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槟城 马六甲 小城味道

2017-08-09Cherrie

旅游 2017年8期
关键词:槟城马六甲海龟

Cherrie

槟城和马六甲这两个城市有自然,更有人文,两者的协奏让我们驻足驻心。

每一日的行走不仅更新着,也加深着我们对马来西亚小城市的认识。在花式的交通工具上赏不同的景,生别样的情。

每次去旅行暴走定不会少。虽然和背包客们比起来,我还是会更小清新一点,但走的路程大概和他们不相上下吧。我觉得走路最能通过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将当地的风俗人情渗入内心,也能随时举起相机、按下快门。这次去马来西亚又有另一位步行爱好者(尾巴)相伴,到处走走看看也便成了每日之事。

街边壁画的惊喜

我们从槟城机场到酒店打的Uber,司机恰巧是华人,车上的收音机里放着南洋味的华语歌。听着熟悉的语言、稍有陌生的曲调,任车速带动我不动的眼球,看着窗外飞速移动的街景。我会喜欢带点陈旧感的小城,比如那些到处都是不超过5层的小楼、外观泛旧的建筑。这种历史感潜藏着一种文化内涵,讲述着没有被摩登时代磨灭的小城故事。

乔治市(George Town)正是荟萃槟城精华之处,在2008年已经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这里的精华包括艺术与历史文化。谈及乔治市时,八九不离十会说到那里的壁画,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确实,完全能用双脚踏遍的这一路,光我们看到的便有二十来幅壁画。我们拿的地图标注很贴心,把这些壁画的藏匿之处一一道破。作为天才地图阅读者,尾巴自己制定了一条扫荡壁画的线路。起初,即便已然在地图上看过壁画的照片,当看到它们真面目时,还是会感叹这些艺术品的绝妙:即便是画在粗糙的墙上,笔触也相当细腻。艺术家们也总能利用好周围的资源,巧妙地进行借位,将立体物件与平面绘画相结合。

走着走着,我们发现路途中总能遇到一些并未在地图上被标注的壁画,然而它们和那些“大作”一样有趣、画工精湛。我们也越发觉得一直按路线来找壁画实在死板,而且当提前已经看过它们的图片后,惊喜程度也大大减弱。于是,决定仅仅做到心中有大方向,更多地去随心走。这样一来,我们知道壁画会出没在任何地方,也就更用心地去看街边的景色。

“你看!那儿有一幅!”

“哇……”

这样的对话大概充斥了后半程乔治市之行。只是2点钟的太阳实在过于炙烤,我们便决定在街边的小餐馆吃畹当地著名的亚参叻沙以及向往很久的椰子冰激凌。没想到,一进店铺便看到了另一幅惟妙惟肖的壁画,还有阴影的勾勒,让那挑扁担的农民伯伯一下跳出了画面,立体起来。乔治市的壁画确实可以出现在任意一个街角,甚至是室内啊。当我们七拐八拐终于看到《追风少年》和《姐弟共骑》这两幅有名的画作时,那种偶遇的兴奋更让我们坚定了这种自由式玩法。

除了壁画,乔治市更有大约五十件钢塑作品。相关介绍说这些钢塑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乔治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于是心里多少感觉有种功利感。但作品本身的造诣实在是值得称颂的,其中不乏对一些日常生活的幽默體现,因此当我们在试图解读这些作品时,也便能领略一二当地的信仰、民风。

马来西亚是个十分多元的国度,清真寺、庙宇、教堂都能见到,但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清真寺定是随处可见的。我们“漫游”到了吉宁甲必丹回教堂(Kapitan Keling Mosque),后来才惊喜地发现这是槟城最大、最古老的清真寺。本来以为穿着短袖短裙大概也就只能有在门口嘹望的份儿。没想到,里面的一个穆斯林女子立即去拿了两件袍子,对我们说“Come”。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走进一座清真寺,好奇与惊喜感占据了内心。随她进去,沿着清真寺内部而行,她不仅讲解这座清真寺,还演示了如何做礼拜,诵读并翻译了《古兰经》中的第一章,赠予了一些关于穆斯林女性的小册子。如此主动性的引领与讲解让我们感受到了马来人民的友好、善良,这一点会在之后继续写到。

