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烹圣冠伊尹 当之无愧

2017-08-09李登年

餐饮世界 2017年7期
关键词:本味伊尹美者

李登年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称“圣”者甚多。正如王观国在其《学林》卷一中所言:“古人之精通一事者,亦或谓之圣。”如“善围棋之无比者曰棋圣”、“善史书之绝对者曰书圣”、“善刻削之无比者曰木圣”……显然,“盖言精通其事”者甚多,“而他人莫能及也”者甚少。烹饪文化的细煮慢炖,铸就多少大师名厨、能工巧匠,而烹饪界称“圣”者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在全国上下发扬工匠精神,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推举“烹饪王国”的“烹圣”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在中国历史上,烹小鲜而成大事者并被尊称为“厨祖”的有彭铿、伊尹、易牙、汉宣帝等,若在这四位“厨祖”中候选,力举“华夏第一贤相”、“食坛宗师”伊尹为“烹饪圣人”,顺理成章。这是因为伊尹不仅负鼎干汤,功彪史册,而且德重社稷,道易天下。尤其他的烹饪理论、学术专著史载有据,传承有序。他生前辅商功为最,功高不盖主,“伊、周殊不是庸人”;他死后功成名就,流芳百世,“殷商尊为神”!

伊尹其人——出生神奇,志高位显

伊尹,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称为伊小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出生的宰相。世人尊其为元圣。关于伊尹出生有许多充满神奇的浓厚色彩。《吕氏春秋》、《水经注》的记载基本相同。

《吕氏春秋·本味篇》写道:“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水经·伊水注》:“昔有莘氏女采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日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而长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伊尹初生,“天下之贱人也!”躬耕务农,自食其力。时值夏桀当道,横行无忌,人天共怨。桀王慕伊之名,召其从政,授“尹”之官。不久,伊尹因不满夏桀的暴政,弃官而去。为避桀的追杀,便远走东夷隐匿朐庐一带,即今江苏连云港市南部海中一个幽僻山島结庐隐居,此隐居地始称伊庐山。多年后,有莘氏怀念这位才华出众、厨艺超群的能人,派人寻找,召回府中。后来商汤娶有莘氏国君的女儿为妻,伊尹便被当作陪嫁奴隶随了商汤。伊尹志向高远“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的高谈阔论,引起商汤的好感,并发现伊尹不仅是个烹饪高手,还是个经天纬地的栋梁之材,便让其太庙沐浴斋戒,点燃火炬祭祀天地鬼神,并以牲血抹身,以示崇隆尊重。从此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委以右相之职,成为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执政者。

伊尹其功——治国喻烹鲜,微言申大义

中华民族自古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说,然而真正能将烹饪与治国方略融为一说并能功成名就者首推伊尹。

先民在塑造伊尹人物形象时,极力丰富和发展了他的思想性。孟子明言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史记·殷本纪》写道:“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御览》卷四百七十二引太史公《素王妙论》:“管子设轻重九府,行伊尹之术,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然而这个形象之具有典型意义。首先,他所说的话,令人强烈地、信服地感觉到,这个形象只能是庖人出身而为殷相的伊尹,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人。

《吕氏春秋·本味篇》总结了夏商周饮食发展的技艺和理论,堪称为我国最早最经典的烹饪典籍,是我国烹饪学科的开山鼻祖,也是世界烹饪学上重要典籍。从烹饪史研究的角度看,从商代就确定了“水火相济”的科学原理。《本味》唯其有漫长的发展,才有中华烹饪的辉煌,才有“烹饪王国”的美誉。伊尹“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得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伊尹又指出:“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如何将这些食物中的臭恶去掉,使之变为美味呢?伊尹的经验之谈是“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之为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这就是说,第一要“烹”,由生变熟,抓住火候这个纲,“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这就是说第二是“调”,五味调和百味香。“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鼎中变化说不清道不明,只凭厨师的经验和感觉行事,用心去掌握去体会。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美味呢?即伊尹说的应具备“八不效果”,即“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鼎为和味,俎割天下。伊尹“说汤以至味”,直截了当:“君子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因为天下还有很多“肉之美者”、“鱼之美者”、“菜之美者”、“饭之美者”、“果之美者”,以“六大美者”强调烹调选料重要性的同时,又言及这“六大美者”因都不在你的管辖范围之内,只有等到你得到天下之后,才可能得到那些美食的味道。显然使出“急将法”,激发商汤发奋图强。

司马迁所说“伊尹从汤言素王九主之事”,当是由烹调术引申而言“君人南面之术”即道家所宣称“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意。邵雍《问调鼎》也写道:“请将调鼎问于君,调鼎功夫敢预闻,只有盐梅难尽善,岂无姜桂助为辛,和羹必欲须求美,众口如何便得均?慎勿轻言天下事,伊、周殊不是庸人。”伊尹由庖人而为殷相,于是盛传其“以割烹要汤”,这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各思以其道易天下”的具体例证。

伊尹不仅对于食品有丰富的知识,就是对于烹技调术也有许多独特见解。蒋超伯《南漘楛语》卷一写道:“尹语云:‘甘而不哝,肥而不腴。二语极精,千古知味者莫如伊。”(傅休奕《瓜赋》:“食之不哝。”用尹语也。)张培仁《炒香室丛话》卷七写道:“伊尹干汤,言天子可思三群之虫,谓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也;而所以去其腥臊与膻之气,而味归于美,则在割烹耳。此理隐然自在言外。”此段话极其经典,这是烹调学的理论基础,更是中国烹饪的基本准则,也是历史上烹调大师辈出的科学依据。包括历朝历代编写出的各种版本的《食谱》、《食单》,他们都以伊尹之说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根据。隋唐时烹饪理论“物无不堪食,唯在火候善均五味”就是对伊尹如此说的继承发扬。人们已经从理论高度认识到烹和调的微妙之处。世间没有不可食、不好食的食物,关键在于根据不同质地、不同特性的原料,善于掌握火候和调和滋味,就能烹制出美味佳肴。这就是对伊尹“九沸九变,火之为纪”理论的升华。

