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怀亲阁珍藏高古玉与您相约怀亲阁珍藏与其收藏之路
2017-08-08溥炜
溥炜
怀亲阁主吕树英先生(1919-2000年)的收藏故事应从先生与家人暂居广州湾时说起。广州湾原为法国租界,后于1946年归还中国。二战期间,先生避居于此,并结识了一众好友,其中不乏有日后成为香港金融及地产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先生与友人兴趣相合,上世纪50年代末,先生迁回香港之后会定期在铜锣湾会所举办“友爱”周会及月会,畅聊艺事,如同当代的兰亭聚。先生好书画及高古玉,亦好岭南派盆栽,其子至今仍承此传统。1988年,应当时美国农业部长 Richard E. Lyng 之邀,先生与其毕生好友伍宜孙以私人身份向美国人民捐赠了31盆盆景,这批盆景现藏华盛顿美国国家植物园。先生的书画收藏多购自20世纪书画大家之手,包括谢稚柳(1910-1997年)、张善孖(1882-1940年)及张大千(1899-1983年)。1981年,先生及夫人还曾应张大千之邀前往台北参观其盆景及玉石珍藏。先生在他的各类收藏当中,尤其钟情高古玉器。上世纪50年代末,先生开始涉足高古玉收藏,后于60年代结识了吴湖帆(1894-1968年)。吴湖帆为晚清金石学家及《古玉图考》著者吴大澂(1835-1902年)之嗣孙。藉此渊源,先生的藏玉理念亦颇受吴大澂的影响。1983年,先生曾邀请著名玉石研究学者那志良(1908-1998年)参观其收藏。那志良为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并曾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文物点查工作。吕树英先生除了于1988年捐赠给美国一批盆景之外,其书画收藏亦于2011年在香港上拍。而即将于6月现身拍场的高古玉器则是先生珍藏中的第三批,也将是最后一批,它代表着上世纪60至80年代香港的友集收藏哲学,或是目前香港所剩最后几个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私人珍藏之一。
| 怀亲阁珍藏高古玉 |
中国古代先民典藏玉器之传统,自商周以降至今,源远流长。汉及汉以前高古玉器,历来被奉为正统,市不多觅。综观吕树英先生的玉器珍藏,风格自新石器时期至汉晋时期,部分明清仿古玉亦是追摹东周两汉之玉器造型。作为一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于香港本土的收藏家,吕先生竭尽所能,寻觅市场上可见之高古玉器,其品味体现了传统鉴藏家执着于对周汉玉器的“古欢清爱”。
这种古玉收藏观念,应受晚清金石学家吴大澂的影响。用考古学家夏鼐的话说:吴大澂是“一位有古器物学者倾向的儒家学者”。他1889年著录的《古玉图考》意义深远,影响着其后长达一个世纪的学者与收藏家,序言中开宗明义称君子以玉比德,奉玉为社会典章礼仪、等级服饰之象征,而非一般的玩物。这正是两千年来儒家文士对“玉”的观念。吕树英先生的玉器收藏种类,以及整体呈现出的审美意趣,延续了吴大澂以来的传统金石学文人品位,所藏见玉璧、玉琮、玉璜、玉剑首、剑格、剑珌及剑璏,品种繁多,大小不一,质精工美,古韵悠然。这些玉器构成了吕氏收藏之大宗,与百年前《古玉图考》著录品类不谋而合,遥相呼应。与其说数十年的玉器收藏是吕先生的个人选择,不如说这是上世纪传统文人士绅集体审美意识的体现。先生记录玉器的卷标,亦沿用着传统文人语汇,例如珍藏中的一件玉环(图1),先生笔记:“素环,西周,秋葵色,水银沁,1978年购”,另如一件玉铲,先生记:“栗色水银浸,1972年购自中易”。水银沁是清末、民国古玩界约定俗成之术语,指地下或墓葬中的水银侵入玉质肌理,从而形成的黑色沁,又称“黑漆古”。民国古玉收藏家刘大同在《古玉辨》中提到:“玉之未入土者,名曰传世古,又名自来旧。入土者名曰土古,殉葬之玉,因其含殓,名曰琀玉。” 其實这两类玉器在今人看来,前者即所谓的传世“熟坑玉”,后者为出土“生坑玉”。吕树英先生的古玉收藏,多半以“熟坑玉”为主,这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古玩市场所能提供之玉器。
随着大量科学田野考古发掘,日益丰富的墓葬遗址出土数据,帮助我们对中国古玉之认知,逐渐走出传统证经补史的囿限,从而转向探索不同族群的物质文化现象。吕氏玉器收藏中可见一众经典古玉(图2),其中包括一件玉环(图3),饰勾连云纹,表面见钙化痕迹并带有麻布印痕,甚为罕见。除此之外,另有数例或可加深我们对新石器古玉之认识。例如一件玉勾云纹佩(图4),其整体造型、青黄玉质和瓦沟纹的琢磨工艺,具有浓厚的红山文化玉器特征,但这种单勾云形带齿牙的形制,不见于目前考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然而,在约1500年后的内蒙古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勾云形佩(图5),与此玉佩尺寸、造型相似,兼具红山文化兽面形玉佩和勾云形玉佩的特点,应是夏家店文化对红山玉器的传承与改制(朱乃诚,〈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六题〉,《考古》,2016年02期)。吕先生的这件勾云形佩,或许也是后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例证。另如一件玉鹰形笄,青玉褐沁,高5.5厘米,圆柱体,笄尾收细,浅浮雕鹰首,身体羽翅以简洁的阳起线表现,腹部单向钻孔。类似的短体鹰形玉笄虽在湖北石家河文化中也有出土(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0,北京,2005年,页36),但大部分所见的鹰形玉笄都是细长体(《肖家屋脊 下册》,北京,1999年,彩图版14:1)。然而,我们也可以在商代、汉代墓葬中看到这类玉笄的延续(商墓例见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5,页112;汉墓例见前述出处,卷6,页149),其中既有先民古物的遗留,也有继承史前传统的改制。
这些例子足以可见,新石器时期某种玉器的造型或风格,以一种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的方式,在后世传承,并影响着其造型和加工工艺。远古的玉文化,以这种悄无声息,却令人惊叹的力量,层层演进,脉脉相承,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八千年玉文化历史。
怀亲阁珍藏高古玉将于2017年6月1日至2日在香港苏富比上拍。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垂询香港苏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