把小城里里外外走了一圈后我们在海边坐下。那天有点雾蒙蒙的,却海天一色,零星几位当地人也坐在海边的台子上,那个场面宁静又有点飘飘然。看着身边的这位挚友,又望望风景,脑海中顿时播放了HollowCoves的那首“We Will Run”,应景又应情。旅行中脚步是不可走得太快的,总需要这样的地方歇歇脚、静静心。

穿过原始森林看海龟

我们大半天就不紧不慢地将乔治市基本走遍了,上网查到有一个距乔治市不远的槟城国家公园,并决定去感受一下当地的自然风光。

这个国家公园据说是全马来西亚最小的一个,徒步胜地,从槟城最高建筑光大坐公交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可抵达。槟城的公交车十分干净敞亮,坐起来比国内的舒服不少,空调开得足,也是避暑好选择。坐着公交,沿途既能看城,又能盘山、观海,绝对物美价廉。

网上资讯显示,来这个国家公园是应当坐船的。果真,我们在接近公园门口的途中便迎来了声声吆喝。如果走到Monkey Beach,船再接我们回来,就是50马币。但由于尾巴是一位海龟热衷者,我们决定先去Turtle Beach,由船接我们到Monkey Beach,再从Monkey Beach坐船返回。这样一来,一条船要100马币,我们又找不到其他游客一起平摊便只好掏钱了。直到我们已经进入公园,俩人才反应过来,也许是可以砍砍价的。

刚进大门的小径非常干净、好走,直到过了一座桥后,看着路标TurtIe Beach的方向——“这是路吗?!”从此,我们便开始在树枝蔓延的土路、泥路中不断上山、下山。偶尔见到拴在路旁树桩上的麻绳也会为之欣慰,安抚自己这里的安保措施也许还是可靠的。这里是妥妥的一片原始森林,幸好有三位新加坡男子与我们共行,要不尾巴和我估计会在孤独的恐惧中忐忑跋涉完这一程。大概是我们都没有料到这里如此原始,那三位新加坡人个个脚蹬人字拖,尾巴穿了双小布鞋,只有我乖乖穿了运动鞋,进公园前还特地换了长裤。尾巴和我不时拿着相机录下艰难的历程,而就在我某次看镜头的一刹那间,我的左脚掉进了泥里,那一声“哎呀”也永久成为了视频中的画外音。虽然我们跋涉的全过程都在全天最热的中午时分,但一直穿梭在树林,遮天蔽日,单单站着也可以很凉快,不时还有小风吹着。然而,背个双肩包又挂个相机地爬上爬下让我俩的衣服一直处于湿透状态。前方的人字拖男团虽然轻装上阵,衣服也早已深了一个色系。尾巴还带了清凉剂,不时就在我们的衣服上前前后后喷一圈,可当衣服凉凉时,却又不知是因为那清凉剂还是因为汗水蒸发了。

有时我俩因为拍照,和新加坡人落开了好几次,走几分钟却又总能看到他们正在前方歇息。为此,尾巴认为他们是在等我们。这概率确实很大,因为我们在途中好几次都遇到一旦失脚定会跌得浑身青紫的境况。这时,走在前方的新加坡同伴总会回过头来张望我俩,这样无声的照料让尾巴和我很是感动。翻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山,也看到了小径边缩着头的乌龟,树干上千只同时奔跑的蚂蚁:一开始因为密集恐惧症吓得跑开,最终因为放不下平日难以一见的景观又回来把镜头对准了它们。

终于,我们看到了海滩,即Turtle Beach,尾巴这时候也已经累得没有语言了。这里仍然保持着原始状态,全然不知该如何看到海龟。茫然中我们看到了去往海龟保护所的路标,在这一段路上总算看到了零星几位游客。最终,等待我们的是一个小木屋,其中一间房子里摆了几个大缸,缸里住着几只大海龟,斑驳的纹路清晰地勾勒在龟壳上。有些乌龟正百无聊赖地划着水。再大的缸对于这些大块头们也实在有点拘束,看着它们划两下水游到缸的一头,再划两下又回到了原点。面对这样看海龟的机会,我们多少有点沮丧,希望它们不是这一生都在缸里这般委屈地活着吧。还有几只干脆就趴在水里消磨时光,任凭一小群鱼在它们身边游来游去。对着门的盆里住着拼命划水的小海龟们,很是可爱,全身呈黑色。很难想象现在还不足手掌大的它们将来会长得那么大。墙上贴着一些关于海龟的知识,整间屋子却给人一种闲置感。由于约好的船两点钟才来接,我们便在小木屋里歇息了片刻。因为没有信号也无他事可做,只好盯着海龟看来看去,幻想将来它们被放生后更加快活的样子。