伊尹对本草的药性及食品卫生亦有相当研究,还注意到食品的营养,为祖国医学史谱写光辉的一页。《汉书·艺文志·方伎略》经方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不著撰人。晋人皇甫谧《皇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写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宋人林亿《伤寒论序》写道:“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玄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七《方书》条写道:“世诸方书药法,虽损益随时,大抵祖述黄帝,如《脉诀》之出于晋王叔和,……《汤液经》之出于商伊尹。”1973年湖北省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记载,伊尹著作64行,并言及伊尹始创陶器煎服中草药,以增药效,为中草药煎服第一人。《连云一瞥》也载有伊尹在隐居地江苏灌云境内的伊庐山采挖草药,研究药性,作《汤液本草》,将草药分为寒、热,湿、凉四性,酸、苦、辛、甘、咸、淡六味。以至后世医家所言的药性,皆源自伊尹之说。

伊尹一生著书立说成果颇丰,还曾著有《汝鸠》、《汤誓》、《咸有一德》、《伊训》、《太甲》等篇。《汉书·艺文志》载有《伊尹》51篇、《伊说》27篇。《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伊尹传》卷。

伊尹其誉——五味佐天子,仁义干商汤

孟子盛赞伊尹为“圣之任者也”,《韩非子》言“伊尹至智也”,曾巩亦用“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来概括伊尹一身肩负天下之重任。苏东坡则以“伊尹太公谋”而言治国平天下之策划。道出了饮食烹饪牵连到执政理念、处世哲学。史学家、文学大家的津津乐道,智也、清者、谋也、圣者集伊尹于一生,故被后人尊其为“烹饪鼻祖”、“食坛宗师”、“烹小鲜大师”、“治大国贤相”,实非过誉之词。

史载有据,轶闻盛传。历史人物被“神化”、被“傳奇”、被艺术加工,足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尸子·仁意篇》:“汤举伊尹于雍人。”

《墨子·尚贤上篇》:“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

《孟子·万章下篇》:“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赵岐注:“我闻伊尹以仁义干汤,致汤为王,不闻以割烹牛羊为道。”

《庄子·庚桑楚》:“汤以胞人笼伊尹。”《释文》:“‘胞本又作‘庖。伊尹好厨,故汤用为庖人。”

《韩非子·难言篇》:“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楚辞·天问》:“缘鹄饰玉,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王逸注:“后帝,谓殷汤也。言伊尹始仕,因缘烹鹄鸟之羹,修玉鼎以事于汤,汤贤之,遂以为相也。”

《吕氏春秋·本味篇》:“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火,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高诱注:“为汤说美味。”

《新语·慎微篇》:“伊尹负鼎,屈于有莘之野,修达德于草庐之下,躬执农夫之作,意怀帝王之道,身在衡门之里,志图八极之表,故释负鼎之志,为天下之佐,克夏立商,诛逆征暴,除天下之患,辟残贼之类,然后海内治,百姓宁。”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见《文选》卷五十一),李善注:“《鲁连子》曰:‘伊尹负鼎佩刀以干汤,得意,故尊宰舍。”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伊尹勤于鼎俎。”(见《文选》卷四十七),李善注引《鲁连子》,与上条同。

《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说苑·杂言篇》:“孔子曰:‘伊尹,有莘氏媵臣也,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则其遇成汤也。”

皇甫谧《帝王世纪》:“汤思贤,梦见有人负鼎俎,对己而笑,寤而占曰:‘鼎为和味,俎者,割截天下,岂有人为吾宰者哉?初,力牧之后曰伊挚,耕于有莘之野,汤闻以币聘,有莘之君留而不进。汤乃求婚于有莘之君,有莘之君遂嫁女于汤,以挚为媵臣,至亳,乃负鼎抱俎见汤也。”

近现代文化名人、文学巨匠赞伊尹。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吕氏春秋·本味》篇述伊尹以至味说汤……说极详尽,然文丰赡而意浅薄,盖亦本《伊尹书》。伊尹以割烹要汤,孟子尝所详辩,则此殆战国之士之所为矣。”

钱钟书在《晚饭》一文中赞美:“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末说汤,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说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王利器疏证《吕氏春秋·本味篇》在“简介”中写到:“本篇还得保存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饪理论,提出了一份范围很广的食单,记述了商汤时期天下之美食,它所提出的烹调理论,所列举的各地名产是有一定依据的,它部份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了解我国烹饪发展的历史有一定的帮助。”

显而易见:伊尹之于烹调,岂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已,还进一步对于养生之道,保健之术,食医孪生都有所阐述。从原料选择,到烹调技巧,以及食品的营养与卫生及医食同源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世阅千载,如出一口,伊尹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启后世饮食先河,‘千古知味者莫如伊,‘而他人莫能及也。故伊尹称圣,众望所归,当之无愧!”

猜你喜欢

本味伊尹美者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伊尹摄政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自体脂肪移植在面部年轻化及轮廓重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鲁迅《墓碣文》的别一种解读
心理干预对整形美容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本味淋的储存与抗氧化性
美容整形手术者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