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不合理处方干预及改进方式
2017-08-09刘锦丽
刘锦丽
门诊不合理处方干预及改进方式
刘锦丽
目的:对门诊不合理处方干预及改进方式进行了研究。方法:选择了本院2015年9月到2016年6月的98例不合理处方,对其采用了回顾分析的方式。结果:研究中对处方干预及临床科室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不良处方中内科构成比例为34.69%,不良处方的外科构成比例为25.51%,简易门诊的构成比例为11.22%。同时,研究中也对不合理处方进行了对比,对其错误累计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发现不规范处方37例,所占比例为37.76%,不适宜处方为31例,所占比例为31.63%,超常规处方为30例,所占比例为30.61%,数据研究分析中无明显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门诊不合理处方的研究可以发现,处方干预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并通过研究方式的完善,可以进行事前干预措施的优化,提高处方的质量以及用药水平,充分保证医疗结果的安全性。
资料及方法
一般资料。研究中选择了本院2015年9月到2016年6月的98例不合理处方,对其采用了回顾分析的方式,通过对《处方管理办法》,采用了抽查处方的审查方法,记载了缺项以及不合理用药处方,对处方书写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回顾方法。通过对药物临床指导原则的分析,对临床路径、临床诊断职能以及药品说明等医学书籍以及文献进行分析,结合《处方管理办法》等内容的相关规定,进行不合理处方的审核分析。同时利用Excl记录了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药物名称等进行了用药情况的分析,对其结果进行的分析及讨论。
统计学分析。本文所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及分析。
结果
处方干预涉及临床科室的分布。研究中,对处方干预涉及临床科室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1 处方干预涉及及临床科室的分布
不合理处方对比。研究中对不合理处方错误进行了累计分析,研究中不合理不规范处方37例,所占比例为37.76%,不适宜处方为31例,所占比例为31.63%,超常规处方为30例,所占比例为30.61%。
结论
不合理处方分析。在不合理处方分析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规范处方:对于不规范处方而言,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没有填写临床诊断以及书写不全的处方,例如,在诊断中为中期妊娠,为孕妇开具孕康颗粒以及拉贝洛尔片,补充的诊断结果为高血压。另一种为处方录入错误。医生没有按照审核处方,使操作中出现处方药品重复以及误开的现象。第二,皮试药品,对于没有皮试或是注明皮试结果的处方,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处方书写,导致诊断结果出现错误。第三,没有按照规定开具第二类精神药品,在处方管理规定的过程中,第二类精神药品常规用量为7d,对其慢性病的特殊状况进行记录,在处方用量调整中可以适当地延长两周,但是需要相关精神门诊医生开具证明。第四,在联合用药不适宜的状态下,存在着配伍禁忌。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 研究中对不合理处方错误进行了累计分析,研究中不合理不规范处方37例,所占比例为37.76%,不适宜处方为31例,所占比例为31.63%,超常规处方为30例,所占比例为30.61。
门诊不合理处方的干预措施。第一,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干预措施,加强处方管理知识的学习及训练,通过对处方管理知识的培训,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处方管理办法》、《处方点评管理管理规范》等知识的学习,强化医生的专业素养。第二,采用互动形式进行门诊干预管理措施的构建,并通过对不合理处方的分析及时发现错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处方意识。对于医院中的新进医师及药师,需要经过系统性的培训,并对其处方质量进行跟踪处理。第三,构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形式,在互动之前阐述基本原理,然后再根据案例中的内容,进行问题的解答及分析,使医生在积极思考及分析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处方开具的质量。第四,医院中的药师与医师需要及时沟通,及时发现错误之处,通过相互监督、相互检查提高处方的准确性。第五,在门诊不规范处方干预措施改进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进行医生处方的检测及分析,并对检查的结果进行通报及公示,有效降低不规范处方的发生概率。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中,卫生部门需要根据提出的卫生信息,进行干预方式的构建,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政策执行标准,信息处地方的处理需要满足信息的规范性,对于不规范的处方信息,需要及时处理,从而有效提升医院处方的质量,避免不良处方对治疗结果造成的影响,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作者单位:城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