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史的财政逻辑

2017-08-09法人李博

法人 2017年8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财政学术

文 《法人》特约撰稿 李博

中国历史的财政逻辑

文 《法人》特约撰稿 李博

当大多数人接受灌输时,总有少数人试图跳出圈外,更加冷静地望着纷纭繁复的世界去寻找规律。这部分人更加孤独,却更加敏锐。郭建龙的新书《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就是一本试图发现中国2000年财政规律的著作。作者通读了大量的古文献,特别是经济文献,试图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这本书虽然是严肃的半学术著作,但它却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让普通读者也能看懂,并对中国古代财政问题有一个全盘的了解,既有深度,又活泼可读,展现了作者不同寻常的实力

书中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当政府大而有为之时,往往隐藏着深深的财政动机,从民间抽更多的税是政府承担更多事务的必然结果。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警惕政府的原因之一。

——刘军宁

中国的国有企业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在汉代就建立了。

伟大的唐朝和我们现在一样,也实行土地公有制。公有制的结果却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

人们都知道宋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却不知道,从宋代开始,印钞就成了政府重要的敛财手段,并在每个朝代都制造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些事实往往被现代读者忽视,却总有有心人将它们从历史的迷雾中挖掘出来,当作经验教训用于预测当代经济的走向。

如同一部中国古代财政的百科全书,作家郭建龙的新著《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叙述了中国从汉代开始,2000年来的财政变迁,并详细考察了财政如何成为政治的主导力量,改变了两千年来中国的性格与命运。

一位不知疲倦的作者

郭建龙曾经是财经记者,2010年辞职后,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考察,弄懂之后,就写成书稿。

最初他感兴趣的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定位,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开始了在世界的游历,从印度开始考察,对于次大陆的经济、宗教、历史、人文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为此写作了《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以其活泼的语言、深入的内容,成了了解印度的必读书。之后,描写东南亚的《三千佛塔烟云下》、蒙古的《骑车去元朝》等相继出版。到后来,他去中东并为我们带来了一本《穿越百年中东》,更是了解中东的最佳读物。

但在研究世界之余,他最感兴趣的题目却保留给了中国。在他的内心深处,最想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的经济将走向何方?

第三,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开发学术道德教育课程与教材。学术道德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是学术道德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是实施学术道德教育的准绳。要考虑我国科技发展与高校科研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发高水准的课程与教材。要汲取韩国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科普型与专业型、线上与线下、讲师与管理人员培训型、定期课程与不定期课程;免费教育与付费教育等。在教材上要针对型与普及型相结合,既要有标准教材,又要有针对各学科领域的专业教材,还要有针对学术道德教育管理人员与讲师培养的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将学术道德教育落到实处,确保学术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开展,发挥教育在学术道德培养过程中的应有之位。

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打破了许多人的预言,不仅没有崩溃,反而走向了巨大的繁荣,经历了一波令世界赞叹的经济发展。但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困难时代,政府也适时地要求深化改革,那么,这一波改革将何去何从?

经济学界往往认为,为了经济的继续发展,中国的改革必然触及三个领域:金融垄断、国有企业和土地公有制。如果要想发展经济,必须明确土地所有权,弱化国企垄断,并让金融对民营企业开放。可是,这三个领域如此顽固,对它们改革真的能够进行下去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郭建龙另辟蹊径,从古代中国的经济和财政发展中寻找答案,他花了几年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古籍,并数易其稿,才完成了这本《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为了保持书籍的专业性和通俗性,又打磨了很久,按照郭建龙的说法,这本书虽然是一本研究著作,但必须让普通人能够看懂、看得进去。

中国财政是一部血泪史

按照郭建龙的看法,金融垄断、国有企业和土地公有制都不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产物,而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经济现象。

开头所提到的那些现象,就是对历史考察后得到的结论。而这三大现象,实际上是中国集权经济的三大支柱,是政府离不开的三大敛财手段。

比如,汉武帝因为与匈奴打仗耗空了国库,没有办法支付他的武器账单和给士兵发工资,而正规的税收又无法提供足够的花费,作为对正规税收的补充,汉武帝不得不将一部分资源垄断起来,进行政府经营,这就是国有企业的汉朝标本。

但是,民间经济却在这种垄断贸易中走向衰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财政史,就是一部血泪史,研究的是政府如何从民间榨取财富,来满足财政需要。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特点,官僚阶层总是随着朝代的拉长而膨胀,需要的钱也越来越多,财政收入需要不断地膨胀,来满足维持政权的需求,正是这种财政压力,最终会压垮政府,完成改朝换代。

国有企业对于物价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历史反映出来,比如,在书中提到,安史之乱前,唐朝没有实行盐业专卖,盐的价格是每斗10个铜钱。几年后,政府为了对付安史之乱,开始垄断盐业,结果盐的价格立刻翻了11倍,涨到了每斗110铜钱,而到了垄断的高峰时期,盐的批发价格已经涨到了370铜钱,零售则卖到了740铜钱,已经比当初涨了74倍。

另外,政府控制金融(特别是控制印钞权),往往也会带来从几十倍到成千上万倍的利润,但是,这样做往往以王朝崩溃为代价,当然这个代价依然要由民间来承担。

古代经验与未来的走向

除此之外,书中还探讨了历代五花八门的财政现象。

比如,隋代由于隋文帝建立了一套过于高效的征税机器,导致政府从民间抽取了太多的税收。一边是民间的哀号,另一边皇帝一直在诧异为什么发了这么多赏赐之后,国库还是满的?他不知道他创造的繁荣不是民间繁荣而是财政繁荣。结果,到了他的儿子当皇帝时,利用这套机器花过了钱,让隋朝成了短命的朝代。

书中还谈到,继承隋朝的唐朝由于采取了土地公有制,人民生下来就从政府分得一块土地,死后土地重新还给政府。但人民并不愿意交回,大量隐瞒土地,导致政府无地可分,还收不上税来。

唐朝一直缺乏财政收入,只好让政府参与放贷。没有军费,只好设立节度使,让边疆官员自己想办法找钱,最后却找来了安史之乱的祸害。

宋朝是最具金融创新精神的朝代,也是政府最需要钱的朝代。政府通过大量的专卖制度获得收入,却仍然无法满足贪婪的官僚机器。

除了和平时期的敛财之外,到了战争时期,各个军阀的比拼最终也是财政比拼。

书里比较了三国时期几个军阀的做法:董卓喜欢的是钱币,为了要钱,他把大钱融化铸成小钱,还把金属的人像融化掉重新铸成钱币,但是,随着战乱的发生,物价飞涨,董卓的铜钱根本买不来粮食。

作为北方军阀的袁术和袁绍也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导致他们的士兵不得不采摘野菜和捕食水产过活,士兵的战斗力自然不高。只有曹操采取了大量屯田的做法,提高了粮食产量,正是粮食的充足让曹操成了笑到最后的人。

从汉代到清代,通过对财政的梳理,郭建龙总结了2000年的财政脉络。但他最想回答的问题仍然在当下:在盛世之后,到底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

经过分析,也许我们面临的前景并不乐观,但我们要想打破2000年的循环往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财政学术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陕西省财政53亿余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