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7-08-09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文│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行家指点
中国农业机械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文│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1月5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种养加全面机械化取得显著进展,区域协调共进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成本的飙升,易用好用的农机设备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比如摘棉花机、采茶叶机等。由于农忙季节我国农村临时雇佣劳动力成本每天动辄三五百元,如果能够有相应的农机设备可以替代,一定会大受欢迎,农业机械在我国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方面,被寄予很大的希望,但这个希望能否被满足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国现实阶段对农机的巨大需求与实际的农机设备与服务供给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比如,以秸秆还田为例,目前每年的夏收与秋收,广大基层政府为了不让农民烧秸秆可谓是层层布控,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如果有相应方便、宜用又便宜的农业机械设备让农民能够使用上,直接在收割作物时打碎还田或者打成捆,可以节省多少农村防秸秆燃烧的防控成本啊!至少目前这样的农机设备要么不多,要么太贵,这才导致基层出现那么大的问题。
记得在日本曾看到稻田收割后,稻秸直接被打成捆,是很优质的生物质燃料,可以被统一送到能源使用部门。目前我国一体化的农机设备还太少,或者太贵,农民要么买不起,要么用不起,所以这方面的需求能否在下一个五年中得到满足,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一个广受诟病的是农机服务质量与水平还有待提升。城市居民家庭电器坏了,一个电话,厂家专家的维修队伍就上门服务了。什么时候中国的农民也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服务?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让用户享受到周到的售后服务,是目前农机厂商急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每年200多亿的巨额农机补贴养活了一大批的生产厂家,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激励这些厂家创新研发,多生产出一些适应我国农业实际又便宜好用的农机设备,而不是躺在现行补贴上不思进取,还需要精巧的政策设计。如果能够有一套好的补贴激励机制,让中国的农机生产厂家积极地去创新而不是固守成规,是“十三五”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由于有巨大的政府购买财政补贴,其创新不足一直被诟病,不过这个行业已经开始对补贴进行调整或者缩减补贴了。同样的道理,目前的我国农机补贴也应该进行机制设计,通过好的补贴机制促进农机行业的创新。如何设计一个好的补贴机制让行业创新?可以通过在使用端的创新安排来实现。
过去的农机补贴主要是激励购买,其实更应该激励使用。让在实际使用中获得农民称赞的设备获得更多的补贴,才是一个好的机制。也就是让农民投票,而不是现行的人为圈定目录。我国农机行业更应该在服务方面下功夫,中国其实没有必要像日本那样,家家都买成套的农机设备,因为中国的农户规模甚至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如果家家购买根本不合算。应该进行补贴调整,不是鼓励农民购买,而是激励其使用,发放农业机械使用券,以此降低中国的农业生产成本。
如果现行鼓励购买的政策不调整,家家都去购买,中国的农业生产成本不但降不下来,反倒会上升,重蹈日本的覆辙。日本农产品成本高昂与家家购买成套的农机设备而每年的利用率又非常低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农机服务如果做好,不但可以大大提升其每年的使用时间,而且与日本相比,还会节约折旧费用。所以农机使用券应该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