坐船很爽,一下子把黏糊糊的身体吹干了。大概是因为Monkey Beach有信号,这边比Turtle Beach商业化很多,有不少水上娱乐项目和一些卖食物的木房子,但也始终没什么人来往,我们也没有在这猴子滩看到猴子。看着不时来骚扰的苍蝇,尾巴和我实在不敢吃那里现做的面,只好买了两包零食填饱肚子,又大口大口喝下椰子水后便离开了。

步行?三轮?游船?骑行?

我们预留在马六甲的时间十分充裕,便决定慢慢地玩,而恰好这里正是一个适合慢生活的地方。

初到马六甲时,看到无限延伸下去的那些弯拱的门廊和街边旧旧的小楼们,我感叹道:“这里和槟城好像啊。”同样作为一座世界遗产城市,马六甲披上了更浓厚的历史气息,这毕竟曾经是座贸易的咽喉之城,并且,那条贯穿全城的马六甲河更是使其与众不同。感受喬治市需要慢慢走,而感受马六甲需要停下脚步、依河而歇。

我们连续两天都在河边落了脚,一天在4点钟吃了午饭,观察这对我们而言全新的城市;一天走累了来到河边小店,点了果汁,欣赏着看不腻的风景,还有双管齐下的电风扇和自然风确保舒适度。在河边来往的人也总是零星可点,这里也因此多了份宁静与平和。

当然,昔日繁忙的港口在今天也仍旧有着喧嚣之处。在荷兰红屋(The Stadthuys)前,中国旅行团接踵而至,熙熙攘攘。更有花枝招展的三轮车车夫不断地跑来拉生意,以及车上超大音量循环播放着的《小苹果》《最炫民族风》,恍惚间还以为自己置身在国内的热门景点。其实要不是这吵闹的音乐实在毁气氛以及满车用小黄人、Hello Kitty艳俗又违和的装饰,这样的三轮车游马六甲也可以是个省时不费力的好选择。

骑三轮车可以省时不费力游览陆地上的景点,坐游船则是一种很轻松地看河岸景色的方式。马六甲的游船走的是环形路线,所以不必像我一样因为看到另一边都是壁画却照不到而苦恼。没错,和乔治市一样,马六甲也有壁画,且普遍比乔治市的尺寸大,通常可以占满一侧外壁,也因此更有视觉冲击力。壁画所描绘的内容很多和航海、港口生活有关,俨然一个艺术小镇、壁画村的感觉。

骑行又是另一种游览的方式。我们走在路上,看到有人骑着双人自行车且还带车棚便很是羡慕。我便跑过去问人家在哪里租的,说就在马六甲旋转塔旁,“fifty perhour.”虽然觉得50马币/小时有点贵,但我们心切渴望骑车,于是还是决定花这个钱骑车去海上清真寺(Melaka Straits Mosque)。结果,在租凭处人家说是“fifteenper 40 minutes”15马币40分钟,但骑到一个小时也是不会多收费的。尾巴和我相视一笑,顿时感觉到所谓幸福来得太突然,直接交了80分钟的钱,打算骑2个小时。事实证明,2个小时从旋转塔到海上清真寺往返再加上游览的时间并不富裕。

骑在路上,很多当地人都会招呼我们,然后竖起大拇指。有时候他们大呼小叫说一堆听不太懂的话,让我俩一开始还疑心重重,不知他们有何意图,但从他们的笑容上能大概知道是在为我们欢呼叫好。尾巴负责掌舵,我就负责向他们挥手致谢。海上清真寺位于和马六甲市区一桥相连的马六甲岛上,岛上有中建正在建设的项目。不仅在地面上的工人跟我们互动,就连在高楼上的工人一声叫喊后,我直觉性地抬头一看,也在向我们竖大拇哥、鼓掌。我们都很奇怪为什么骑这样一辆除了带棚以外在中国不能再普通的双人自行车会这么吸睛。想来想去,大概这又与当地人骨子里的善良和热情分不开。这种我在异乡从未感受过的热情大概会成为这次旅行最触动心底的回忆。

