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知识活学活用

2017-08-08李庚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所学数学知识测量

李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4-0039-01

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课本中枯糙、脱离实际生活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取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在的数学课本正在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才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可以亲自带学生到学校操场,画出实际的长度,用柴火棍或旗杆做“树”,让学生亲自实践一番,两端栽与不栽的区别,再带学生回教室巩固公式。这样,学生对这个内容便有了极大的兴趣,学习下来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算理,更为了学生学会计算小数加减法计算,我便在课堂中设置了“购物广场”,各种商品表明价格,由学生亲自拿真钱前来“购物”,让学生吃一回“不会算账的亏”。这样一来,學生的积极性可提高了不少,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来了兴致,跃跃欲试的,对这个内容的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了。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较大数据的加法后,可以让学生帮助老师来计算一下自己所在小组的总分或者全班的总分,以便老师计算平均分。为了能给老师“帮一次忙”,学生计算时就会特别认真、仔细。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走出教室,然后把自己所学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学生学会了知识并不一定就会应用知识,要把学生带出课堂在实际过程当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真切切的结合实际应用起来。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看看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等。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4.学以致用。在活动课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初步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之间的广泛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要重视数学活动在课内课外的延伸和灵活运用,包括学生在课前对数据与材料的收集,课后对活动结果的应用和拓展,使活动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猜你喜欢

所学数学知识测量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测量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