-08-09吴荷孙越峰崔耀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物理量场冰雹

吴荷 孙越峰 崔耀鹏

摘要 利用天气形势及各种物理量值、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 2017 年 4 月 17 日傍晚发生在本溪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成因。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和高空槽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增强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高、低空及地面系统配合较好,为此次冰雹发生提供了有利气象条件,此次降雹区域K指数及各物理量要素配合都符合降雹标准。冰雹发生前期0 ℃层高度和-20 ℃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生长;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与云顶亮温低值区对应。

关键词 冰雹;形势场;物理量场;红外云图;辽宁本溪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3-0206-01

冰雹是一种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发的具有破坏性的灾害性天气,具有突发性和较强的局地性,预报难度大,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却能对农作物造成显著危害。随着技术的发展,运用雷达图识别和预报冰雹的研究越来越多[1-3],但对其环流背景及重要气象要素的研究和分析仍然不可或缺[4],张琳娜等[5]通过分析近30年北京地区出现冰雹的天气系统,将发生冰雹的天气系统分为三类,其中东北冷涡型发生次数最多。杨晓霞等[6]分析得出低层辐合是短时对流天气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动力机制。本溪地区并无雷达及探空站,对依赖于雷达图和探空资料的冰雹预报分析仍有局限性;辽宁地区冰雹多发生在初夏,并多伴随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春季冰雹也时有发生,并对春耕播种等农业活动造成重要影响。因此,了解此次冰雹发生的环流背景,分析冰雹发生的气象条件,对提高本地冰雹的预报预警技术有重要意义。

1 天气实况

2017年4月13—16日本溪市天气晴好,日最高气温均在22 ℃以上,地面能量较高。受冷涡及高空槽共同影响,2017年4月17日本溪市区出现中雨天气,19:25左右出现冰雹天气,并伴有雷电,冰雹直径为0.4~0.9 cm,持续时间5~7 min,局部地區持续10 min。

2 环流背景分析

冰雹发生的基本物理条件包括位势不稳定、存在触发机制、水汽条件、0 ℃层和-20 ℃高度及强的垂直风切变。因此,针对这些条件分析高低空环流场、地面形势场及主要物理量,得出此次冰雹发生的气象条件特征。

2.1 高、低空及地面形势场分析

由图1(a)可以看出,17日8:00辽宁东北部500 hPa存在一个冷涡系统,南部存在高空槽,2个天气系统共同影响辽宁地区。本溪地区处于200 hPa高空急流轴的左侧,500 hPa高空槽前,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上升运动显著。由图1(b)可以看出,850 hPa有明显切变和低空西南急流存在,本溪处于T-Td≤3 ℃的显著湿区,T500-850≥25 ℃,本溪地区水汽条件充沛,存在低空急流,前期本溪地面温度高,这种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十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和发展。至17日20:00冷涡南压与高空槽合并影响辽宁,850 hPa切变线东移,低空急流有所减弱,此时冰雹天气已经结束,本溪降水天气仍在继续。由图1(c)可以看出,17日17:00本溪地面由低压中心控制,且存在明显的地面气旋,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地面形势场存在切变线,存在不稳定能量,利于冰雹天气的发生。

2.2 冰雹发生前期主要物理条件分析

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在满足降雹的大环流形势下,还需具备一定的局地环境条件。为此,对冰雹发生前期本溪地区风场垂直结构、大气层结稳定度等进行了分析:0 ℃层高度为2 650 m,-20 ℃层高度为5 350 m,T500-850>25 ℃,K指数>30 ℃,存在地面切变。由表1可以看出,17日8:00风速由低层的14 m/s迅速增加到200 hPa的34 m/s,风速差达到20 m/s,有较强垂直风切变,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和维持。另外,本溪地区8:00 0 ℃层高度为2 650 m,使对流云可以向高处发展,为冰雹的生成提供水汽条件;-20 ℃层高度在5 350 m,与0 ℃层厚度适宜,有利于冰雹生成有利于冰雹的形成。K指数>30 ℃,T500-850>25 ℃,表示大气层结不稳定,满足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条件。

3 云图特征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辽宁上空低云不断发展并集合成对流云团,18:30对流云团发展东移至辽宁东部本溪地区上空,云顶亮温进一步降低,云图特征呈现为明显的白色,有对流单体生成,本溪地区随之发生冰雹天气。

4 结论

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受东北冷涡和高空槽共同影响,各项物理量预报指标均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

(1)东北冷涡和高空槽是这次本溪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不稳定度的增大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不稳定能量。

(2)本次降雹的0 ℃层和-20 ℃层高度在700 hPa和500 hPa等压面高度附近,适宜冰雹的生成,降雹区域K指数及各层物理量要素配合等都符合降雹标准。

(3)东北冷涡外围东南部的云系局地发展成中尺度对流系统,是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的主要云系。

5 参考文献

[1] 俞小鼎,王迎春,陈明轩.新一代天气雷达与强对流天气预警[J].高原气象,2005,24(3):456-464.

[2] 俞小鼎,周小刚,王秀明.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J].气象学报,2012,70(3):311-337.

[3] 姜麟,王卫芳,韩桂荣,等.江苏一次夏季强雷暴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J].气象科学,2006,26(3):316-322.

[4] 宋晓辉,柴东红,蔡守新,等.冰雹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J].气象科技,2007,35(3):330-335.

[5] 张琳娜,郭锐,何娜,等.北京地区冰雹天气特征[J].气象科技,2013,41(1):114-120.

[6] 杨晓霞,张爱华,贺业坤.连续冰雹天气的物理特征分析[J].气象,2000,26(4):50-54.

猜你喜欢

物理量场冰雹
冰雹是冰的,却为何出现在夏天
盛夏冰雹
夏日冰雹
2015—07—29山西省晋中市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2016年1月22—24日维西县低温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2015年6月8日安吉县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咸阳市冰雹分布及环流特征分析
鸡西暴雪分析
安康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