骑行的过程无比舒畅,而真正看到海上清真寺后更是如此,我俩一致认为这是此行最美的地方。遗憾的是,当天马六甲下雨,大概多少遮掩了一点它那独到的美。我们在清真寺门口穿上这里提供的衣服、戴上头巾,便可进入。正对大门的是男性信徒的祈祷大厅,所以尾巴和我只能绕行。这一绕却让我们置身浮于海上的平台上,周围都是白色的栏杆,背后也是以白色为主的清真寺。天色一直雾蒙蒙的,却和当时海的颜色格外匹配。恍然一看,前面一片茫然,和去乔治市海边的感觉很像。不同的是,这里多了一份肃穆与庄严。大概由于交通不便,人也很少,因此也宁静。少许的几位游客似乎也都被此处的纯净美而感化,互相之间都不怎么说话,即使说也将音量降到了最小。紧贴着栏杆站,甚至会有一种置身海中央、别无他物的错觉。那种神圣感更是带来了洗礼般的享受。

走进旧时与今日的文化

要想了解马六甲曾经的故事和它今日的这些景点是如何形成的,就定要去看看那里的博物馆群了,就在荷兰红屋处。因此,利用曾经荷兰人在此的行政中心建成博物馆也便更具历史价值了。民俗、历史、教育、政治……几个博物馆聚在一起展现马六甲的各方面。而且,参观每一个博物馆都可以感受到布展的用心。在民俗博物馆里,为展现婚姻、农业,他们将实景用蜡像的方式高度还原。讲述历史时,更是用了大概百幅的油画进行展现。每一幅的创作都会很花功夫,小到人物面部表情都描绘得十分细致。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纯粹用画作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大概更加生动易懂吧。

从这个博物馆群可以直接穿到圣保罗堂(St.Pauls Church),它是十六世纪时葡萄牙人建立的,后又为荷兰人所用,也因此成为了马六甲最古老的教堂,里面存有大量的墓碑。一位在教堂外卖东西的马来人很热心地跑来告诉我们可以在这个小山坡上看落日。很遗憾,当天因为云层厚并没能看到很绚丽的天空,但却捕捉到了柔和的霞光暖暖地照在教堂墙壁上的一幕。

离红屋不远的鸡场街(Jonker Street)走了有大概五遍。天炎热时就可顺着这条街的各种小店逛下去,其中就有在附近区域连锁的Jonker Gallery,卖不少很具当地特色的服饰,也算平价,其风格和尾巴喜爱的十分吻合,让我们在马来西亚有了为数不多的购物体验。街边有情调的咖啡厅和餐厅也并不少,走累了就可以去里面点杯喝的歇歇脚。

我们偶遇了一家叫The Daily Fix Care的小店。这家店的前面是另一家卖东西的小铺,所以不进这家小铺很难察觉到这方天地。这里没有空调,却到处都是风扇,而且满眼绿植。与其他后期装饰很用心的咖啡店不同,这里显得更为原生态,却正是这样与众不同的情调吸引我们去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并且,书架和桌子底下摆放着的书籍,以及让人舒心的背景音乐更显示出了店主的品味,也给这家小店增添了文化感。当然,作为餐厅最重要的还是食物。我们连续两天点了同样的意面,不仅美味且还味道独特。多样组合的果蔬汁更是颇具创意感又可口,拿铁上精巧的拉花也是店员手艺的最佳印证。虽然位置隐蔽,但也总有人在外等座,因为这样的环境和食物大概给谁都会留下好印象吧。我们把这里当作在马六甲最后停留的地方。

猜你喜欢

槟城马六甲海龟
可怕:一块塑料便可“杀死”一只海龟
海龟泡饭汤
油画《马六甲古树》
槟城:时光滋味
马六甲:旧时须记
海龟
海龟
“世界先生”
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