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2017-08-09程效
程效
特别推荐
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程效
城市基层党建是适应新形势下城市构成多元化、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中央部署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正当其时,意义重大。近年来,按照中央和重庆市委的部署,北碚区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的实践探索
北碚区辖5个城市街道,有69个社区,城镇人口64.3万人,城镇化率80.8%;有社区党组织160个、党员9400余名。我们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线,重点在“一个核心,三个提升”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
强化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街道为重点,选优配强城区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派出所长兼任街道党工委委员,推动市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等职能下沉到街道;抽调有一定群众工作能力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代表委员调解团,协助街道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在商圈、公租房等重点社区建立区域大党委,安排镇街党工委班子成员任书记,吸纳物业、房管等相关负责人兼任党委委员,促进各方联动,提高社区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引领力。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行区域共治、事务分治、群众自治“三治融合”机制。社区党委以服务为统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党群联席会议制度,与驻区单位共同议事决策,推动公共资源共享、重点服务共办。建立三级说事理事制度。以楼栋为单位建立居民网格,由党小组或居民小组处理群众身边小事;以功能为导向,建立再就业、老年活动等功能支部,穿针引线、发动群众、开展活动,满足各类群体需求;由社区党委牵头,推行信访代理制度,代表群众向街道、部门反映诉求,解决群众难事。推行“纽带工作法”。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团结群众,建立起价值纽带、亲情纽带、爱心纽带,为社会治理凝聚正能量。
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在老城街道社区,细化网格管理,构建“党小组+楼委会”的架构,整合社区民警、物业保安、居民党员、热心群众等力量到网格联系服务群众。在无物业管理的小区建立楼栋党员工作站,为无职党员设立治安巡逻、环境清洁等十类岗位,轮流值班,组织群众加强小区管理。在商圈社区,通过“一站(社区党委网站)、一报(商圈党建报)、一端(重庆群工系统手机客服端)、一中心(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把商圈商业服务与党群服务相结合,把实体平台服务与网络服务相结合,推动服务群众信息化。在公租房、安置房等新建社区,建设“家文化”,把“家”的元素融入到社区各项工作当中,以志愿服务凝聚人心,建立众筹平台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居民实现“微心愿”,让外来人口、农转城居民安居乐业。
提升基础保障水平。建立机关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帮扶制度,从政策、技术、物资等方面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支持。推动机关党员在居住地社区报到,落实认领服务项目、联系困难群众、参加志愿服务、积极建言献策四项职责。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吸引社会组织、社会人才,提供日间养老、学生托管、卫生医疗、技能提升等服务。
抓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难题
区域化党建的领导体制不健全。一些部门还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一些部署没有充分考虑和支撑街道的工作,街道作为“一线指挥部”难以有效承接落实。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各类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强。
党组织在新兴领域的有形有效覆盖还有差距。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但党组织在这一领域的覆盖仍然比较薄弱。比如商圈中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存亡的“新陈代谢”快,员工流动大,党组织有效覆盖的难度较大。
职权和资源下沉的力度不够。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街道社区承担的社会事务日益繁重,承担着各方面规定的属地管理责任,相比之下,相应的事权未随之转移,得到的人财物等工作资源有限,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共联共建缺乏有效机制。驻区单位与社区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相互的利益链接不多,没有必然的共建责任,缺乏共建意识,参与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社区在与驻区单位的协调中显得有心无力。
人财物等基础保障相对滞后。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与城市基层治理的需求存在差距,由于待遇不高或晋升通道不畅等问题,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到社区工作,或者不能安心在社区工作。
进一步抓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要加强宏观指导。强化大党建理念。坚持区域化党建思路,突出整体规划和力量统筹,明确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重心应放在社会治理和服务上。明确基本标准。应出台专项指导意见,科学定义什么是城市基层党建,明确组织设置、功能定位、党员管理、运作保障等方面的标准,便于各地对标实施、规范操作。同时,广泛总结和推广近年来各地在城市基层党建方面好的做法和取得的经验。深化基层减负工作。结合简政放权等改革,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联动,向基层部署工作时要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注重释放基层的活力。应进一步减轻基层事务性工作,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配套落实人财物保障。
要理顺体制机制。健全领导体制。应强化街道党工委对城市基层党建的统筹指导作用,推动职权和资源下沉到街道,推动部门的派出机构接受街道的双重领导,对派出机构的各类评优、考核要征求街道的意见。把工业园区、商圈等区域作为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板块,推行大工委制,促进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互动发展。健全运行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事会等方式,完善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各类组织之间的议事机制和互动机制。推广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交叉任职、签订共建协议等做法,进行长效共联共建,将驻区单位的资源引入社区建设。健全组织体系。适应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特点,通过细分党小组、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推动党组织力量进网格。推广“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等做法,采取信息化方式教育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
要强化力量整合。推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实行聘任制,明确资格认证标准,严格学历教育、职业化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发挥社区党员的作用。完善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报到和党员志愿者服务制度,明确党员“8小时以外”的义务,使组织优势最大化。落实支持力量。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社区服务。对工业园区、商圈等重点区域,安排职能部门干部定期“现场办公”,实行组团式服务。用好社会力量。鼓励社区培育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街道社区购买社会服务的办法规定,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服务需求。
要夯实基础保障。一方面,落实社区工作者待遇,建立待遇正常增长机制。拓展政治成长空间,加大从社区工作者中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力度。探索选派大学生到社区工作,不断充实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健全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方支持的多元化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保证社区有足够的财力和资源为群众办事。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