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引导策略分析

2017-08-08林梅华

黑河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有效引导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林梅华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对学生美术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引导不仅能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美术学习和探索,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有效引导的教学活动,努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对美术这一学科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美术技能。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拆散操作步骤,轻松实现技术目标;通过优化评价标准,让美术绘画更有特色;通过有效启发,让学生的思考空间更为广阔。

[关键词]小学美术;有效引导;教学策略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多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积极探索有效引导的策略和方法,在学习基本的美术理论之后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一、小学美术课堂中有效引导的意义分析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这种帮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效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课堂引导本身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由以前的直接传授向现在的间接引导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各种知识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获取结果,而是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实践和尝试。因此,学生必须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创新自己的学习方法,挖掘美术中的基本原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美术技能。

其次,有效引导可以解放学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学习之中,更加自主地进行美术创作,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一边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下放给学生,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最后,有效引导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发现问题后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要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新知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引导的策略分析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开展有效引导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拆散操作步骤,轻松实现技术目标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有一些操作步骤无法进行,或者遇到某个形象不会绘制的时候,很多教师通常直接替学生制作出来或绘制出来,这样的做法确实能够帮助学生,也是一种对学生的指导,但是容易抹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的热情。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拆散操作步骤,带领学生对美术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技术目标。

比如,在讲授《纸盒城堡》(湘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十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制作纸盒城堡,可以采用分步骤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制作纸盒城堡的方法。教师先将整个步骤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引导:“请大家先看看我给大家准备的几组城堡的图片,看看这些城堡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学生们观察图片后回答道:“长方形、圆柱形、圆锥形、扇形。”教师继续引导:“非常好,如果我给大家提供这些形状,大家能不能制作一个简单的纸盒城堡?”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城堡与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由于小时候大家都玩过积木,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城堡制作比较简单。第二部分引导:“城堡做完了,大家看看这些城堡与现实中的城堡有什么区别呢?”学生们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回答说:“现实中的城堡表面都是砖垒起来的,而我们做的这些城堡表面都是包装盒原本的图形。”教师引导:“既然如此,我们应如何制作呢?”学生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有的学生用画笔在纸壳表面将砖头绘制上去,有的学生把纸壳剪成很多小方块,然后贴上去。尽管大家采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最终都实现了最终目标。第三部分引导:“城堡都做好了,下面我有一个问题,我们都是借助现有的各种包装盒制作城堡,假如我直接给大家几张卡纸,大家能不能制作出城堡呢?”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小学生对于形体之间的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深入思考,经过思考后,有的学生将纸剪成不同纸片然后粘在一起,有的学生则将包装盒拆开,然后照着图形画出来。大家在教师的引导下都实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

2.优化评价标准,让美术绘画更有特色

有效引导包括过程引导和结果引导两部分内容。其中结果引导主要是结果评价,即对学生完成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评价学生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将画面的“真”视作评价一幅作品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评价的过程中,应积极优化评价标准,从多个角度引导和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比如,在讲授“我爱校园”这一单元的时侯,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以我的校园为主题绘制一幅作品,画面内容自定。”在学生进行自由创作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任何评价。学生绘制结束以后,教师将所有的作业全部收上来,并引导学生说:“今天大家画得都不错,下面我们来对大家的作品进行分类,请大家按照分类标准提交作业,标准分别为写真、抒情、叙事、浪漫、科幻,大家按照要求进行作业投放吧!”分类收集后,教师逐个批阅大家的作业,并给予各种引导和评价。有一个学生绘制了一幅非常富有科幻效果的作品,作品中作者与很多外星人在一起玩游戏,一起扔沙包、跳绳等。教师看完这幅作品后,对学生的评价是:“你很有想象力,但是外星人玩的游戏会与我们平时玩的一样吗?他们会不会玩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你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画面进行修改?另外,整幅画面中就你一个地球人,你在游戏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请按照这个方向对画面进行修改。”教师摒弃传统的评价标准,根据每个学生的绘画内容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有效启发,让思考空间更广阔

启发也是一种引导。在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提示学生,逐步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启发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方法,还要给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对绘画技能的认识,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我的太阳》(湘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五课)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这样引导:“太阳是我们的好朋友,正是它给了我们阳光和温暖。我们大家都喜欢太阳,都喜欢在明媚的阳光下玩耍。下面请大家以‘我的太阳为主题,画一张主题图画。”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看到一个学生趴在桌子上什么也不画,于是走过去询问:“别人都在画,你为什么一直看外面呢?”学生:“老师,我不知道太阳长什么样,所以我想看看太阳。但今天阴天,没有太阳,我能明天画吗?”教师听后感到很好笑,但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引导道:“太阳是什么样子的你不知道,但是你对太阳有什么看法,是好是坏总该有印象吧。”学生很茫然地看着教师。教师继续说道:“你喜欢太阳吗?”学生:“不喜欢。”教师:“为什么?”学生:“太阳很刺眼。”教师:“非常好。那你就把太阳画成一个刺眼的坏蛋可以吗?”学生:“好的。”于是学生开始认真绘制起来。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启发,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进行绘画,这样才能画出更加真实的画面。

总之,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坐视不管,也不应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以此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让学生的美术绘画更有特色、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仇莉.從引导说起——小学美术创作课引发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4,(04).

[2]徐江红.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J].美术教育研究,2013,(22).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有效引导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