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2017-08-09田萍王爱军
田萍 王爱军
摘要 介绍了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发病原因,并提出选育抗病品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黑痣病;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3-0126-01
马铃薯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及微量元素,是我国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引起的黑痣病又称茎基腐病、黑色粗皮病,是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生长期引起马铃薯植株枯萎和茎溃烂,也可导致块茎生长黑痣病斑,严重影响其产量和经济价值,严重田块发病率达70%~80%[2],且随着栽培方式的转变、单一品种的密植,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限制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其发病症状以及发病规律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减轻马铃薯黑痣病造成的病害损失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发病症状
在马铃薯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幼芽受害时,其上出现黑褐色病斑,组织坏死,严重影响幼芽的生长发育,甚至腐烂,以至于田间缺苗断垄或出苗过晚,错过最佳生长时期;茎杆受害时,近地面处先出现症状,产生直径2 cm左右的褐色病斑,其上有紫色菌丝,后病斑逐渐扩大,致使茎基部变黑腐烂,叶片卷曲发黄,常在地面上生长较小的畸形块茎;块茎受害时,表面出现数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坚硬病斑,黑褐色或褐色,即菌核。
2 发生规律
立枯丝核菌是马铃薯黑痣病的主要病原[3],为土传性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发达,分枝较多且粗壮,初期为无色,后逐渐变为褐色,可形成菌核结构。并以菌核在土壤和病残组织中越冬,抗逆性较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通过空气、水流、昆虫、机械设备从皮孔等自然孔口和伤口侵染组织,造成幼芽腐烂或不能出苗,污染土壤。翌年主要靠种薯传播,苗期和成熟期危害最重。其最适侵染温度为23 ℃,<4 ℃时不发生侵染,温湿度较高时,发病较重。
3 发病原因
3.1 马铃薯品种
目前,栽培的马铃薯大多属于黑痣病感病品种,还未发现对黑痣病免疫或高抗的品种,不同的感病品种对病害的易感程度具有较大差别,其中大西洋和陇薯3号较为感病。
3.2 播种时期
黑痣病在苗期的发病程度与播种时期的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若播种过早,则春寒未过,土温较低、湿度较大,易于立枯丝核菌侵染引发黑痣病。
3.3 栽培管理
生长期的栽培管理与黑痣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创造适宜马铃薯生长的环境和良好的肥水条件,既可抑制黑痣病菌的侵染,也可提高马铃薯的抗性。种植密度过大、田间积水多、土壤通透性差时马铃薯出苗延迟,易引起黑痣病的发生。播种前,种薯经过拌种或晒种处理后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4 防治措施
4.1 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最根本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抗病基因筛选、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已取得较大进展。
4.2 农业防治
与其他作物进行合理轮作,可显著减轻黑痣病的发生。选择无病、优质抗病的种薯作种;整薯种植,避免因切口加大病原菌的侵染率,导致病害发生;在土壤湿度大、气温较低时,应适当延迟播种。生长期要做好田间肥水管理工作,雨后及时清沟、排水,且防止露水结于叶面,使田间湿度保持在较低水平;合理施用肥料,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抗病性;及时拔除病株,避免病原菌大面积侵染。
4.3 生物防治
有益微生物的开发利用是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其无副作用、经济、安全等优点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且已经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应用于黑痣病防治的有益微生物以芽孢杆菌属和木霉属较多,王爱军等[4]筛选到2株对马铃薯黑痣病菌防效较好的芽孢杆菌菌株,崔 岩等[5]报道了1株對马铃薯黑痣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菌菌株。
4.4 化学防治
播种前用2.5%咯菌腈悬浮剂2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对马铃薯块茎进行浸种处理;也可用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土壤进行消毒。马铃薯生长期,在发病早期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对叶片进行喷雾处理。
5 展望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兼用农作物,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和云贵等地种植较多,种植面积居世界第2位。因此,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减轻其病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黑痣病防控,采用单一的防治方法效率较低,应掌握其病原菌发生和流行规律,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综合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其他有效防治方法,在选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以及贮藏等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将黑痣病控制在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的水平。
6 参考文献
[1] 伍东,魏周秀.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剂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0(3):27-28.
[2] 陈伊里,屈冬玉.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54-358.
[3] 陈万利.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马铃薯,2012,26(1):49-51.
[4] 王爱军,柴兆祥,李金花,等.马铃薯干腐病菌和黑痣病菌拮抗芽胞杆菌的筛选及鉴定[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29(4):586-594.
[5] 崔岩,王蒂,柴兆祥,等.中国木霉新记录种俄罗斯木霉的分离鉴定及对马铃薯干腐病菌和黑痣病菌的拮抗作用[J].草业学报,2014,23(1):276-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